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一种轮回
1985年北京零售物价水平比1984年上升18.6 %,1986年又上升15.5 %;1985年上海零售物价水平比1984年上升16.4 %,1986年又上升13.4 %;
这是一种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结论。(以上写于1987年11月)
1988—1989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国家大幅度提高了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各种粮食的收购价平均提高1.2倍,棉花、糖料、烟叶等经济作物的收购价也提高了不少;采掘工业产品价格提高55 % ,原材料工业品价格提高45 % ;在销售价格方面,除定量供应(配给)的粮油外,其他食品价格提高59.8 % ;副食品(蔬菜等)价格提高86.2 % ;铁路运价提高了21.6 % ;国家用于每年价格补贴的钱达到300多亿元人民币,不得不增大钞票的发行量。
到1988年,经济学界公认:我国已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供求关系和价格比例;助长了物价、工资的轮番上涨,和各种投机倒把行为,从而阻碍了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国民经济必须治理整顿。(参看《中国物价五十年》第697—699页)
当时由价格制度改革——指令性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引起的物价适度上调,这是合理的;但是,由经济过热、投资和消费膨胀引发货币大幅度增量发行和物价迅猛上涨,那却是反常的、不合理的。
1988年,我国日用品物价实际上涨21.5 % ,1989 年继续上涨 18.9 % ;但通过国家对于经济过热状况的整顿、调控,在1990年前后物价短暂地一度平稳。
反常的抢购风潮和摆阔风尚
物价飞涨直接导致抢购风潮甚嚣尘上。老百姓对于有关涨价的消息特别敏感,一有风吹草动,便倾巢而出,盲目抢购。
1988年5月间,中央规定统一放开四种副食品价格的文件送达各单位领导办公室之前,消息早已泄露出去。尚未正式公布前,
人民群众流传着某种不祥的预测,涨价——抢购之风进入高潮。北京、广州、上海的形势还不算混乱,但武汉、南京、长沙等地,有些储蓄所几天之内就不得不关门暂停取款。
各地中国人民银行的储户们争相提取人民币现款,已使银库几乎告罄。1988年春夏之交,全国各地普遍发生了抢购风潮,抢购的商品主要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如粮食、食油、调味品、洗衣粉、肥皂、棉布、毛巾、牙刷牙膏、毛线等。这反映出中国的老百姓对于涨价的惊恐程度:害怕物价上涨威胁到自己的基本生活。
人们目睹的怪现状是:一些家庭入不敷出,而社会上却又流行红白喜事(婚礼为红喜、丧礼为白喜)大讲排场,似乎不摆阔气就没有面子。迷信观念、愚昧观念尚未除尽,又掺进了“阔老观念”,譬如以往参加亲友的婚礼送5元10元礼金就不错了,现在若没有50、100还是躲在家里,免得背后让别人骂寒酸小气。有人拿到工资全部送礼都还不够,下个月生活费怎么办呢?
1984年到1993年,全国城镇逐步废除了各种票证(最先废除了布票、最后废除了粮票),也就是取消了“官价”和“议价”的差别。但是从1993年市场放开,日用品的物价又明显上涨,幅度为:1993年19.6 % ,1994年 28 .8 % ,1995年 19.7 % ;由此逐步完成了“从指令性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到1997年“经济软着陆”以后的几年内,全国物价基本稳定,在动态平衡的局势下,安然进入21世纪。
84,85,86发生了什么事啊 88—89通胀,和那场风波。。。。 yinalan 发表于 2018-8-9 12:41
84,85,86发生了什么事啊
搞了半天放水是为了稀释自己的债务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