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外企,45岁以后漂向哪里?
一、我为什么要加入外企算起来,我服务于“外”字头的各种企业已经有十个年头了,现在也基本人到中年了。回想起加入外企的动机,还要回到十年前。
1999年,我还在某省会城市的一个设计院工作,由于项目的关系,跟一些外企公司的员工有过很多打交道的经历。每次设计联络,他们都西服革履地从北京飞来,住在我们这个城市最高档次的酒店,拿着笔记本电脑,以及写满外文的资料,跟我们侃侃而谈。当初我是一个毕业将近十年的工程师,对这些人除了羡慕还是羡慕,羡慕他们出差的待遇,羡慕他们流利的外语,羡慕他们开阔的眼界,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后一定要加入外企!
加入外企的过程其实很偶然,也很简单,现在混在外企久了,知道进外企其实就是一层纸,更多的是靠运气。过程我就不细说了,总之我如愿以偿地加入了曾经仰视的外企,然后就是不断地跳槽,现在供职于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彻底地圆了自己十年前的梦,成了每天北京地铁十号线国贸站蚂蚁搬拥挤的人流中的一员。
二,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么?
这个问题,也是我最近考虑许久的问题,弹指一挥间,在外企十年了,我得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还能得到什么?我还能接着学到什么?
经过不断的思考,我给出了十年后的答案。
外企十年,我得到的包括:
一份看起来不错的薪水但是绝对中等偏下的生活质量;
我学到的主要包括:
供职公司生产的设备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将它们销售出去;
看起来还可以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
外国人是如何想事情的。
我还能得到什么?
答案:面对更年轻人竞争朝不保夕的饭碗!
我还能学到什么:
答案:除了吃当年设计院的老本,真的没有什么能学到的了。
三、我对外企的理解和外企供职人的出路
其实,国内的写字楼外企,跟现在的制造业,没有本质的不同。制造业那些血汗工厂,是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跟自然资源,生产出产品销往海外;国内的写字楼外企,也是利用廉价的大学毕业生以及从国企跳槽人员的人力成本,把国外的高价产品销往国内(产品或者服务)。
所以,中国的外企,其实就是一个卖产品的公司,而不是开发产品的地方,它所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帮助它卖东西的人而已,换句话来讲,外企的人其实都是销售人员,只不过岗位不同而已。
那么,销售团队需要多高的知识能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外企,绝大多数的所谓“技术”人员需要做的,就是了解本公司产品的性能(无法全部了解,总有许多黑匣子是无法破译的),然后千方百计地把他放在给客户做的技术方案中,然后就是忽悠客户接受你的方案。
如何忽悠客户呢?很重要的是包装。
外企的人出行都乘飞机,都住高档宾馆,这是公司形象;
外企的人都能讲点哪怕中国式的外语,时不时带几个老外出去,证明自己的东西跟国内的不同;
外企的人,办公室助理都是年轻的小姑娘,人称Office Lady,出去的男士达多西服革履,提着电脑包。
有时我真想撕下这些人的画皮,那些年轻的助理们,干的是什么活呢?接电话,发传真,给老板泡茶,给出差的人订机票。当青春离你们远去,久了不说,就35岁,在这之后,如果升不上个行政主管什么的,办公室还能看见这些大姐(候补阿姨)们的影子吗?脸蛋如青苹果一般的小女孩儿们每年都从校门踏入这个社会,端茶倒水的活计是不需要资历的,能干的人总是社会上一招一大把。
还有,那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干的是什么活呢?所有的技术方案都是为了卖出自己的产品,一次次地拜访客户,一次次地谈价钱,天上飞地下跑。为出售产品而设计的技术方案不会有太高的技术含量的,但你念过四十,当你跑不动的时候,眼睛亮晶晶如星星的小伙子们又从校门出来了,他们有的是青春,有的是干劲,要的是业绩,不讲究的是工资。这时你跑不动了,工资却是人家的两三倍,老板要的是谁,还用问吗?
