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回声 发表于 2022-3-19 20:18:31

黄俄孝子有意回避的历史:俄毛不是苏毛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继承了苏联的遗产。没有人对此提出过质疑。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俄罗斯成功地扮演了苏联的角色,一个具有全球行动力、影响力的“世界帝国”。


大帝执政后,俄罗斯的表现更为强硬,频频与西方的正面对抗,竭力营造了俄美对峙的局面。世界各国政要对待大帝,与对待苏联领袖的态度无异——夹杂着尊敬、恐惧、厌恶的复杂感情,却不能轻视他。这些政要在各种国际事务中与他协调,争取他的支持,或者至少是谅解。


直到这场被直播的战争,终于为俄罗斯卸下了妆容——俄罗斯不是苏联,它不具备苏联的经济实力,负担不了沉重的“苏联遗产”。
2月24日,大帝启动了“特别军事行动”,复刻了1968年8月20日占领捷克的行动方案,突袭首都机场的“斩首”行动、浩浩荡荡的装甲部队。
实际上,西方各国也是如此判断的,没有人想到乌克兰能够坚持那么久。西方对乌克兰的实质援助、对俄罗斯的制裁加码等等应对举措,都在乌克兰挺住48小时之后发生。即便如此,美英还在劝泽连斯基“搭车”出国。


然而,“特别军事行动”没有获得预期的成功。俄罗斯远远不及苏联的真实一面,才被注意到。


俄罗斯没有阵营,没有华约国家为苏联摇旗呐喊、鞍前马后的大阵仗,也没有乌克兰内部亲俄势力积极配合。十几万大军浩浩荡荡,却是形单影只。


特别军事行动的虎头蛇尾,与其说是军事失败,不如说是政治上的失败。
48小时,终结了俄罗斯三十年“扮演苏联”的游戏。当年的占领捷克是阵营内部的“家务事”,是老大哥带众小弟实力碾压内有家贼、外无援兵的捷克。当年的“特别军事行动”因此大获成功。而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不过是国与国之间的争端。


俄罗斯不是苏联,它没有维持一个阵营的经济能力,甚至连“祖传”的“传统势力范围”也无力维持。


上世纪七十年代,勃列日涅夫时代是苏联的高光时刻,欧佩克发起的“石油战争”推高油价让苏联大发横财。当时苏联的GDP至少相当于美国的50%,最乐观的估算是60%到70%。凭借着强大的经济实力,苏联内部核心的“大俄罗斯”区——俄罗斯西部地区、乌克兰、白罗斯坐在了“苏联红利”的头等席,苏联阵营里的各家小弟也各有进账。
而今天的俄罗斯,区区1.7万亿美元的GDP,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还不如中国的广东省。2012年后更是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看不到前途。国力不足必然导致政府财力不足,2021年俄联邦的财政预算规模不过区区3300亿美元,连美国国防部的5500亿美元的预算都比不过。经济能力限制了俄罗斯的政治影响力。


以这样的经济能力,每年给1000万人口不到的白罗斯输血一两百亿美元,占白罗斯10-20%的GDP,才维持了俄白同盟的“亲密无间”。4400万人口的乌克兰,更是养不起的“吞金兽”。
而且,大帝上台后为“扮演苏联”上耗费大量资源,全球出击的威风八面,没有余力在乌克兰克隆一个“俄白同盟”。


因此,乌克兰既不能从俄乌关系中获益,又因为被西方视为“苏联势力范围”核心区域,而不被接纳,成了东西两边的“经济弃儿”。


人均GDP4、5千美元,比白罗斯差了一大截,是什么滋味?和脱俄入欧的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相比,更是穷如乞丐。穷则思变,毫不意外。既然求变,利之所趋,人心所向。即便是亲俄派,其实也是塑料质地的。
俄罗斯把乌克兰作为“苏联遗产”对待,却没有继承苏联的经济义务,只继承了苏联的压迫性。乌克兰的离心离德、走向决裂,实属必然。


既没有阵营的人多势众,又没有乌克兰的民众归心。“特别军事行动”输在了政治,根子出在了经济,这才成了一场意料之外的战争。


更可悲的是,俄罗斯赢不到这场战争。这场战争太奢侈,俄罗斯玩不起。
来自乌克兰战场的消息纷纷扰扰、真真假假,争论不休。但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开战十几天,乌克兰没有倒下,基辅、哈尔科夫等大城市依然在握。其中有俄罗斯束手束脚的原因,但不可否认的是,倾国之力的二十万大军是去打仗的,不是去帮助乌克兰老农民春耕的。打成目前僵持的局面,是俄罗斯最不愿意看到的局面。
俄罗斯维持这场战争,每月要买80亿美元的大单,这还是维持这种半死不活状态的成本。凭俄罗斯区区3000多亿美元的财政规模,哪有这么大的腾挪空间?一万多亿的GDP总盘子,也没有多少余力。


而且,陷入僵局之后,俄罗斯面对的是一场不对称战争。力量对比是俄强乌弱,但是战争消耗正好颠倒。人家用几万美元的单兵作战武器,换你几百万、上千万美元的飞机坦克,以小搏大。
更何况乌克兰背后是北约,正在为乌克兰埋单。俄罗斯的财力和北约国家相差不止一个数量级。“毒刺”管够,毫无压力。


