液压专家张海平访谈
998有个回复,结合再看了一遍张教授的访谈,体会了一下,比以前读又多了一些体会,顺手转过来。~~~~~~~~~~~~~~~~~~~~~~~~~~~~~~~~~~~~~~~~~~~~~~~~~~~~~~~~~~~~~~~~~~~~~~~~~
998:我因为玩液压,读张海平写的许多东西,张博士起码年长我10多岁,但念书的时代差不多,他是80年代末国内最早的博士,混世界的年代去的德国,
他本意是回国教书的,但德国教授就不以为然,德国教授说,他不懂中文,翻中国液压教材,他都知道里面写啥了,建议张先去德国工厂,学点东西再回国教书不迟,
张去了,自然也没有再回来,一直到退休,在德国工程负责技术了,
看看他们怎么处理书,知识,技能,都有启发,
因为玩液压,张写的许多东西我都看,起码可以了解行业,张的心态平顺安稳,敢说自己‘以前不懂什么’,也敢说‘自己还不会玩啥’,受德国教育
~~~~~~~~~~~~~~~~~~~~~~~~~~~~~~~~~~~~~~~~~~~~~~~~~~~~~~~~~~~~~~~~~~~~~~~~~~
Q:您可以介绍一下您在德国的工作经历吗?
张海平:
我是1988年在上海交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当时算是国内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第一届博士研究生,随后从1988年8月至1990年3月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液压气动研究所做博士后,师从巴克教授(Prof. W.Backé)。
我是属于那个被特殊时代耽误了的一代,在上海郊区的农场里一呆十年,很迟才开始专业学习。虽然后来做了液压课教师,但因为硕士和博士课题都是搞仿真,所以当时除了仿真外,对液压技术所知甚少。到了亚琛工大液压气动研究所后,就是试探着改进他们已有的数字仿真软件包DSH。巴克教授最初也放手让我自己去搞,只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才对我指出,也要研究一些实际问题。
到了我的博士后后期,巴克教授就问我,结束以后,去向怎样?我告诉他,回去后肯定是到大学教书。他就对我说,在亚琛工大,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管是硕士、博士还是博士后,结束后都是不能直接留校的,必须到产业界去工作,至少干五年,才能再到大学来申请教授职位。他说,他已到过中国几次,虽然不懂中文,但中国的大学液压教科书还是能看懂一二的。他说,理论不少,但离实际远了些,中国大学液压的教学与产业界距离大了些。因此,他建议我,利用这次机会,博士后结束后,到德国工厂去实践一下。
当时正好蔡勒公司到亚琛来找液压专业的人,他就建议我去,说,中型工厂较好,可以接触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如果到大型公司去,几千个工程师,你只能接触到其中很小一部分业务。这样,我就到了蔡勒公司研发部去实习。蔡勒公司(Zoeller-Kipper)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法英奥捷克波兰等欧洲各国有分厂和子公司,建厂五十多年,专业制造废物集运车的上装-压缩机和提升机。我去了之后,就参与了其液压系统的改进和研发。从此,就完全地投入到实际液压工程中去了,关注那些我原先在做大学教师时觉得没有水平、毫不关心但对实际液压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却不可忽视的技术问题。实习期满后,我就留在了蔡勒公司的研发部门,主管液压与电控系统研发,同时作为整个公司集团的液压负责人,为各个部门和子公司提供咨询和培训,负责解决他们自己解决不了的液压方面的问题,直到退休,现在还经常往返于中德两国之间。
我铭记巴克教授对我的教诲:“要注重实际,到实际中去”,这教诲改变了我的专业学习的轨迹,让我终身受益,对此我一直怀着深深的谢意。
Q:您的阅历决定了您有很广阔的视野,那么您觉得我国的液压工业与德国相比,差距主要表现在哪?
张海平:
我确实是在德国生活工作了20多年,但仅此而已。我不认为自己有很广阔的视野。
液压工业需要其他工业部门的支撑。我个人感觉,我们在材料、铸造工艺、锻压工艺、热处理、精密加工、测量仪器、密封、工作介质、电子元器件、伺服放大器与电子控制器、阀用电磁铁、配套液压件等多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不过,这些可以走逐步国产化的途径,有些材料或元件先从国外进口然后消化吸收再创新。
关于我国液压工业的落后,液气密协会的特聘顾问王长江先生曾很精辟地归纳为:
20世纪80年代:产品落后、生产手段落后;
20世纪90年代:体制落后、管理落后;
21世纪00年代:理念落后、市场能力落后。
这才是真正有丰富阅历广阔视野的人能总结出来的,我不行。我完全接受他的看法。
从我本人十分有限的经历出发,我只能补充两点。
第一,员工对工作的认真态度。在我所了解的德国企业中,领导对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福利都是自愿地或被迫地比较重视的,而员工也以做出好产品为乐为自豪,不敷衍混日子。他们工作时,大多不紧张,但认认真真,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简直到了死板的地步。比方说,我所在公司的进货检验员,对采购来的电磁阀连接电线的长度都要测量,比图纸尺寸长哪怕几个毫米都不轻易放行,一定要我签单特批。机械制造不同于艺术创作,完美的质量就需要这种近乎死板的态度。他们不迷信理论,凡事都想要自己来验证一下。比方说,气蚀是液压元件中普遍存在的。多年来,我一直以能讲出一些道理,写出一些公式为满足。但在SUN德国子公司的实验室里,我才第一次亲眼看到了气蚀—从溢流阀的出口喷射出的米粒大小的蓝色火焰。
第二,很可惜,我们一些大学的液压教材和实验设备也相当落后,这也是我国液压工业与德国相比的一个大差距。因为任何事情都是要靠人来做的。如果我们的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陈旧、不了解实际、研究素养差,我们的工业界靠谁来做出好产品呢?
我们舍得每年花几十亿进口国外的液压产品,花几个亿进口生产设备。我不知道,我们肯花多少钱在提高我们员工的敬业精神和研究素养上?肯花多少力量来编写或翻译一些真正跟上时代的液压教材呢?
很好奇这些人是怎样平衡家庭和学习的?没有家庭吗? 也不知道当时的主管教育部门有没有关注一下! 气蚀的能量真大,高压溶解气体,低压释放,产生冲击。或者高压气体破灭产生冲击。不懂,瞎说 张海平,看过他写的很多书,刚开始还以为是个普通的液压研究员 咦,恰好最近在看张海平的液压速度控制技术,很不错的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绝大多是都是自己的见解,绝不人云亦云。 好书都贵!!!!! 张老师的书集齐了,写了四本。推荐另一个专家的,王意老师,也是工业界和学术界都待过 我想找一本液压缸设计的书,有合适的推荐一本吗?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