在我每天上班的写字楼里,几乎很难看见年龄在45以上的男人。
人到中年的我,很想知道自己未来的去向。天涯上的同学们呀,谁能告诉我,45岁以后,外企的人都去哪里了呢?
看来大家的回帖,觉得自己有如下的路可选择:
1)自己创业。但是我不是搞纯设备销售的,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设备可以代理。我是出技术方案的,所以很难找到客户,这条路似乎走不通,除非回到家乡开个小超市什么的,但是老天保佑别哪天周围开个家乐福沃尔玛什么的巨头,那就死定了。
2)回到国企。暂且不论能否回去,这是个很尴尬的选择,昔日的同事都是领导了,你回去跟人抢位置还是甘心受比你小不少的人领导?但是如果就是想找个饭碗,什么都是可以忍受的。
3)移民。现在加拿大的技术移民的路已经基本堵死了,就是找顾问公司做包装出去了,也要至少奋斗十年才能站稳脚,十年后,头发都白了,这辈子就算贡献给孩子了。
4)职业炒股,估计我没有那么高的财商,手里真的没有什么余钱。
在我看来,外企做到40岁以上,职位大概可能是:
1)中级经理层,头衔可能是销售经理或者是技术经理。说实在话,外企的经理头衔算是烂大街了,刚毕业的也能给个市场经理或者销售经理的头衔,就是为了出去唬人方便。真正做到中级经理层的,都是能带领一个团队的人物。这些人要是无法升到总监阶层的话,45岁就到顶了。做销售的人还能存点人脉,做技术的,只能给人打技术零工了。
2)高级工程师,一般都是技术岗位。不过外企的头衔跟国内的职称是两回事,45岁下岗了,可能有机会去监理公司之类的地方做个技术苦力,挣点辛苦钱,但是需要撇家舍业了。如果有可能,最好能考个注册证书什么的,以后肯定有得用。
3)高级行政职位,比如行政经理或者人事经理什么的。这个感觉最难办,因为年纪大了,哪个公司都不缺非技术岗位的领导。出路如何,我真的不知道。
其实,感觉老了去私企也不是不行,只要有技术,但是一大把年纪被年轻人呼来喝去,真的不是滋味,不过为了生存,应该能忍得住。
以上不论是哪个出路,都貌似有点凄凉。我的经历(1)
我先前供职的设计院是早先冶金部的部属大院,曾经也是中直单位,要说我现在的这点本事,更多地是吃设计院的老本。想当年刚出校门,不知道恋爱为何物,一心向往工作,在各大现场出差都是以半年为单位,处理现场问题,出设计变更,拜老同志为师,每天吃完晚饭后呆在设计队办公室看图纸。说实话,我大学专业成绩一般,但是在现场工作的几年,算是彻底实现了从书本到实践再回到书本的第一个循环。
不知道现在的毕业生经历如何,我们90年代初毕业的那一批人,技术底子一般都是这么打下来的。
我的经历(2)
时光如梭,转眼到了上个世纪末,我所在的设计室承接了一个国外政府贷款的项目。圈内的人应该知道,政府贷款需要指定采购贷款国的设备,于是一些做工程总承包的外资公司蜂拥而来,作为主要设计负责人,我开始了跟外资公司的零距离接触。
最开始是做可行性研究,我们出了技术方案后,跟北京来的一家欧洲公司代表处一遍遍地开设计联络会议,以保证设计跟设备唱的是一台戏。十年前跟现在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国内还是缺钱,贷款方很牛,对贷款申请的项目审查很严,所以那些外资公司也毫无例外地很牛。
要说十年前的部属设计院,也是够含酸的,CAD处于刚起步的状态不说,外语流利的设计人员是奇缺的。好在我们面对的是代表处的人,不过人家的文件都是E文,而且跟我们开会,记笔记也是E文,真的让我们佩服。每次开完会,我们都会招待他们吃顿饭,有一次喝多了,送他们回旅馆,又受到很大的刺激,人家飞来住的是商贸(香格里拉旗下),我们出差,还是要住肮脏的招待所。
至于技术,记得有一次跟我们开联络会的先生在会议中拿出笔记本电脑,现场敲了几个数,就把我手算一周的数据重算了一步。那时真的是羡慕呀,现在明白了,任何设备厂家都是自己的计算模型,他其实不过是输入几个原始数据而已,现在我打电话都能指挥人干这个活计。
