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背景下的“中国猪”概念的东西方理解差异
对于全球金融专业人士来说,近期在中国大陆突发的“中国猪”事件,让中美贸易战升级以及中国经济放缓相形失色。瑞银(UBS)经济学家Paul Donovan近日在分析中国物价与猪瘟议题时,提到了“中国猪”(Chinese pig)这个词,不料引发轩然大波,瑞银主管及多诺万本人虽然立即道歉,仍是中国民众仍难熄怒火,要求解除Donovan职务。
“彭博社”报导,华尔街人士对中国大陆互联网上排山倒海的骂声感到困惑,不解这起事件到底是因为东西方语言上的差异,还是在中美贸易战加剧的情况下被有心人士放大。被官媒和中国金融集团放大的这股怒火,是否为贸易战中的新前沿?
Donovan日前在报告中说,中国物价上涨的原因主要是非洲猪瘟。至少投资人要关心病猪与全球通膨是否有关系,他在报告中写道:“这个猪瘟,如果你是头中国猪就有关系了(It matters if you are a Chinese pig);如果你喜欢吃中国的猪肉,这很重要。不过对全球其它地区来说,这没有什么关系。”
纽约的投资管理公司BlackRock的华裔策略师Jasmine Fan告诉彭博社,她认同其他精通中英文同行的想法,不认为多诺万报告的英文语法有何问题,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确实“听起来很糟糕”,特别是“如果你是”,对中文读者来说,会理解成是指向“读者(听众)本身”。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副教授Victor Shih认为,分析师在提到猪时,通常会使用“hog”这个英文名词,而不会用“pig”,因为后者“经常以贬义的方式使用”。瑞银已要求Donovan休假并且取下他发表的报告,同时发声明道歉。即使如此,仍无法平息众怒。对此,欧美金融业人士都在努力理解中方这种强烈反应的原因。
彭博社在采访了欧美分析师和基金经理后发现,许多人(选择匿名方式表达)认为,中国内部的反应显然“过于夸张”。有些人对多诺万寄予同情,并对瑞银没有更强烈地为他辩护感到失望。
撰写有关中国时事的Sinocism时事通讯的Bill Bishop表示,他怀疑整起事件是当局“制造”出来的,对全球公司来说,这是一个警讯,要想在中国做生意,必须“谨言慎行”,否则将面临被惩罚的风险。
Bishop居住在中国大陆十年,直到2015年才离开大陆。他认为,中国市场很大,让当局得以“为所欲为”。
欧亚集团中国和东北亚地区分析师Michael Hirson表示,中美贸易战升级后,官媒采取了更加反西方的侵略性态度。
点评:
联系上下文,丝毫没有感到任何侵犯性,明明是对投资者说的,假如你(指投资者)是头中国的猪,你会被猪瘟连累,无辜被宰。如果你(指投资者)喜欢吃中国的猪肉,因为猪肉价格猛涨,会让你多掏钱。
多清晰的事,不是中国百姓蠢,就是有关势力坏。
越弱小越是玻璃心,最后自己变成了豆腐,不堪一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