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浪,停止负债消费,越快越好
(全文转贴)这几天,有一句火爆全网的扎心话:
2%的人掌握98%财富是典型的当铺思维;现在就是要让2%的人掌握120%的财富,剩下98%的人负债20%。
这句话是残酷的,正当这句话在互联网传播的同时,一位来自广州的蛋壳公寓租客在凌晨跳楼了。他刚从大学毕业、没有工作,由于蛋壳公寓携租金贷跑路,房东无法收到租金,所以他被要求搬走,对他来说,不仅无家可归、还欠下了一年的租金贷。
一年的租金,大概是小几万元人民币,这样一笔钱居然可以把一个刚刚大学毕业、未来前景无限的年轻人逼到自杀,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一件事。这起惨剧刷屏后,作为蛋壳公寓“租金贷”资金方的微众银行发布了半个月以来的第三份声明,表示已研究出方案,可以实现即使蛋壳租金贷客户不继续还贷,仍能结清贷款,退租后租户的负债将由蛋壳公寓承担。这个处理方法是正确的,也是那位租客用命换来的。
租金贷只是一个案例,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陷入负债消费的陷阱而不自知。
长租公寓模式的困境
咱们这里先聊聊蛋壳公寓为什么会出事。
蛋壳这类长租公寓本质就是二房东,他们先在租房市场大规模收房,然后再把收进来的房子经过整理、装修、分隔,然后再放租出去。
问题来了,要在收房时有竞争力,那么收房的价格就必须够高;之后房子挂牌上市后要有竞争力,那么最后挂牌的租金还必须够低。在一收一放的过程中,还有管理、装修房源的成本需要投入进去,这个业务的利润空间本来就小之又小,甚至要不断贴钱。
但这只是传统生意的思维模式,互联网思维是尽量把营收做大、把规模做大、把竞争对手挤出去,这样财报就会变得好看,然后股价暴涨,公司股东财富水涨船高。你问他们在占领市场和股价暴涨之后打算怎么样把利润回正,其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啊,走一步看一步呗,反正吃一波股价暴涨的资本红利也不亏。这就是创业公司的烧钱模式,只不过有些公司烧钱之后最终可以实现盈利,还有些公司则是割一把韭菜之后就走人。
蛋壳这种的长租公寓模式,无论哪一家具体的公司,其实都在不断在亏钱、一直在亏钱、似乎看不到赚钱的一天,所以这两年来长租公寓暴雷的事件越来越多。
长租公寓愿不愿意持续做这种亏钱的买卖?当然不愿意。这样亏下去,总有把钱烧光的一天。
于是他们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加杠杆,这样可以让租客一次性交更多的房租,于是租金贷就来了。长租公寓这一方和网贷平台就开始合谋,把诱人的租金贷推向这些租客。
所谓租金贷,是租客通过签约租金贷合同后,金融平台一次性将租客合同期内租金支付给公寓方,而租客只需要按月或者按季度把租金支付给金融平台还款。在这个过程中,公寓方可以一次性拿到租客的所有房租,但对于房东则只需按月结款即可。这中间形成的资金沉淀,成为公寓方的资金池,也是蛋壳和其他类似长租公寓得以高速扩张的最重要工具。可一旦公寓方跑路,那租客、房东、金融平台就全要倒霉。
目前,中国住宅的租售两个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具体的表现就是买房和租房已完全不再是生活方式的选择,租房彻底沦为了买不起房的一个替代选项。结果就是:租房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越来越糟糕 ——>人们不得不一有钱就想办法买房——> 最后房价上涨的同时租房市场的需求只剩下中低收入者 ——>租金萎靡、高端住宅缺少租客 ——>整体的住宅租金回报率越来越低,出租房产的收益率还不如银行定存的利息 ——> 长租公寓盈利的空间更小 ——> 租房市场和产品和服务更糟... 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2004年以来,一线城市住宅的房价平均上涨了9倍,但租金只涨了一倍,这个数据证明了租售市场已经“脱钩”。
加杠杆消费相当于吸毒
租金贷是一种典型的消费贷,消费贷给年轻人带来了一时爽的感觉,但却破坏了年轻人的财务安全和消费观念。
传统意义的消费,上限是一个人的收入水平,所以那时候省钱的意义并不大,比如一个人月入1万,他再怎么省,一个月结余的上限也只是1万;但消费贷出现之后,情况就有了变化,一个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个月的消费要增加一倍实在是太容易、太过瘾了,但赚钱的能力要增加一倍非常难。当习惯了超过自身经济水平的消费加杠杆后,和染上鸦片是一样的,即消费加杠杆的过程从人性来看是不可逆的。
人是贪婪的,那20%拥有社会绝大多数财富的个体和机构不会因为自己占有了80%或120%的社会财富就感到满足,他们会继续想尽一切办法继续从这些负债者身上抢夺更多利益。否则,银行在给消费贷授信时、支付宝在给花呗额度时、以及借贷方在审批租金贷时,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缺少风险意识。
我有一位粉丝也是蛋壳受害者,他通过私信告诉我说,在他申请租金贷时填写的是无任何收入来源,但自己的租金贷还是批下来了,那会儿他觉得这是好事,后来才发现自己上了当。
假设一个人的收入只能为你带来一个月5000元的透支额度,但是银行给了TA一个月1万的信用卡,爽不爽?爽。可是一旦这个人违约了,那债务就会以年化超过20%的利息给你加上去,然后越滚越大,直到万劫不复...你看这和吸毒是不是太像了?
