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要挣扎着站起来说几句,否则你完了,哈哈,
经济形势如此,不多说了,阿拉就说,不管怎么着吧,未来一定要有人认识你,因为你还年轻,一个人都不知道你是谁,你呜呼了,我刚工作的时候,也有许多东西不懂,比如规定销子材料就用到35钢,不合适就加粗,一般不上到45钢,不用40Cr,假如不行,用35CrMo,我问过师父,再不行怎么办?用40CrNiMo,就这么个顺序,当然,中国没有镍,你也就甭选这个材料了,到米国,人家公司规定一般是FS1035,大致一样的,
我玩钢铁以后,当然就懂了内在机理,也很少用40Cr,因为我就炼钢,在国内,你少用,别自己找麻烦,
德国人严谨,用低碳材料的,渗碳淬火,人家玩得起,材料价格不是人家考虑的对象,
诸如此类东西,你必须琅琅上口,这是个场合问题,问到你了,你不张口,直接淘汰了,甭对人家说‘我肚子里有货’,因为国人说这个的忒多了,把这个说烂了,大家不信你肚子里真有货,哈哈,
汽轮机转子安装的时候,摆到轴承位了,人家问你,侧面看轴线是什么?是曲线,上下看是什么?是直线,很明确的,而转起来是什么,就是各方向都非常接近直线,当然不是直线,最终是一条很光滑的柔和曲线,用计算机可以仿真的,
许多东西你要非常清楚,尤其材料的问题,施工安装的技术问题,等等,
中国,人家认可你技术能力,先是认可你说辞,你说会玩一个大齿轮床子,人家先跟你聊尺寸链,精度计算,你尺寸链都说不明白,怎么给人家解释你这东西的精度?你说肚子里有东西,就是倒不出来,人家怎么信你,你一个说不明白的东西,怎么给你银子去玩?你直接被淘汰了,
我跟许多家伙说,你到外资应聘,先是说明白自己是谁了,不说这个,白扯淡,谈学历,谈资历,谈一大堆东西,就是没谈会什么,除非你在绝对垄断公司,否则很难,人家没法信你
我玩许多东西,人家信我玩得了,为什么,第一步,我说明白了,甭管你带几个大帽子过来,俺说我自己的,你有问题,随便打断,你说,大家说完了,你掏银子玩,不掏银子,走人!哈哈,
你说你会玩技术,第一步,先站起来说,让人家反驳,你再说,直到都不反驳了,才有人掏银子,哈哈,
40Cr主要是‘白点’倾向不好处理,影响寿命,你说的是这个问题,比如西马克,就都用42CrMo,断面小的,45钢与40Cr很接近,40Cr淬透性比45钢好一些
40Cr锻件,在冬天要立即回火,诸多问题,都影响40Cr的使用,
氢与Cr的作用比较强烈,是‘健’作用,当然,与浓度温度还有关系,非常复杂,不深说了,必须深脱气才能处理,但40Cr是‘廉价材料’基本不脱气
而42CrMo因为有钼,对晶粒细化了,晶界小,白点倾向自身小,而这个材料作为‘中级结构材’许多是脱气处理的,两方面,在档次上与40Cr就拉开了
白点,实际就是一些‘脆性点’,看位置了,有些不影响使用,有些就对寿命影响非常大,我见过许多断轴,有白点,但都不是从白点断裂的。
八爷语 要说几句的话,口语和专业英语得溜,英语你要侃爷要对着红毛侃啊,国人领导都是混世的说深了根本听不懂,除非8爷去相马,哈哈。当是专业英语对大多数工程师来说都是非常弱的。所以找一把红毛的好椅子,难度有点大。 进退两难,不站起来就得躺下了。生活残酷, 哈哈,要挣扎说话,有些恐怖,但是天朝工程师的真实状态,满肚子数据不说,光计算画画也不行,说一定要敢于说,不让人说话的公司,你最好甭去 最近跟小红毛打交道,20岁,讨论技术问题,朗朗上口,唾沫星子乱飞,丝毫不逊于我这个30岁的,关键知识面也很广,心智成熟,完全不像刚毕业的,太可怕了。我觉得再过五年,可以指导我们技术总监了。 没用过40Cr材料。
可能国内40Cr冶炼工艺容易引入杂质,淬火工艺敏感,容易产生疲劳裂纹失效。德国采用低碳材料渗碳淬火,在冶金上成本高一些,但更安全一些。
