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满世界找产妇求住院
“我们这里最好的附属医院,以前建档都是一号难求的,最高峰的时候还要开专门窗口,每天只放 8 个号,比春节抢高铁、飞机票还难。现在都全部放开了,还要积极宣传病人去他们那里。”广州某三甲医院产科主任医师王洛介绍,“全国的产妇数量都在降,大家都在想尽办法争取病人。”临床医生们的感受,与我国公布的生育数据趋势表现一致。2016 年二胎政策开放,当年新增人口达到峰值,随后 5 年来我国人口新增数出现回落趋势。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21 年全国净增人口 48 万人,全年出生人口 1062 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少的一年。
“尽管国家卫健委提到疫苗对孕产妇不会产生影响,从我们临床视角来看,新生儿也没什么异样。但部分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的健康状况需要一个更长期的观察,所以更倾向于等一段时间再备孕。”天津第一中心医院产科副主任医师刘艳表示。
国家卫健委人口家庭司副司长杨金瑞接受人民日报采访时提到,近年出生人口下降是多重因素导致。“育龄妇女,特别是生育旺盛期育龄妇女规模下降,这是带动出生人口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十三五”时期,我国生育旺盛期妇女(20~34 岁)年均减少 340 万,2021 年相比前年减少 473 万。目前中国育龄妇女(15~49 岁)大概 3.3 亿,到 2050 年预计下降到 2.0~2.4 亿。
生育人数减少的同时,生育意愿持续走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育龄妇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由 2017 年的 1.76 个降到 1.64 个。
不过,对于综合实力好、救治能力强的大医院,从医院运转压力、安全系数来看,住院人数减少不完全是一件坏事。目前随着当前收治患者数量减少,“连轴转上下手术台,病人生完孩子也没见到医生”、“在电梯门口和病例讨论教室加床”、“危重孕妇跑遍全市都找不到医院收”的现象有所缓解。
与育龄女性生育减少相对的,是医院接收的高龄产妇数量明显增加。
来自北方一线城市三甲医院的产科医生陈函雨透露,今年科室里收了一位六十多岁的产妇。在边境口岸县城医院里,生四胎、五胎的产妇更加常见。
在广西人口 28 万的边境县城,一位基层医院产科护士告诉丁香园:「医院高龄产妇占比高,三、四胎还是很多的。整个县的分娩量最高应该是 13 年 3300,2020 年是 2674,7 年的下降趋势很缓慢。」
高龄、多胎产妇增加,也增加了相应的妊娠风险,加强患教成了临床医生们关心的问题。刘艳医生表示,在临床工作中,常常发现许多妇女「根本没有生育条件,既没有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没有进行定时孕检」。
「比如我们最近收治了一例五胎产妇,她 2015、2017、2019、2020、2021 年都生了一个。这一胎由于自己经验太丰富,从来不产检,33 周才到我这里。最后这孩子是个腹裂,整个的肝脏肠管全在外头。」
从地域分布来看,广州、上海这样经济发达、流入人口多的一线城市,除了本地居民,还能吸引其他省份患者,医院住院人数的降幅相对较小。
各地 2021 年统计年鉴数据,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人口净流入位居前四位。其中,深圳和上海的人口净流入超 1000 万,广州排名第三,净流入 889 万。相应的,广州当地医生表示,医院降幅在 10%~20% 之间,浦东区医院整体降幅在 6%~30% 之间。
除了关注生育率,还有医生提到人工流产率。上海浦东医院产科主治医师陈丽建议,搞清楚人工流产数据背后的原因,也许会对解决出生率问题有一定帮助:“2018~2019 年的全国人工流产例数分别高达 974 万和 976 万例,这都快赶上全国一年新生儿的数量了。”(丁香园)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