外企呀外企,那时在我心里真是个NB的地方,以至于随后的一两年,我对外企的感觉就像邓丽君唱的“初恋的地方”一样,我立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找到它。
我的经历(3)
盼望着,盼望着,机会来了,外企的脚步近了。
我所在的省上马了一个国外技术援助项目,出资方是某国际组织(名字不提了,圈子太小),由于中方项目经理是我的朋友,我于是借调到了那个项目,跟国外的咨询公司一起工作,但是还不算他们的雇员。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设备制造业,外企就是一个销售跟售后平台的话,咨询行业外企应该有更多的技术含量,毕竟是一个玩脑子跟经验换钱的地方。在这里,我系统地学到了很多设计院没有的知识跟技能,但是也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瓶颈,就是你的护照决定了你在国内咨询业的地位,要想当国际咨询专家,就要先换护照。
虽然明白这个瓶颈,但是当时就是作为国内人员,收入的空间上升也是很大的,所以我舍弃了原来的设计院,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个行业。由于老婆当时在国外,我中间有两三年去陪她,还顺便读了个文凭,毕业后正式加入了一家美资咨询公司。
就这样,从接触,过渡到正式加入,我花了四年时间,从此开始了正式的外企生涯。
我的经历(4)
外企的日子开始还是很阳光的,相信每一个在外企工作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
作为咨询行业,我们的客户遍及全国各地,所以就会有无休止的出差,开始很是陶醉飞机跟星级酒店带来的舒适跟便利。我跟公司里面年轻的人不一样的是,我有着超过十年的工作经验,所以不用人带,直接就投入各个项目,也很是有成就感。
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三年,中间我换过两家公司,都是通过猎头挖过去的,薪水基本维持不变,但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危机,那就是咨询公司很难找到活儿了。
了解这个行业的都知道,外资咨询公司的客户大都是国外公司或者国际组织,国内对咨询这个行业还是不接受、不信任的,这也是由于国内的体制所决定的。
在国外,咨询公司最多的国家是英国,由于市场饱和,近些年倒闭与被并购的不计其数,为了开拓市场,这些欧美咨询公司拼命想打开中国大门,造成中国国内咨询公司的竞争异常惨烈,往往一个招标有超过20家来投,八仙过海,各自拆台。
咨询公司的人员是靠简历吃饭的,一旦没有了项目,就没有了新的工作经验,简历也就不值钱了。更要命的是,咨询公司的人都要填Timesheet,这个东西像一条枷锁牢牢地套在你的脖子上,一旦一年你投入在项目上的时间少于50%,公司就有理由开掉你,因为你连自己都无法养活。
压力呀,压力,不在压力中爆发,就要在压力中逃亡!我的经历(5)
应该说我加入外企的年代,赶上了国内所谓黄金十年的尾巴,这其间也是国际经济泡沫泛滥到破灭的时候。不过随着竞争的加剧,国内外资咨询行业开始了新的一轮洗牌,很多外资咨询公司开始逃离中国市场,而且都是那种突然死亡法,实现没有任何征兆的。
行业里的两家外资公司,都遭遇到了被突然关闭的命运。也就是在某个工作日的早晨,突然从总部来了群由人事财务跟律师组成的团队,带着打印好的补偿合同,召集大家开会,宣布马上关闭XX办公室,解除所有人的劳动合同,然后在N+1(或者更多点)的补偿合同上签字,然后任命留守团队,把现有项目的尾巴处理完后关门。
每一个这样的消息传来,我都感觉像冬天的风吹在脸上,刀割似的。难以想象某天我们遭遇到这样的命运,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什么?