越穷越负债 越负债越穷
央行在2019年的《金融稳定报告》中有一组数据很有意思,数据的结论是收入越低的家庭,杠杆率越高:年收入6万元以下的家庭的平均杠杆率(286.9%)是年收入36万元以上家庭平均杠杆率(89.0%)的三倍还多,同时也显著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组。
报告中还提及,年收入低于6万元的有负债家庭中,有0.8%的家庭债务超过50万元,意味着这部分家庭在收入水平不变的情况下,需要用近10年的全部收入偿还债务。低收入家庭金融资产有限,消费支出刚性,很可能因为意外支出需求导致财务状况恶化。
对于高负债和低收入的人来说,他们大多数的自由现金流都被消费给吃掉了,其结果就是:他们没有更多资金去积累和配置资产。在货币发行量越来越大、资产价格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这部分人将永远错失资产价格上涨的红利。
在低收入人群中,后浪是一个典型群体,他们不会永远低收入,后浪刚刚走进社会,未来大有可为。对于后浪来说,有些负债是迫不得已,比如买房;有些负债则是源自消费习惯,假如有一个年轻人为了买包买衣买鞋,每个月欠一屁股信用卡和花呗然后又抱怨自己没有首付买不起房...说实话,这类人不值得同情。
矫枉过正的观念
我们一定要警惕过度的消费主义。
老一代中国人提倡勤劳节俭,能省的钱绝对不多花一分,但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年轻一代观念的改变,我们只用了一代人的功夫就让花呗、白条、信用卡等借钱消费的流行和发达程度不亚于西方发达国家,可我们的收入水平还没有赶上这些发达国家。
年轻人越来越敢于负债,财务状况越来越不健康也是一个世界范围的普遍现象。美国千禧一代(80后和90后)总负债在2019年初时超过了1万亿美元,相当于人均负债1.37万美元。相对应地,美国不同年龄段中,中位数财富最高的是75岁以上年龄段(对应数值为26.5万美元),而35岁以下年轻人的中位数财富只有1.1万美元,还不到75岁以上人口财富中位数的二十四分之一。
这种老人最有钱的现象在老龄化程度更深的日本更明显,中国未来可能也类似。其实已经有些线索了,2005年中国首富为黄光裕(60后)、2010年中国首富为李彦宏(60后)、今天中国首富是马云(又是60后)。在老龄化和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存量财富将越来越有优势,增量财富会越来越难出头,可以预见,60-70后这充分享受了发展黄金时代的前一代人还要占据财富顶点很长一段时间。
“前2%的人掌握120%的财富,剩下98%的人负债20%”,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发生的,搞不好未来比例还会更夸张。
在“前浪”面前,“后浪”完全处于被动的位置,无论是拼实力还是玩套路,两者都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但“后浪”的优势在于时间,时间在你这一边。现在的年轻人应该拒绝过度负债、坚持理性消费。为了将来更长远的美好生活,务必调整自己的观念和消费习惯,事情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反正借了也不还。。。趁现在还能借。。美滋滋哈哈哈 后浪要是不消费了,接客马过几天自己跳楼,这是数学公式,
阿拉能忍住两年不买衣服,哈哈,但会把食品买贵上去, 后浪消费,是不是在拉动内需,为国效力呢?
越穷越要买房,是不是一个道理?:lol 本帖最后由 Twenty-One 于 2020-12-10 09:16 编辑
2013年 我可以控制我的生活费在¥250以下,如果有必要,现在我也可以将我自己的生活费控制在¥800以下(包括车的油费)。我可以奢俭由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是一个性格上的优势;PPS:我现在是除了工作有其他额外收入,我可以依靠额外收入来养我父母跟我。。。工资基本不用动
除了油钱和早中饭钱,买实体书和咖啡巧克力什么的,没有花钱的渠道和时间,也没有烧钱的爱好,一年五百块钱的书能把人看晕。 这个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家教不好
另外一方面也是和现在借钱容易有关,以前再教不好,好在借不到钱 现在各种短信让你办“消费贷”,银行、苏宁京东等、第三方app 租金贷,有的是被迫,或者诱骗。很多人对那么多细则可能不是了解的很清楚,觉得大企业就不会骗人,可能合同都没怎么看过,现在这个社会会看合同还是很重要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