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在5大方面风险
央行11月2日公布了“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8”。报告共有23个揭示风险的专题,其中一个就是备受外界关注的地方政府隐形债务分析。
报告说,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存在5大方面风险:
一、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控制难度大。一方面地方政府融资需求强烈,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也倾向于向有政府背景的专案提供融资,供需两方的因素导致债务持续增加。
二、隐性债务底数不清,成长较快,规模较大。隐性举债方式多样,地方政府通过平台公司、购买服务、与民间资本合作的专案建设(PPP)、各类发展基金和引导基金等进行融资。
三、债务期限错配风险较大,且存在担保链风险。政府债务主要投向中长期基建专案,投资周期长、回报慢,一些项目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收益难以保证,“借新还旧压力较大”。
四、市县级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比省级更为突出。从债务分布来看,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主要集中在市县两级,一些市县实际负债率较高。
五、财政风险有可能转化为金融风险。一些省份因清理地方政府融资担保,金融机构基于风险考量停止了对政府信用专案信贷投放,导致部分在建专案面临停工,造成政府与银行间的纠纷。
报告表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仍在“违法违规举债”,应规范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防范地方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受到市场和北京当局的关注,是因为规模太大了。再加上中央和地方的直接债务,风险正在逐渐积累。
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8月底,地方政府债券余额17.3万亿元,城投债余额7.3万亿元,广义地方显性债务合计存量接近25万亿元。
再加上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融资担保等方式又形成的隐性债务,中政府的总负债率(总体债务/GDP)已超过了60%的风险预警线。
据“债券在线”今年9月报导的数据,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约为20万亿~50万亿元。
据WIND的数据,截至今年7月底,地方隐性债务的规模达到了32万亿元。
据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贺铿5月19日称,地方债大概是40万亿元,“但是地方政府就没有一个想还债的。”
而清华大学财税研究所给出的调研结果是,截至2017年6月底,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约为47万亿元。
再加上中央政府的债务(2018年一季度末13.4万亿),及近25万亿元的地方显性债务。
中政府的总负债率,按照WIND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数据,约为85%;按照全国人大财经委委员贺铿的说法,总负债率约为95%;按照清华大学的数据,总负债率约为103%;都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60%的警戒线。
标准普尔全球评级(S&P Global Ratings)10月16日发布报告说,中共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在30万亿元到40万亿元之间;如果中国经济未见好转,中很有可能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违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