我的经历(6)
感谢老天的眷顾,我终于在几年前成功逃离了咨询业的泰坦尼克号,登上了另一艘行业内的巨轮,角色也从高级工程师变成了技术部门的管理人员,虽然手下也没有几个人。公司的情况就不介绍了,因为圈子很小。
这是一个对于我来说比较新的行当,简单说就是为市场开发准备技术方案。时间久了,就像我在开篇中说的那样,技术方案实际上就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成套技术产品。
我们的产品在技术上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作为技术人员,我几乎看遍了所有的资料,也能跟客户侃侃而谈我们的东西有这个那个的优点,但是深入了解这个产品的机会少之又少。渐渐地,我惶恐了,这么做下去,一个刚出道的工程师,如果改行做市场的话,不出三年,就能把我的工作全部接下来,这就是行业里面的技术吗?时间在消逝,我还在吃着当年的老本,如果不吃技术饭的话,我还能干什么?
我的经历(7)
我曾经费了很大力气,从宏观经济层面上检讨自己的职业前途。
我觉得,外资在中国的黄金时代渐渐远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昂的人力跟土地成本正在一步步地将制造业外企逼出这个地区,剩下的将只有服务业外企,加上制造业外企的总部。每个人的职业前途都跟自己的行业和国家的经济状况相关,我离开咨询行业,是因为这个行业没有太大的前途。
中国的经济,靠外资外贸拉动已经貌似到了极限,需要调整。国家正借助国企的那只手,来体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我们有很多国企的客户,日子过得其实比我们外企的人员好多了,至少不要上那么高的税,绝大多数外企,呵呵,中秋节连盒月饼都讨不到的,都打到工资里面了。国进民退,国有化在收回民营行业的生计的同时,也正逐渐将外资挤出中国。未来的十年,是国有企业大发展的十年。
外资外资,能否大行其道首先要看国家是否缺资金。目前的中国,其实是不缺钱的,国家借助外资,其实也完成了国家层面上的原始积累,现在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那么,在我这个不尴不尬的年纪,是进还是退呢?
我的经历(8)
我曾经想到过离开外企,回归国企。毕竟我当年在设计院干了很多年,还是有不错的口碑和人脉的,但是回去就那么简单吗?
物是人非,其实一点都不简单。
首先是要不要你的问题。现在的部属大型设计院,有人托关系花十万八万都进不来,能让你回来首先是天大的面子了。
其次是回去干什么?四十多岁的人画图拼体力能拼得过刚毕业的年轻人吗?国企也许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主任什么的职位。
另外就是家怎么办?老婆已经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回去了一片茫然,都需要重新开始。对于她来讲,不亚于下岗再就业。她在事业单位,为了我丢掉了目前的工作,对她公平吗?
所以,退,说说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下决心的。
我的经历(9)
如果不回到体制内的话,就只有暂时在现在的公司做下去了,问题是,如何做?
在外企,国籍决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如果外企是五层楼的建筑的话,每层楼的人依次是:
五楼:(跨国公司注册国家的)本国人
四楼:其它国家的外国人
三楼:东南亚华人
二楼:有总部工作经验的海龟或者有政府关系及客户背景的中国人,所谓外企的中国高管
一楼:一般中国本地雇员
我现在就老老实实地蹲在一楼,相信未来也不会有机会上到二楼。看到这个帖子的外企人士,估计大部分都跟我一样,呆在没有花园的底楼。
外企其实是很讲血统论的,你的肤色决定了你哪怕再笨,到了中国也会舒舒服服地呆在3、4楼,只要不在市场开发,怎么混日子都可以。
但是呆在一楼的本地雇员就不一样了,没有别的肤色,手里要是没有多的资源的话,估计出局的年龄在40-45岁左右,女的大概是35-40左右,君不见一楼的大门外面,还有无数的毕业生挤着要进来吗?就跟春节火车站买火车的长队似的。
这也就是我痛苦之所在。
升值到高管的空间理论上确实有,如果真的是幸运儿,可以将你的职业空间延长到50岁,50以后铁定出局。如何升为高管,需要你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外企外国人高管之间的政治斗争,不要以为外企不需要站队,站错队跟国企一样惨。
那么,无法升职的,为了有限地利用45岁之前的那段时光,需要做什么呢?我的想法是:
尽量让自己显得年轻一些。别笑,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年过四十,脸上饱经风霜,像五十岁人似的,保准你老板会找个借口让你早走,而且你呆在一群年轻人中间,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
以上是针对男人而言,对女人不用提醒,在任何年龄段(70之前)都是她们首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我最近压力大,老得比较快,心里很愁。说不好听的,有点以貌事人的口吻了,但是别笑话我。外企的助理们,其实吃的更是青春脸蛋饭,所以在她们年轻的时候,千万要睁大眼睛,嫁个有潜力的男人,否则到35岁了真的很难。
另外就是学会打理自己的财富。我到四十岁了从来没有买过股票,但是我觉得Ray99说的其实没错,应该开始打理自己财富了,但是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普通人,达到他所说的财商估计是不可能了。
还有就是考证书吧,注册证什么的,老了也许挂个证一个月能混碗面条钱。
不管怎么样,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是正常走到45岁的前提条件。
45岁以后呢?我真的不知道,这也是我发帖寻求答案的原因。 人在外地,也没有时间照顾帖子,还好99每天打卡,跟大家互动,在此说声抱歉了。人在职场,需每天奔波,养家糊口,压力大呀!
