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工业互联网离实战还有相当距离
“说到工业互联网,现在是解决方案商很多,但客户很少。”今年7月,在华为软件与人工智能峰会商,产业园运营商戴德梁行的一名裴姓产业主管,陪同一家做工业解决方案的初创企业,在展区内四处搜寻合作机会。裴先生的观察,印证了工业互联网的现状:市场远没有起来。难怪一名从业者会吐槽:现在最开心的可能就是那些分析师,整天洞察市场盘子有多大、产业多有前途,但实际上市场空间并不成熟,能不能赚到钱更不好说。乐观者如创业工坊董事长胡剑锋,也坦承市场需求的启动不会那么快,但肯定要供给端先行。
进入工业互联网的云计算厂商很快会发现,2B市场完全是另外一套运行逻辑。
首先,工业企业客户决策周期长、转变慢。前阿里云首席科学家闵万里博士回忆,早期阿里云做工业大脑,要找标杆型大客户,当时他们冒着巨大的风险,甚至采用“对赌”的方式——按效果付费,才得以说服对方,更不要说广大的中小企业客户。
天使投资人胡剑锋曾与某地方政府谈一个智慧电梯的项目,最终谈走了两任招商局长,项目还是没能落地。据他的经验,谈下政府项目,短则半年,一般至少要一年时间。浙江宁波一家工业云平台企业的主管则告诉AI财经社,与客户对接需求就要三四个月,此后才是半年左右的研发时间。
从周期来看,2B客户不会瞬间爆发。这一阶段云厂商的竞争焦点注定不再是价格战,关键是看谁能理解行业、解决问题、创造价值。
工业互联网领域被认为是公有云厂商最难进入的地方。按照闵万里博士的说法,一边是有痛点的企业没决心,另一边是有技术的互联网企业没有动力。
“任何一项新技术在产业的渗透,首先要以价值闭环的形式存在。如果你连一个闭环都没做出来,就有点像你宣称研发了一个超级武器,但是从来没有杀死过一个敌人,你觉得有多少人愿意买这个武器?”闵万里博士总结,工业互联网无非要在降本增效上做文章,比如提高良品率、降低人力成本。但他看到的是,国内较为著名的一些工业互联网平台,搞了很多传感器、连接几十万台设备、建起大型平台,但外界却看不清他们所创造的价值。
互联网+解决方案供应商汉德一位人士在从事制造业数字化改造一段时间后,对AI财经社描述,目前说服制造业做数字化和采用人工智能技术相当困难。因为技术提供方对行业了解欠缺,对于收集上来的大量数据,是真不知道哪些可以改变企业的痛点。
云代理商李磊的评价更为直白:噱头多过实际。此前有厂商从制造环节切入,尝试直接提升生产效率,但做了才发现难度特别大,投入很高,结果产出很小。最后只得放弃。
李磊甚至质疑,用传感器输出提升良品率的方式,可能并不是好的切入点。因为这项技术并未颠覆产业。而如果技术改进没有解决制造业的核心问题,就变得可有可无。
中国很多大型企业出于数据安全的顾虑,并不喜欢公有云。对于这部分企业而言,性价比并非第一考虑要素。“我们去采集一个(制造业)客户的数据,截个屏都不让带出去。”郑州一家名为扁担的工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就曾领略过企业看守数据的严苛程度。
由于大部分厂商都是互联网公司的基因,包括团队管理意识、财务流程等并非为传统行业而生,所以磨合中暗藏冲突,比如互联网厂商希望打破服务与产品捆绑销售的商业模式,将上述两个环节分开,比如销售商拿返点,服务商卖运营。
与此同时,针对中小企业,闵万里博士提到,工业领域还需要提供低成本的方式,按照云计算的模式,如使用量、效果、阶梯付费,化整为零,而不是纯碎销售模式,动辄四五百万元,一口吃个大项目,“那样是走不通的”。
总体而言,工业互联网是一门以10年为周期的慢生意,讲究火候和价值感,却没有沾染2C赢家通吃的焦虑。究竟谁能跑出来,业内人士的普遍回答是:目前真不好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