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紧缩
上周五,央行宣布对所有金融机构全面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资金1.5万亿,而在对冲1季度到期的MLF之后,净释放资金约8000亿。以往,我一直在说“信用紧缩”的时代已经到来(现在已经是进程中),此时央行放水解决不了经济和资产领域的问题,这在2018年已经得到生动的体现。
在过去的2018年,央行多次降准,每次降准,关注股市之人说利好股市,但无碍沪指在2018年下跌24.59%;
关注楼市之人说利好楼市,但无碍楼市成交量不断萎缩,
易居房地产研究院4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全年,包括北京、深圳、杭州、成都、青岛等在内的10个受检测城市二手房合计成交量为66万套,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全年成交量也呈现不断下滑的态势,12月单月,10个城市二手房成交量为4.6万套,环比下降1%,同比下降28%;
管理层认为会解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中小微企业的处境依旧……
有问题就放水,实际是路径依赖症,现在来看,谁家的问题都没解决,这是“信用紧缩”时期的典型特征。
可央妈为什么还要放水哪?因为央妈也有难言之隐,只能希望“一洗了之”,不便细说……。
以往央妈只要放水,经济和资产价格就立即复苏,但今天的放水所带来的影响与过去不同,已经没那么简单,为什么会如此哪?其实只在一个数字上。
2005年,居民家庭杠杆率仅为16.86%,到了2016年,飙升至44.85%。海通证券姜超估算,考虑到公积金后,16年中国居民购房边际杠杆率达到50%。中国居民新增房贷/新增地产销售额比值持续飙升,2011年仅为19%,2015年达到39%,16年上半年则高达50%。
2017年底,估算的居民家庭杠杆率已经接近60%,而居民新增房贷/新增地产销售额比值当然会继续上升(50%以上)。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居民家庭抵押贷款占房产销售额的比例是51.6%。今天,中国的情形应该是只高不低。
这意味着居民的储蓄越来越少了,房子越来越多了,无法继续推动房屋成家量和总体价格的上升。这意味着没有储蓄的“穷人”越来越多了,这也就是很多“伪中产”还原的过程。所以,到2017年年底,有机构调查的数据显示55%的家庭没有了存款,这部分人基本丧失了对资本市场的购买力,这就是那个核心数字。
没有了储蓄,买不了房,成交量下滑;没有储蓄,买不了汽车,销售量下滑;没有储蓄,买不了股票,股指低迷;没有储蓄带来的需求市场扩张,中小微企业的日子照旧。这就是2018年央妈继续放水之后市场所体现出来的现象。
其中的逻辑关系比电影的画面还清晰。
这里的内在变化在于,当居民具有以储蓄为支撑的购买力时,就可以在央行放水的过程中不断加杠杆,债务率上升,扩大实体经济的需求和对资产(股市、楼市)的需求,对经济和资产价格起到刺激作用。这时,因为债务还可以不断堆积(实际是对未来继续透支)就不会形成通胀。当债务无法继续堆积之后,意味着央行放水已经无法进入债务体系,杠杆也无法增加,也就难以增加社会财富(也无法继续透支未来),就会出现“信用紧缩”。此时,不断向市场释放的就不再是有价值的货币,所以,现在的放水所带来的最可能的效果将是货币贬值——这需要在未来去验证。
对于丧失了支付能力的这部分人群来说,未来的资本市场已经没有意义。但当今的世界是贫富差距很大的社会,富人怎么办哪?
富人只能进行抵御纸币贬值的投资活动。
但是,基于全社会主体的购买力已经开始不振,所以,以往基于全社会购买力而形成的抗贬值标的物就失去了抗贬值的意义(尤其是一般商品房等)。取而代之的是贵金属、原油,它们的镜像面直接对应的就是纸币(不需要以社会的总体需求为中介);稀缺区域的房屋土地(城市核心商业区);具有垄断能力的进口渠道,等等。当然,基于上述标的物的金融资产也有一定的抵御能力。
基于大众消费所形成的各类金融市场很可能是逐渐“封冻”的态势(主要是房地产),难有逐利的机会出现(价格甚至还会下滑);以大众的实物需求形成的“实物市场”会在以后逐渐发力。但总体的“冰冻”之中,又有局部的火热,因为富人需要抵御贬值,形成局部的机会。
虽然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但对于如何应对今天的情形还是要多说两句,给管理者以建议。对于国家经济的管理者来说,应对今天的局势只能是紧缩货币,目的是加速市场的出清过程(让生产要素价格实现明显的下跌),提高实体企业的利润率和活力,至于那些一直在资产领域逐利的企业,在收缩货币的过程中有一部分会出局,但出局一部分并不是坏事,因为它们占据了太多的资源(金融资源、劳动力资源、不可再生资源等)。同时,通过体质改革减少财政支出,实施宽财政的政策,切实扩张实体企业的市场空间。这是唯一的、有效的应对办法。至于能否做到,就不是小民该操心的事了。
哈哈哈哈开心。我选择的仿古工艺品之路是正确的哈哈哈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