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控制如何不死》之 控制人还是少耍点小聪明
http://mp.weixin.qq.com/s/Z9m8RtsGI7f5WXbDunevOw浙江大学控制系朱豫才教授曾写过的一篇文章,现摘录如下:
年轻时,认为控制学术界聪明人真多,以至于博士毕业后没敢进入学术界,因为自己没有那么聪明。
30年后回头看,感觉控制学术界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玩的大都是小聪明。
首先提下一个常识,即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对研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无一例外。
1970年代,自适应控制开始流行。最近刚读了Åström在Automatica (2014)发表的一篇41页的控制领域的长篇综述。文中Åström讲了他搞自适应控制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模型辨识太难,成本太高。他们提出了self-tuning算法;还有人提出model reference 算法。这些方法都是力图绕过辨识和建模问题。从此研究自适应控制的大军浩浩荡荡,走了20余年。
弱弱地问一下,建模难,成本高,为什么不研究如何降低建模成本的方法?违背科学技术的基本常识你能成功吗?这些理论和方法对多变量复杂系统有几项成功应用?
1980年代,鲁棒控制走红。鲁棒控制的出发点是,虽然有模型,但模型误差大,所以要研究如何对付模型误差。从此鲁棒控制的文章乌央乌央,发了20余年。
弱弱地问一下,模型误差大,为什么不研究降低建模误差的方法?违背科学技术的基本常识你能成功吗?这些理论和方法对多变量复杂系统有几项成功应用?
1990年代,模糊、智能控制时髦,尤其在中国。模糊控制的出发点是,建模、辨识太难,成本太高,模糊一下了事。这正中一些中国学者下怀。从此模糊智能控制的文章铺天盖地,发了20余年。
弱弱地问一下,绕过模型,违背科学技术的基本常识,你能成功吗?这些理论和方法对多变量复杂系统有几项成功应用?
1990年代,工业控制界(注意,不是控制学术界!)在炼油石化工业普及了自己研发的模型预测控制技术,在多变量复杂系统的成功应用数不胜数。模型预测控制技术靠的是什么?是什么好的控制算法?错!模型预测控制技术的两个发明人都亲自对我说,模型辨识是成功的关键。“模型有多准,控制品质就有多高。”预测控制项目的主要成本就是辨识测试和模型辨识。
预测控制技术应用的极大成功跟控制学术界没有半毛钱关系。丢人不,大牛们?
人在干,天在看,耍小聪明总是要还的。
建模吧,要搞好控制。
看完文章后,网友意见不一。
@pseudoscientist :
自适应控制分为“直接自适应控制”和“间接自适应控制”。“直接自适应控制”使用通用的控制器结构(如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然后在线调节控制器的参数。“间接自适应控制”根据被控对象的模型设计控制器,然后在线调节模型参数。自校正控制属于直接自适应控制;模型预测控制通常是间接自适应控制,但也可以通过直接自适应控制方案执行。有理有据,赞同!
@袁烨:
虽然我不是做鲁棒,模糊和预测控制,但是我们也不能一棒子把这些领域的突破打死。就拿预测控制来说,搞理论的比如Manfred Morari,Jan Maciejewski, Frank Doyle也在化工,造纸,人造胰腺上做了很多应用的工作,根据具体问题做了很多理论的突破。个人认为,理论实践相结合才是最好的,而且理论实践本身就不应该分家。至于鲁棒控制,是控制黄金时代整个领域的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基于传统辨识局限性(很多系统由于本身限制参数不是可辨识的,要达到consistency需要无穷的数据,系统可能不能任意加入输入不是persistently excited,噪声可能不是高斯白噪声,可能model class就选错了,可能物理建模忽略了一些重要因素,还可以继续说下去)不是所有系统都能满足这样的条件,控制的时候必须要把参数的不确定性考虑进来。关于模糊控制,我完全不懂,但是认识前面回复的王老师的usc一个师弟伍冬睿博士将模糊运用到情感识别和控制,做了很多人机交互的有意思的工作,相信肯定还有更多的例子。所以我完全不赞同这篇博文的很多论据。
不知各位读者怎么看呢?欢迎在文章底部留言探讨!
本文来自:朱豫才科学网博客
控制就是建模,算法和模型是在一起的,看看大狗就知道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