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老龄社会的到来
前几天,我去医院看病,排在我前面的是一对母女。母亲70多岁的样子,女儿也有40多岁。母亲的心脏不太好,心电图变形得没法看。医生希望她吸半个小时的氧气,然后再做个心电图,如果明确没有大事了再回家。
女儿却希望母亲回家吸氧,并且说单位只有她一个人,她必须要及时赶回去。医生用纠结的目光注视了母女半天,最后还是决定留下这对母女。
我望着目光复杂的母亲,也看到女儿匆匆跑去交费的背影,在想:作为一个老板,没有人会愿意聘用一个经常离岗的职工。
女儿要回去上班,也是她职业化的表现。但是,如果这个女儿真的把犯了心脏病的母亲单独留在了医院,那她还算是人吗?
这些天,我不时地在想,在未来超老龄化的中国,又有多少人会陷入这样的纠结之中呢。过渡老龄社会的来临,将会挑战我们每一个人的良知,甚至挑战我们的伦理。当我的父母住院的时候,我是不是应该白天上班、晚上陪床?我请个护工照顾病人,而自己只是每天过去看一下,是不是不算孝顺?
前几天,我和朋友在外吃饭,席间谈起了老龄化的问题。有一位年轻的朋友在场。
他对大家说,他爸爸和他闲聊时,讲起如果有一天他爸爸如果没有了意识,不要插管,不要上呼吸机,只希望能有尊严地走掉。
一些朋友赞同他父亲的话,也有另外的朋友反驳说还是要救到最后一刻,并讲起自己是如何用呼吸机等手段将父亲从死亡线上拉回的故事。大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中年总是不期而至。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多数独生子女来说,他们没有直系亲属和他们共同面对超老龄社会的来临。
也许在他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的时候,超老龄社会就悄无声息地把他们拖进一场完全无法掌控、无法自拔的艰难时世。
现在我还可以做自己的主人,还可以做生活的主人;而在未来的10年或20年中,我会不会逐渐丧失对于生活的主动权呢。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0%,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即可被称为老龄化的社会;
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达到14%即可称为老龄社会;
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超过20%,则可以被称为过度老龄社会。
从我国最近的两次人口普查的情况看,某些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城市大约在五年前就已经进入到老龄社会的阶段,而且,正在以非常快的速度逼近“过度老龄社会”
处于中间力量的60岁年龄段的人,主要照顾他们的长辈,这样,也就较难顾得上帮忙带下一代的孩子,孩子们需要自己想办法。
也就是说,会出现像我小的时候那样,孩子出生三个月之后就会被送去托儿所或幼儿园,母亲每天要去幼儿园给孩子喂奶,或者干脆吃奶粉。
未富先老,是个很可怕的事情。因为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是存在互动关系的。
当老龄化的水平低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老龄化对于经济发展的后续影响是相对弱一些的;而当老龄化水平超过经济发展的水平,老龄化会严重制约后续的经济发展。虽然从曲线上看,中国的老龄化阶段很像20年前日本的情况,但中国的老龄社会和日本的老龄社会将不是一回事。“未富先老”和“先富后老”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
一般来说,为了保证国家的人口负红利不至于太大,总和生育率应该接近、甚至超过2,也就是说一对夫妇至少应有两个孩子。2000年,我国的总和生育率低至1.3,目前仍在2以下。如果这一代人不尽早结婚,不尽早生育孩子,则中国社会的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会拖上很久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如果这些孩子们早结婚,早生子,多生子,则他们养育后代的生活压力会非常大。
经历过才知道独生子女的悲哀。前年因为老二看病、老爸住院,辞职两次。
老爷子住院那几个月,现在想想不知道怎么过来的,医院里都是病人,惨云愁雾,有个老爷子有五个儿子,每天排班,我就只能和老妈一块死撑。最后转回老家,还是请护工。至于孝不孝已经不是考虑之内的事了。
独生子女外加996工作制,黄金组合 已经来不及了,谁都知道,不用红毛说,里面人都知道,到小地方一看就懂,所谓小地方,在米国佬的小地方,也是满地跑的孩子,每家5,6个, 本帖最后由 寂静回声 于 2018-5-5 14:48 编辑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机器比人的性价比高,所以说为什么要那么多人呢? 现在想生2个的还是挺多的,但要家庭条件允许 国家手里可是一大堆钱,没穷到到处借钱吧,为什么不想方法降低这代人的生活成本,让人敢生。 亲身体会到了,去年下半年,父亲病重,半年时间,断断续续请了3个多月在假,也亏我家老板开明,居然都批了,允许扛台笔记本,项目回家继续做,白天医院,晚上做事,也是很难忘的了,古人那句“孝义难两全”确实啊,能不请吗?不请,就一个老娘在家单扛着,就不是个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