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不配图,
最终的笔记是写成什么样子的?那就是‘纯文本’,纯粹文字描述,没有图,有简单的基础公式,不再有推演过程,我因为早年就写各种初步设计,这个模式就确立了,文字是文字,图册是图册,主要的东西是文字,文字写通了,就过关了,
文字是给自己看的,图是为了他人,当不必要展示他人的时候,文字成为唯一,图则没有价值了,
我玩各种断裂评定,反复写笔记,初期有些笔记有插图,慢慢就没有了,现在这些笔记都是纯文本,没有任何图的成分了,简单写明原因,断裂发展,其最初来源与哪个工艺,怎么带过来的,里面有什么体,哪个是关键问题,
我玩电机的笔记,初期也是有图的,几十年钱的事情了,现在这些笔记都没有图,我回答人家问题的时候,也是纯文字,
我给人家讲东西,基本是没有图的,尤其在网络上,因为没有必要,现实中因为针对人群的关系,也很少有图,讲解也都是公式,
汉人脑袋里装了过多的图,把自己弄死了,
比如断裂,你首先要知道沃勒,沃勒是因为给人家处理实际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才想到了循环的关系,这家伙聪明啊!属于基尼,哈哈,
我早年读红毛这些数据,总是联想发生的年代,沃勒处理这个东西的时候,僧格林沁正在忙于组织冲锋,而小鼻子还在蒙昧,人家就玩到这个水平了,甚至超越今天大部分中国工程师,
中国还有皇上的岁月,小鼻子解决了这个东西,彻底解决这个,是因为新干线,中国到今天,依然悬而未决,
记笔记,经常读到历史,而历史也是纯文本,没有插图,哈哈,
没有图怎么办?现场画啊!现场画的草图非常值钱,人家留复印机,就当场开支票,哈,有空看看林徽因的草图,看看张克群的草图,张的图有些刻意为之,阿拉能看出来,因为我也用滚轮尺,鸟用的东西,中国不用滚轮尺,并且就一把比例尺,鸟是一捆比例尺,一大摞曲线板,看的目瞪口呆,
备胎军团在扩大。华为正逐步将代工从台积电转移到中芯国际。从设计工具软件(用华大九天替代Synopsys等),到产品零部件(大量用日韩替代美国),到软件生态(用鸿蒙补上谷歌操作系统),现在终于来到了制造代工的地盘。华为已经在至少4个战场上全面做好了去美国化的行动。华为芯片设计部门海思,2019年底就派出一部分工程师为中芯国际而非台积电设计芯片。发展第二军团,这简直就是二战中的诺曼底登陆计划。这对于二线代工厂的中芯代工和国产软件和零部件配套商。。
下了美帝的高速公路,以后就是沙石小道和牛车了。
曾经见过这种尺,在老工程师的办公桌上。当时不明白这滚筒干吗用的,以为是辅助尺子移动的;P
说到笔记小土就虚...
中学的时候,老师一个劲儿强调笔记的重要性,可惜俺就是没写...
后面也尝试过几次,每次都是写几页就丢掉,所以俺很多常识只有模糊概念...
上周新买的专业书到了,俺准备再写一次试试——说不定这次俺真能坚持下来呢... 我觉得现在思维导读的功能有点被过分解读了。自己感觉只在梳理思路的时候有用,若是用来帮助记忆,甚至是单纯靠记忆这张图片达到整体记忆的效果,就有点误入歧途了。 是不是这个沃勒
August Wöhler (22 June 1819 – 21 March 1914) was a German railway engineer, best remembered for his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of metal fatigue. 除去黄皮肤,黑头发,您活脱脱一个大鼻子的思维,另外还特了解华人,奇葩,绝对奇葩;小鼻子藏的真深啊,除去不碰大哥敏感的鸡鸡,啥都碰,并且很深,咱化工上面很多的都用小鼻子的,八爷,我觉得小鼻子的路最适合华人,在任何时候就是强调认真,无比的认真 八爷,俺跟您正好相反,出去交流做个PPT,放上十几页图,少量加些文字,然后就全凭叭拉叭拉干讲,一讲两三个钟头,俺总觉得放几个图就行了,不想把自己写得东西放给别人。 每次涉及到疲劳曲线,总能遇到看不懂曲线的.....这不是必修课吗 从高中时就开始坚持写计划了,每天晚上写第二天要干什么。
现在也是一直写笔记,坚持写笔记会上瘾,一天不总结点啥,写点啥,就感觉缺点东西。
写完笔记一定要回看,我是一般一周回看一次,否则就是只写不记的状态了。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