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世界,
许多轴承应用场合,都要求配对,配好以后,用手感去调,称为技术,有几个是理解这个过程的?应该不多,轴承高速运转起来什么样子?各种力叠加在一起了,复杂到你说不出来那么多,滚动体与套圈接触区什么样子?用轮廓区圈起来,是一个隧道,真的,滚动体中心是一个复杂空间曲线,用矢量描述,
能在装配轴承过程中,把这俩配对轴承选出来吗,哈哈,选好,单独装配这俩,配对了,你想,这么配上的寿命,肯定会高几倍,振动会小一个数量级,哈哈,
可你知道,就这个数学筛选过程,其工作量,哈哈,
你想一下,这东西给你了,先不说实现,你说一遍,听众都是行家,你说吧,哈哈,
下面就是你说,哈哈,别忘了开口银子,哈哈,你要多少,是随意的,
下面你侃这个技术,数学表达,开始,
主轴轴承拆装的吹水
前面吹了句不可再现性跳动,在此多吹几句。俺是在展会上看到重大突破专项的宣传板上有提到过该术语,缩写是NRRO,觉得比较神奇,所以关注了下。其本质是无可避免的误差的跌加而导致的综合误差。闭上眼想象一下,钢球在公转的同时又在自转,内,外滚道,钢球本身都有误差,按哲学家的话来说,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何况是球。于是,当跳动达到一定精度后,这个综合误差就不可无视了,这和测量仪器的精度没关系。有篇文章讲这个问题,叫“精密球轴承不可重复跳动影响主轴动特性的预测”,写得好不好,俺也不懂,看着挺唬人的,有数学表达式。重点关注下后面的参考文献。说高速高精度轴系,比如说机床上用的主轴。其实这涉及的东西相当多且复杂。从设计计算,轴承选型,加工,装配,检测,调整到最后如何装在机器上,日常使用需要遵循的规程,确实很复杂,俺也吹不明白。但单拎出装配来说,俺毕竟是跑江湖的,没吃过猪肉也是见过猪跑的,就大着胆子吹几句,想来看在俺外行的份上诸位也不会让俺太尴尬。
其实啊,在所有环节中,装配是最简单的,简单到什么程度?就是随便从街上拉个人过来,啪地把作业指导书砸他怀里,领着把必须要使用的工具,检具都熟悉一遍就好了。大概1天时间,都还算上示范和实际操作。下面以俺的一次围观者的经历简单描述一下:
摆在桌上的是一支精度丧失的内孔磨主轴,工作转速在5万6上下。显然,轴承要更换。
首先把主轴仔细清洁干净。在装配过程中清洁度是非常重要的,要不小心把一根毛发装进了轴承里,那麻烦就大了。那装配环境的清洁度究竟要求多高呢?大道理俺说不来,但可以旁证,GMN的8万转的主轴是油气润滑系统,对压缩空气有明确要求:最大颗粒物不超过5微米(滤芯过滤精度就是5微米),颗粒物不能超过5毫克/立方米。然后还有温度。为什么要求温度?原因是做为作业指导书,要有可操作性,作业指导书里面提及的数据都是基于一个温度下的值。有些人说了,得恒温,这是扯蛋,在21.3度下按一组数据装出来和在31.2度下按另一组数据装出来,在实际使用中是没有半毛钱差别的。可以这么说,在机床上用的,要求静态跳动在2微米内的主轴,只要在一个人觉得舒适的干净的工作间里装配,完全是没有问题的。那些重点宣传无尘恒温的,没别的目的,就是为了从你兜里掏银子。不能硬掏,硬掏你不报警啊。
然后就是拆解了。把该卸的螺丝都卸了,很轻松就把轴带着轴承从主轴筒里拆下来了,后轴承很好拆,也是用手就能拆下来。但前轴承是整个主轴的颜值担当,直接拆不了。鬼子变戏法一样拿出个跟打气筒类似的工具来,在连接管里灌满油,通过螺纹连接在轴头的螺纹孔里,很得意地说,这是利用液压原理,通过主轴上的结构孔把轴承内圈涨开,这样就很轻松把轴承从轴上拆下来。说完,喀哧喀哧几下,信心满满地去拔轴承,恩~~~~~~~~~~,没动。看了下压力表,没问题啊,再拔,还是不动。卸压,拆掉工具,说,可能,也许,大概是结构孔堵住了。上拉马,暴力拆下来。果然,堵了。在此提醒一下搞设计的同学,一个优良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周全,比如使用者的懒惰,也要照顾到。在这个过程中出了点小意外,就是三点支撑的隔圈弄断了个腿,鬼子倒不着急,安排,送出去激光焊接,回来,研磨恢复。