看大家讨论设计院,顺便说几句我的感受。
设计院基本分两大类,建筑设计院跟工业设计院,这两类设计院是截然不同的两类,人的前途也不一样。
先说说建筑设计院。现在国字号的建筑设计院(大区院),亦即原来的中国建筑XX设计院,早已划归中建旗下。次一级的一般是各个省的建筑设计院,该类设计院要想混得好,要讲专业的,如果不是建筑学出身,就只能是二等公民了,包括结构、水暖电等,一切均为建筑配套。
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现在牛的只负责做方案,施工图留给绘图苦力去做。次一级的建筑师,自己做方案,同时做施工图。再次一级的建筑师,只有在别人的方案基础上画施工图的份儿了。
建筑学现在国内牛的也就是那几个学校,按照地理位置来分,从最北边的哈建到最南边的华南理工,也就十所左右学校的学生,现在能被大院看中,其余的只能到小院谋生(有关系的或者子弟除外)。
至于建筑设计院的其它专业,对毕业的学校没有太严格的要求,但是在那里工作真的很不舒服,因为到分产值奖金的时候,套用范伟的那句话,都是一个办公室画图的同事(一般建筑设计院都是设计所,也就是各个专业在一起的综合室),奖金的差距怎么那么大呢?
一般来说,建筑设计院最热衷的就是干私活了,一般跟开发商(小开发商,万科那样的公司是不允许把活交给私人的)或者当地规划部门的头儿关系好的穴头,都有自己的一套班子,把活儿干了,然后到别的设计院买一个图戳儿,然后按照专业图纸量分钱。
干私活其实责任最大的是结构,因为开发商要省钱,有时候地质勘查资料不是很详尽,如果画的不保守,难保不出现上海莲花河畔景苑那样的倒楼,但是保守了,开发商那里又过不去。原来设计院的地位蛮高的,现在逐渐沦落为讨饭吃的一群了,论财力比不上承包商,还得看业主的眼色,除了老一代知识分子的架子还有点外,剩下的只有讨饭吃的辛酸了,加班时常事,有时候开发商说我什么时候要图,拿不出来就不给钱或者扣钱,你加班加点也得画,哎,设计这口饭,其实真不是人干的。 接上贴。
建筑设计院的建筑师工程师们,不存在外企的45岁的问题,愿意干可以一直干到画不动为止,前提是你的活儿好,有人愿意找你干。画5张图出10份设计变更的人不在此列,但往往这样的人会忽悠设备厂家,回扣不一定拿到,混顿饭或者桑拿洗浴什么的还是可以的,还是那句话,设计院的工程师其实很可怜,饭局只能来自三方面:甲方、承包商和设备厂家,而且都不是好吃的饭,有时候只能靠忽悠了。多少次我在现场看见设计院的代表被当甲方孙子训斥而不敢吱声,心里总是慨叹世道变得好快!