这篇文章也挺有意思:https://lt.cjdby.net/thread-1938637-1-1.html
”20世纪90年代在中国大陆发生了一场关系到铁路安全运行的40,50车轴钢之
争。这场争论充分反映了中国大陆学术界的处境及腐败。
80年代初,铁道部从美国订购了几百台内燃机车。为了节省资金,其中75台
机车转向架由大同机车厂按美国图纸生产。转向架上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部件“车
轴”,美国图纸规定用含碳0.5%的碳钢制造。这种钢作为车轴钢在国际上已被淘
汰,我国在五十年代也用过这种钢,后来为了提高韧性,防止车轴在运行过程中
发生突然断裂导致车毁人亡的恶性事故,在五十年代后期就已改用含碳低的40及
45钢生产车轴,相当于车轴钢国际标准ISO中的A1钢及A2钢。美国部分工厂继续
沿用50钢有其自身的原因与条件及特定的应用范围,并不代表技术上的先进。因
为45钢含碳量上限与50钢含碳量下限相同,故大同厂用含碳偏上限的45钢代替50
钢制造了车轴并且送实物样品车轴经过美国GE公司检验获得通过。“
”由于得不到官方的答复,为了对铁路安全负责,杨开庭研究员等四
位同志不得不寻求铁道部以外的学术界的支持。他们走访了三位金属材料领域的
院士,这三位院士在了解情况后都表示支持他们的观点,并写了书面意见。这三
位院士是三院院士师昌绪(除中科院及工程院外,外加第三世界科学院),中科
院金属所所长李依依院士及国防科工委陈能宽院士。对于三位院士的意见,铁道
部官方照样不予理睬。因为对于官方来说,院士只是一个为官方提供学术支持的
工具,你只有发表支持官方的意见,你才是院士,否则,与常人无异。于是四位
同志不得不求助于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因为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的提案官方必
须答复,这是政治需要。经过四位同志的走访,有一位全国人大常委,二位全国
人大代表和三位全国政协委员在人大及政协会议上提出了提案。他们是清华大学
陈难先院士,北京钢铁学院(现更名为北京科技大)王润教授,余永宁教授;中
科院贵阳分院汪大成教授等,上述四位都是国内金属材料方面的知名专家。
提案被转到铁道部,铁道部为了答复人大和政协的提案,这就需要院士为他
们服务了。不知通过什么手段,使三院院士师昌绪改变了态度,转为支持50钢并
以中科院材料导报主编的身份打着工程院宋健院长开展学术讨论的旗号就此争论
问题主持召开了一个座谈会。。。。。“ ”因为肖纪美
院士提前退席,没有参加“讨论”,当然也就没有在纪要上签字。但是肖纪美院
士的签字至关重要,因此师昌绪院士及其助手一再登门请肖纪美院士签字。出于
无奈,肖纪美院士只好违心签了字,但提出要发表文章,阐明自己观点。对此师
昌绪院士只好同意。为了抵消肖纪美院士文章的“不良”影响,师昌绪院士指示
钟群鹏院士写一篇支持纪要的文章。一篇纪要,二篇文章同时发表在同一期材料
导报上[3-5],有意思的是公开发表的纪要[3]比铁道部的纪要[2]少了一
百多字。也就是说出现了第二个版本的纪要。不清楚师昌绪院士是在什么时候对
纪要擅自作了修改。已经经过大家签字画押的文件师昌绪院士竟然可以随意修改,
实在令人吃惊。“ 六七年前,听一牛人说过,国内40cr有问题,断口有白点。应该是材料偏析?具体原因没深究。从那以后对40cr留下阴影了。 我抱怨困苦的日子?提起精神,念书,学技术去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