苏联能在阿富汗打十年,因为它有这个经济能力,可以把战争消耗控制在慢性出血的程度。而毗邻北约、拥有现代战争技能的乌克兰,是高配版的阿富汗,俄罗斯却是低配版的苏联。


更致命的是,俄罗斯面临的国际制裁,正在摧毁俄罗斯经济的造血能力。
俄罗斯经济对外依存度很高,但是其经济体量在全球经济体系中比重不到2%。且俄罗斯经济增长在2012年后陷入长期停滞,低增长预期再加营商环境恶劣,导致市场吸引力不高。因此,禁用SWIFT等“外科手术切割”式的制裁手段出台后,各类的跨国企业弃之如敝履。


俄罗斯被“退群”,对全球宏观经济的长期前景影响有限。因此,欧美主导的国际经济制裁敢于迅速加码、不惜切割。俄罗斯的全球经济影响力主要集中于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类初级产品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全球供应链会因此受到冲击,付出相应的调整成本。比如最近的“妖镍事件”就是俄镍断供的结果,油价创出历史新高也是如此。


这对西方国家制裁俄罗斯的决心是双重的。一方面对经济代价的顾虑,会一定程度上抑制制裁升级;另一方面,随着风险释放的“沉没成本”增长,制裁的经济顾虑会降低。目前看,强大民意压力下,制裁升级比想象中要快。美国总统拜登停止俄油进口的决定,出乎意料的快,朝野一致、民意支持,促使他提前动手。


而且,俄罗斯的资源优势并不会带来多少博弈优势。资源产品的替代供给只是时间问题,逐利的动力远胜地缘政治的动力。比如伊朗这样坚定的“盟友”,在对俄制裁升级后很快就增加了石油产量,还对美伊核协议表现得高度积极,急于替代俄油的心情溢于言表,真不知普京总统对此作何感想。随着俄罗斯的经济影响力因制裁而下降,它的“朋友圈”只会越来越小,处境越来越孤立。


全球经济战场上的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场上一样,在和时间赛跑。时间不是俄罗斯的朋友。
俄罗斯在两个战场上遭遇的危机,都是经济实力大幅缩水导致的。长期扮演与自身经济实力不相称的国际角色,俄罗斯透支了自身的经济,终于让“扮演苏联”的游戏难以为继。最明显的迹象是,普京发出了核威胁。整个冷战时代,苏联从未亮出过这张底牌,这不是强硬,而是技穷。


因此,无论最终俄乌之间的结局如何,俄罗斯的虚弱已经暴露无疑,即便从乌克兰战场全身而退,它的国际地位也不复从前。不再有对抗,只有彻底的孤立。西方制裁的长期化、全球经济体系对俄罗斯的排斥,不可避免。
隔离风险,靠经济手段足以实现。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力量,俄罗斯对此没有抵抗的能力。
三十年来,“告别冷战”、“抛弃冷战思维”是国际社会的“流行语”。可是冷战最后的舞台,却被“特别军事行动”的微小火星烧掉了。在熊熊烈火中,真相不再被回避:


俄罗斯不是苏联,无力负担“苏联的遗产”。世上再无苏联,更没有“东西方两大阵营”对垒,只有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复杂博弈。这就是“告别冷战”的方式。
冷战早已结束,至今才真正告别。冷战思维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世界观的惯性,比真实世界的变化更久,这将是新时代门槛。


睿智如基辛格也不免于此。2014年,他说道:“关于乌克兰问题,我们讨论太多的是非此即彼的较量,乌克兰要么站在东边(俄罗斯)要么站在西边(北约)。但是对于乌克兰而言,要想生存、发展,不能倒向任何一边从而成为对抗另一边的马前卒,而应该成为双方的桥梁”。


这段话被很多人奉为圭臬,却没有发现其中的悖论:哪怕俄罗斯只具备是苏联三分之一的实力,对抗本来就不会在发生在乌克兰。那么,连乌克兰都选择了“向西去”,俄罗斯具备对抗的真实能力吗?


乌克兰的“向西去”本来就不是冷战对抗的延续,而是冷战遗迹的最终清算。在乌克兰做出选择时,俄罗斯已经输了。


基辛格和其他冷战时代的智者,忽视了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国际竞争的游戏规则已经改变。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不能分开计算。经济弱、武力强的军事帝国失去了全球竞争的游戏资格,超出自身经济实力的“对抗”,只会加速失败的进程。


在这个时代,经济实力决定了军事能力,决定了国际政治影响力,经济实力才是国际地位的决定性因素。


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重要性,最大失败就是被踢出全球经济体系,等待那些失败者的是忍受贫困与孤立的煎熬。因此,武力至上、忽视经济发展、拒绝全球化的冷战思维,是该被扫进历史垃圾堆了。

迷茫的维修 发表于 2022-3-19 20:20:25

汉人历史上,第二次挣脱毛熊束缚,

希望今天也可以

373527271 发表于 2022-3-19 21:38:39

三十年以来大家都以为毛熊还是苏俄时期的大熊,这次一战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剩下来一张熊皮。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俄孝子有意回避的历史:俄毛不是苏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