建筑设计院的工程师能拿到的设备回扣其实也不多,设备专业暖通是大头,一般集中空调的水冷机组和某些风机盘管,如果厂家守信用的话,设计费(回扣的体面说法)是很可观的,但是现在甲方的人也是狼,肉就那么多,轮到设计院也就很瘦了。
总的说来,建筑设计院就是建筑学的拿个效果图当红花忽悠,其余专业配套当绿叶个地儿,非建筑跟结构专业,如果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有点发展,有点自己的想法,尽量别去。结构如果想往钢结构上面发展,也要去大院,小院是轮不到大型体育场之类的工程设计的活儿的。
总结说来,除了建筑跟结构专业,其余专业出身的人在建筑设计院的上升空间基本没有。
单独说一句话,我是设计院出身的,现在设计院都是CAD出图了,但是设计质量照以前手工画图时比,差了很多,这里面有人的责任心的问题,也有教育体制的问题。有些话这里说可能会招来转头,但是还有忍不住多说几句。
从能力等综合素质方面来讲
现在的博士生=80年代的本科生
现在的硕士生=90-95年毕业的本科生或者80年代的大专生
现在的本科生(极少数好学校的除外)=80年代的大专生
写下上述评语是做好了挨骂的准备的,不过我相信我说的是真话,是我20年职业生涯中得出的评语。我的感觉是,人最重要的是要认识清楚自己,比如我,就很清楚自己的财商不如现在的80后,但是我对业务的钻研,远远超过他们。这里面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现象。现今的社会非常丰富多彩,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现在的学生不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把精力都投入业务中去,但是你不能说他们是错的,因为现在的社会跟以前的社会不同了。
不过话要说回来,回到这个帖子的主题之一,就是大多数的打工者,比如我,理财不成,至少业务要成,因为我们这个社会的发展,最终要靠自己的本事吃饭的(有个好爸爸或者富二代不在此列)。
希望这段话不要被人批成好为人师,实在是写到半道儿,有感而发。
关于工业设计院的话题,今天太晚了,明晚发吧,还要早点休息,还要接着奔波,为了生计。
接着昨天,说说工业设计院。
无论民用跟工业设计院,组织结构大同小异,就不重复介绍了。个人只介绍工业院与民用院最大的不同,除了专业更多外,就是现在的工业院,大多把总承包(EPC)作为自己的主业务发展方向,很多同学,在工业院,可以在EPC上面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关于EPC,相信坛子里面懂得的人很多,这里就不多解释了。现在国内的绝大多数项目,都已经引入了总承包模式,国外就更不用说了,基于菲迪克条款的EPC是做项目的通用模式。由于国内项目模式日渐与国际接轨,总承包应该说是前途无量。
工业院的人,做总承包的时候,除了要熟悉总的流程,PID图、PFD图、安装开车以外,如果再熟悉合同管理,那么老了绝对是抢手人才。中国的承包商,最薄弱的就是合同管理,经常是干了活儿,要不来钱。放眼全球,合同管理一般被英语为母语的人把持,中国人在这方面有很长的路要走。
谈设计院有点跑题了,还是谈谈我自己吧。
最近老板总忽悠我做管理,戴着个Manager的帽子自己管理自己,自己也觉得不靠谱,总想离技术近点,但是身边已经有了新生代,比我年轻很多,公司那套并不复杂的流程,其实对聪明人就是一层窗户纸,两年就上手,很不幸的是新生代已经干了两年,摆出了一副把我拍死在沙滩上的架势。我现在凭着以前的经验和阅历,尚能保持一些优势,但是心里明白,自然界的新陈代谢在职场同样适用,我该给人家腾位置了。
外企的大多数管理岗位,其实比国企有时候还扯淡,拿着本地护照,就算你是个经理,真的是什么资源都没有,管不了下属的工资、管不了人家的升迁、管不了人家的考核,还要担负下属的责任。一句话,外企的老板基本是不放权的,经理的职位,很多时候就是为了名片好看,尤其是业务开发部门。
有鉴于此,我总想从不尴不尬的管理岗位上退下来,专心搞点我们这个行业还算有用的技术,老了也能找个打工的地方,但是老板,还有新生代能给我多大机会,真的不好说。外企这个地方,是没有人情的,哪怕你以前打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有接替你的人了,除了被扫地出门鲜有其它的好的境遇。
哎,管理跟技术,进亦忧,退亦忧,就没有乐的时候。 最近一直在外做项目,偶尔能看几眼帖子,看见大家讨论得都很热火,其中不乏很有深度的见解。
对于我个人,现在的心情或许已经稍许平静下来了,曾经迷惘也罢,着急上火也罢,每天的日子还是要过的。
人到中年,发现自己对家是越发的眷恋,年少时曾经把周游四海当做快意人生,现在把周末跟老婆一起出去转转,哪怕一起去超市或者菜市场当成人生最大的享受之一。漂流职场江湖累了,家永远是最温馨的港湾。现在最喜欢看老婆睡熟的样子,在窗外飘过的灯光下凝视着她还算年轻的面庞,心中经常会涌起一种温暖,接着就是一丝担忧,想着自己今后会带给她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呢?