接下来就是把新轴承装回去,重点还是前轴承,拆的时候就很费劲,那装也不轻松,鬼子又搬出一神器,感应式加热器,把轴承加热到一定温度,根据热胀冷缩这个妇孺皆知的道理,轴承内圈内径就大了,然后带上手套乘热把轴承往轴上怼,也许是因为激动,居然装歪了,卡在中途,这就尴尬了。赶紧弄下来,重新加热才怼进去了。然后强调说,按规程,拆下来的轴承就不能再用了,好在这次动作快且轻柔,问题应该不大。怼进去就好了?那能啊!关键的节点来了,成对的角轴承需要预紧才能正常使用,那预紧到什么程度算可以呢?西方人会用扭矩来描述,用扭矩扳手来操作。做为东方人,鬼子也喜欢依据手感,这就有点玄乎了。是这么做的,用标准扳手拧预紧螺母,说,正常力道,但究竟多少,没法说,只能自己去体会。拧到拧不动,并不加力,用一个套顶在螺母上方,用橡皮锤轻敲那个套,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本来拧不动的螺母在慢慢转动,继续保持力道,直到转不动为止。这里的关键是保持那个力道。后面还有安装后轴承,补偿热伸缩的密珠直线轴承等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后轴承的预紧是用弹簧,按鬼子的要求,用卡尺测量,把弹簧压到尺寸就可以了。装好以后,打表检查静态精度,再装回设备上,按流程跑合,检查噪音,检查温升,检查动态精度。符合要求就收工。
这就是整个过程,不知诸位有什么感想。俺是觉得真是无趣。也许会说,这么简单,我也会。那只能说明你太天真。这只是换轴承,各零件的动平衡是以前就做好的,轴承是NTN按厂家要求配好的,弹簧是厂家提供的,然后按鬼子兜里的那张A4的图纸上的要求整,当然没问题。问题来了,要是你自己去买FAG的轴承,自己去买弹簧,还能恢复精度吗?
前面说这么多,还是没回答八爷提的问题:如何配对。
复杂的问题简单说:配对就是在预设的预紧力下精确测量出单个轴承的内外圈的高度差,以此为依据去配对。
另外,轴承会标出最大跳动的位置,装配的时候要错开,以获得最佳的精度。讲究的会把轴,轴承,套筒的配合面的圆度测量并标记,然后再装配。最终达到每个球都均衡干活,有偷懒的球,就必然有出大力的球,一球亡全球亡。
人是最高精度,所以会有手感的说法,某知名厂家就有个大师傅,主轴装好后,要他来试下手感,他说行就行,说不行再调整。经他手的主轴没出过毛病。角轴承都是厂家配好的,不再配内外隔圈,只有一个部件的轴承需要配内外隔圈,神奇的是这个需要配隔圈的居然是深沟球轴承,意外吧。
杂七杂八扯了一通,仅仅是冰山一角。水下部分俺吹不了,比如,预紧力是怎么来的。这需要可以写数学表达式的大神来吹。大神,出来吹牛啦。
最后,强调一个问题,就是润滑。润滑方式是根据工况来定的,最重要的依据叫DN值。什么脂润滑,油雾润滑,油气润滑,挺复杂一事儿。也许绝大部分的连润滑脂都拎不清,比如俺。 高速精密齿轮的选配跟这个过程是不是类似,看过二重的检测报告,控制图 本帖最后由 changkongceyi 于 2018-11-10 13:16 编辑
这个沙发尴尬了…轴承,渣土完全不懂啊…
挑俩轴承跟轴配,振动减小寿命提高——接触面积比平均的大,跟配做类似,公差的影响给降下去了…
看书看过高速轴承旋转时有个套圈滚道控制理论,其目的是为了简化分析。滚动轴承在高速旋转中,滚动体会产生离心力,引起接触角及接触角变化,同时滚动体还会自转,产生陀螺力矩和摩擦力,为了简化这些,提出了套圈滚道控制理论。 接触力学,弹性动力学,矢量分析与场论,凝固原理,没一样会的,斯凯孚是轴承界老大嘛? http://www.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41129&highlight=%D6%E1%B3%D0%C5%E4%B6%D4 说到z'c,我从书中读到米制和英制有所不同。米制采用的系统为内外径许用偏离名义尺寸皆为负方向,而英制内外径许用偏离名义尺寸皆为正方向。 配对,就是桌子上一堆轴承,你跳出两个,成一对,价格就好几倍了。 螺旋线 发表于 2018-11-10 16:18
这个,恩,单从装配来说。首先,要明白一个基点,也是最简单的道理:所有的零件都是有误差的。好象这是废话 ...
螺旋大神有空接着吹呀。一定好好做笔记
没接触过高速工况,连八爷的题目都不懂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