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国特色”当成借口?
本帖最后由 寂静回声 于 2018-5-8 16:00 编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进的、以单一信息源为核心的信息平台解决方案是存在的。作为企业领导层、项目总工、集团信息化中心对于引入信息平台来进行业务改革或转型的意愿很强烈,然而目前的状况是:领导层说“下边推不动”,生产单位使用积极性不强,操作太复杂,也不乐意改变习惯;业务层又说是“上边的体制问题”,理念过于先进,改变的习惯太多,强行推广不符合中国特色。
这两种说法都实在难以苟同:
[*]如果说一个人有能力每天使用智能手机中繁杂的应用程序来聊天、购物、玩游戏,他不会没有能力去操作业务信息平台。
[*]如果说理念过于先进就是“不符合中国特色”,那80年代就应该拒绝外资汽车品牌进入中国,因为那时候大家都骑自行车而不需要开车,所以不符合中国特色。当然这完全都是悖论。
引用一位国有大型集团资深领导的工作感言:“十年信息化、满眼都是泪。原来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但要保持一万年的信心、一万年的耐心。”
未来无论是本土项目还是国际项目,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也随着成本上升而越来越被挤压,全套的数字化交付必然是业主招标的大势所趋。即使中国本土业主会照顾下目前行业信息化的不足,而暂时不强制要求用先进的数字化交付来代替传统的图纸、报告、计算书交付;可是海外业主可不会无视全球的科技进步和充满挑战的成本因素,从而客气到耐心地等中国企业慢悠悠地进行信息化转型。
如果中国企业的信息化还仅仅停留在采购短期内使用便利的工具软件,而拒绝把目光放长远构建信息平台协同工作的话,未来的沉没成本只能越变越大,从而导致积重难返、更加痛苦的转型。
何为中国特色的发展?骑自行车、住平房绝对不是中国特色,人们总会开上汽车、住进现代化的小区。同样的,能源与土木工程信息化、数字化的暂时落后也绝对不会是中国特色,行业发展总有一天会赶超相对先进的制造业,甚至未来的信息化程度一样可以追赶金融业。有时欠缺的只是企业一个信息化观念的转变,以及一个敢想敢做的决心。如果只是一味被动地躲在“体制不成熟、技术不成熟”等借口背后,终将不会有什么作为。以三维数字化为理念的信息化建设,一开始就必然是一个成本中心,尤其在项目初期都是投资大、见效慢、周期长。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走向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过于强调惯性操作,加深了异构工具的使用而忽略平台协作,从而导致信息孤岛越来越严重,最终就是个“假协同”;
[*]另一个极端是一开始就要大而全,忽略了与业务流程的结合,从而花钱做了许多表面美好但“花拳绣腿”的信息化项目,无法真正体现平台的价值。
为了尽力避免走这些弯路,除了公司领导层要重视初期投资,保障信息化工作必要的组织、制度、人才、资金、应用和环境外;信息技术公司也一定要与客户的业务部门深度沟通,既要有基层操作的信息输入,更要有项目级、公司级乃至集团级的信息化视野高度。真正的良性发展应当是螺旋上升式的,企业要和信息公司从开放、定期的沟通开始,企业理念引领信息科技进步,信息科技进步推动企业业务转型发展,双方互利互助共同进步。尤其要以支撑企业工作协同基础的单一数据源信息平台入手,把以数据为驱动的核心理念先铺开,把新的工作习惯先适应。初期对于信息平台的投资自然会随着业务的加速发展而获得回报,从而实现真正的数字化业务转型。
这标题……这内容……
怎么感觉对不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