到了我这把年纪,也经历了周围许许多多的生老病死,总是慨叹人生的短暂。前一阵子心情不好,经常一个人到圆明园,围着湖不停地走,在秋阳跟湖水中放松自己,头脑中似乎什么都想,又什么都不想,在混混沌沌中,走累了,歇歇,然后在暮色中回家。
其实,人的心情好坏,很大程度是由欲望决定的。像我等这般没有太多资源的小民,还是适当克制一下自己的欲望吧,往往欲望愈多,人愈痛苦。职场如此,情场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年少时曾经疯狂地爱上过一个女孩子,那时她的桌子上誊写着陈明真的一句歌词,叫做“不飞到最高我会后悔”,当时我不理解,后来深以为然,现在不论她还是我都有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了。我们都试着飞过了,不管曾经飞得多高,该着地了。
人总是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的,当年离开国企,就注定会放弃朝八晚五的规律生活,说好听的是追求一种经历,其实骨子里追求的是金钱。外企有外企的路,国企有国企的路,到了年纪还有这个年纪人注定要走的路,是宿命,就永远逃不掉。记得90年代初看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最大的感慨就是人的命运不取决于个人,而是取决于他所处的时代。我们有幸生活在一个物质资料相对丰富,政治相对开明的时代,虽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人还买不起房子,但是对比与那部电影所揭示的时代跟人物的命运,我们实在是幸运。
零零散散说这样,并不说明我开盘提出的问题不存在。问题是客观的,但人的心灵是主观的,打开心灵的窗户,让它多进一点阳光,驱走深夜里的阴霾,是我最祈盼的。
就像静听海风寒妹妹说的,路就这样了,只能接着往前走了。对于打工族来讲,职场既是人生。人生是行驶在蜿蜒山谷里面的一列列车,沿途要经过很多风景,也会遇到很多泥石流,道路虽然很长,关键点只有几个岔路,错过的,就永远错过了,只有接着往前走,才是自己的路。
不知道你所在的合资公司的HR制度是不是按照日本公司的传统,或者日资是不是控股。
我对日企的了解是,日企一般不砍人,但是工资不算很高,您的年薪在珠三角工薪阶层应该算不低了。
要是人事政策按照日企的传统走的话,你应该可以做到老,当然到时候也许你反而不想接着做下去了,这种可能性是有的。
再说说职位上升的空间。其实不管式日企还是美企,中国人最多做个中层,上层就是有,也是花瓶。估计你现在的职位再往上走很难,真的。
另外,做业务的女性不一定就非要跟人喝酒打高尔夫,应酬不可少,但是业务不等于应酬,靠喝酒拿单子其实还是处于低级阶段。拿单子更多的靠关系、对人际跟人性的感悟,乃至于运气。我见过很多业务做得很出色的女性,她们都不喝酒。
谢谢你关注这个帖子,不过很难给你太多的职场上的建议,我在日本呆过,也在日本很大的公司打过工(呵呵白领工,不是面条店那种),其实日本公司,除了加班,真的没有太多不好的东西(论资排辈其实是很合理的一种现象,现在人心比较浮,年纪轻轻总想上位的人太多,呵呵)。
没办法,你跟我一样,只能这么顶着(要是能走到体制内我还是建议你转向),谁知道明天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过完年后,这里还很热闹,真的是没有想到。
最近也没有闲着,一直对国企有所关注,但是前几个月走访了几个有业务关系的国企,感觉国企也不是想象中的铁饭碗,就业压力,无论国企私企外企,无处不在。
比如在某省会城市的某大型国企(央企),竟然还实行4050政策,意思就是女职工工人岗位的话,40岁就要内退,男的,哪怕是管理岗位,50岁就要内退。初级干部,如果升迁无望的话,50岁也要退居二线,给新人让地方。
内退的待遇,估计还没有正式退休时的退休金高。
现在想起来,国企央企的光环,其实也就是个围城,外面的人看起来很光鲜,其实好处,只能是少数人享用,大多数的普通员工,失业的危险无时不在。国企的人,50岁出去了,竞争力一般还不如外企私企的人。
看来,国企的好地方,还是设计科研等事业单位,但是谁又能保证20年后的情况呢?
还是那句话,在有能力赚钱的时候多积攒财富,多积攒点本事,以后的事情,只有天知道了。老天都给你安排好了,只不过是还没有告诉你。
看大家谈到了谷歌的离开,就聊几句外企撤离吧。
个人认为,外企撤离中国,最直接的判断标准是市场是否还像刚进来一样,是否还能赚钱,其余的都可以当做借口。
前面的帖子已经说到了,咨询业的外企,现在关张跟苦苦支撑的很多,尤其是做世行亚行项目的外资咨询公司,道理很简单,现在国内世行亚行贷款的项目越来越少,咨询公司压价也拿不到项目,除了走人估计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了。
另外,国内的业主,骨子里面对咨询业是不认同的,所以外资咨询公司,一般只能在同样也是外企的业主那里找口饭吃,比如一汽大众就养活了做市场研究的N多咨询公司,但是由于水土不服,经常搞些驴唇不对马嘴的报告出来。
制造业的外企,随着中国劳动力跟土地成本的进一步提升,估计离开的脚步会更快一些。去年跟一个伟创力的人聊天,他讲那种一个车间上千人的加工规模,从他的观点看,持续不了多长时间了。
如果把IT台企也算作外企的话,不知道苏州那些IT工厂,还能支持下一个十年吗?人口的红利在一年年消减,成本在一年内增加。
反观国企,现在真的没有解决太多的就业问题,个人感觉现在吸纳就业最大的就是私企,但是私企现在的生存空间不好。所以现在的30左右的年轻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工作不稳定。
感谢Ray99跟土豆一年多来一直坚守这个帖子,最近一直看CNN日本地震跟海啸的新闻,真的很有感触。
其实这个问题,我已经放弃寻求答案了。说句跟没说一样的话,就是该飘向哪里就飘向哪里,也不排除如海啸击中的一所房子,被大自然的力量所瞬间毁灭。
人生其实很短暂,知道了未来一切可能的结局,反而少了很多对未来的恐惧。该来的,一定会来,早晚而已。一切生灵,无论贵贱,终究会化做尘土。
贴一首宋子侯的董娇饶诗吧,人生真的很短暂,忘掉烦恼,善待自己吧!
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傍。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春风东北起,花叶正低昂。不知谁家子,提笼行采桑。纤手折其枝,花落何飘扬。请谢彼姝子,何为见损伤。高秋八九月,白露变为霜。终年会飘堕,安得久馨香。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归来酌美酒,挟瑟上高堂。
原贴地址:天涯网
http://bbs.tianya.cn/post-develop-334444-41.shtml#ty_vip_look 显然是在用混国企的方式在混外资。不知道他在外资这么多年到底学到啥了 中国大陆每隔七八年,牛鬼蛇神就要跳出来闹一阵子。
多买几套房子,整个绿卡,小孩送出去读书,啥都解决啦。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