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kuang 发表于 2023-2-21 12:57:08

(转)我也曾不知廉耻的干了几个钢铁项目

本帖最后由 shaokuang 于 2023-2-21 12:59 编辑

从事设计行业也有不多不少的几个年头,也不知廉耻的干过几个所谓的大项目,从跟着师傅屁股后面由一个一戳一挪动的无知无畏的愣头青干到了敢带着一票愣头青无知无畏的纸上谈兵,以设计之名,草菅设计之命。设计(DESGIN)和艺术(ART)的区别就在于,一个是FOR YOU ,一个是FOR ME。但是大多数设计人不这样认为,把自己当成艺术家,任意涂抹,脱离实际,并且充分利用业主的金钱表达自己片面的观点。这点在各行各业的设计里都有体现,暂且用两个实例一一说明吧。要说艺术家基本脱离实际的,天马行空,有个概念就敢动手,有时候单单为了表现艺术价值,却重点忽略了实用价值,这里有些设计师把自己当成了艺术家,目前市面上获奖的设计大奖,以我的智商和能力是完全无法解读的。中国城市建筑这种奇葩的例子举不胜举,一群老外设计师,或者是模仿老外的设计师,在别国或者本国的土地上,花别人的钱,整一堆乱七八糟,实用性价差的公共建筑,以博眼球为名,让别人去受罪!一次,由于项目原因,有幸与一家知名外企企业联合办公,进入大楼,一座二三十米高的穹顶建筑立面横七竖八上上下下的分割了超过五层,数十个裸装无遮挡办公室,会议室,梦幻般的场景犹如影视剧作品,商场导购式的接待人员自豪的介绍了这座科幻办公楼设计理念以及荣获得XX大奖。程式化的项目碰头会后,我们便四下散去,在眼花缭乱的立体办公室寻找自己的专业对接对象,一番寒暄,被邀请落座以后,一会功夫,憋闷堵气,额头渗出汗珠,被访者见状,不声不响的掏出一个小型落地扇,熟练打开,瞬间,天高云淡。问其原因,才知,脑残的设计师为了打造太阳造型,传播太阳能理念,大面积的穹顶造型,透明玻璃设计,造型、效果、采光是没问题了,取之而来的密闭空间的换气问题,穹顶建筑,新风、换气设计不可能面面俱到,正值深秋,阳光瞬间高能使顶处的几层角落里的办公室变成桑拿房,我还仅仅在中间层就已经吃不消,倘若盛夏,估计中央空调也救不了设计师冲上云霄的思维。再过一年,联系项目,告知,办公楼已迁往别处,原址出租,我眼前又浮现出一张张被汗水油湿了的愤怒又无奈的工程师们的脸。这种例子只是直观的告诉我们,设计师设计的东西,自己是不用的,建筑商也不用,监理更不用,谁掏钱谁自己去用,好坏自己又说了不算。这是一个脱节的设计怪圈,用的人不自己去设计,设计的人设计了又自己不用。再举一个例子,那年因为项目原因随队出访中东某国,前期告知是一热轧板带改造项目,到达现场以后,完全颠覆了我心目中轧钢的那一点点理念,我只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叫物尽其用,一套六十年代美国援建设备,所有轧机都是电动压下,电动旋钮控制,无AGC系统,无弯辊、窜辊,用来生产汽车板。这在我的现存的知识体系里,是不可能产出合格的产品的。但是现场,生产有序,秩序井然,汽车板生产一卷一卷的出来了。完全是二流的现场设备、一流的现场工艺。更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交流后拿到的轧机图纸,所有都是定制化设计,也就是说,产品大纲是多少,最大轧制速度是多少,轧制力多大,是完全反映在机械设备上的,以至于我们当初妄想通过加大电机功率来提高产量的想法完全破灭,因为减速机、接轴、牌坊空间都是一环一环紧密联系,改动余量非常少,完全是严格按照现有产品大纲定制设计的,无法更改。回想我们的设计,很多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在放大系数,以求心安,造成无休止的放大,浪费,很少有人静下心来细心校核,究其根源。这次西行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见识到的什么是设计的精准,颠覆了我们国内,抄图,套图,改图,大改小的一贯作风。现场工人对这套老古董的设备熟悉程度是让我震惊的,完完全全是发挥这套古董生产线的最大潜能,而且在外界封锁那么多年的情况下,自主研发备品备件,坚持生产,并能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都是印象深刻的。

373527271 发表于 2023-2-21 13:07:54

我们是农业文明,农业思维,工业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生产、营销都是
农业思维去鼓弄的,照葫芦画瓢,张家种啥我种啥,并且一茬一茬的。
红毛的工业是发端于物理,数学,化学这些基础科学的,正向思维,讲究
迭代和改进,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模式,每个民族都有底色和根本
性文化,一切的发展都是建立在这个根基之上。

shaokuang 发表于 2023-2-21 12:57:50

本帖最后由 shaokuang 于 2023-2-21 12:59 编辑

通过以上两个例子,我想表达一下我自己的一点不成熟的观点。

第一,研发、设计、制造、生产一体化

中国的设计院体系是完全照搬苏联模式,大院建制,共产主义生活、工作模式,最初的设计院都和以往的大型国企一样,前办公楼,后家属楼,食堂,幼儿园、学校一应俱全,设计配给制,不存在市场竞争,且专业配置齐全,后勤保障充裕。

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钢铁产品的更新升级,这种集约式的空中楼阁的管理弊端得以显露,长期都是设计完了就建,建完就走,短暂的设计回访不解决根本问题,经常是设计同样的生产线,会出同样的问题。而且对于设备本身,目前除了个别设计院真正深入钻研外,其他的还仅仅限于工厂设计为主,设备成套采购。长此以往,设计院含金量逐年降低,失去核心竞争力。

纵观整个行业,设计院出来的东西基本都是质量过剩的东西,这里指的质量,并不是指的产品质量有多好,而是生产能力被尽可能的放大,只是过分迎合业主,拼命提产以降低单位能耗,真正的核心的技术问题、高附加值产品并未实际下多少工夫去研究。

个人分析这其中原因有两种,一种是由于国内市场庞大,较高的产量可以迅速抢占市场,而且降低单位能耗,增加利润。因此设计初始,业主方都会要求设计上放有余量,为以后扩产提供条件。

第二种原因也有可能是对引进设备并未完全吃透,同样的项目,不同的设计人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放大系数,下一个设计人不求甚解,在此基础上继续放大,造成设备浪费,投资浪费。目前我们的现状就是,院校研发的都是高大上的,设计院出来的都是重复的,设备厂加工的都是照搬转化的。大家各干各的,毫不相干。目前项目上的都是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口号喊得响,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别人手里,干的越多,让别人挣的也越多,干的越多,污染的也就越大。

一直有这样一种想法,就像新日铁模式,但又不局限于此种模式,就是让专业院校、设计院、设备厂与大型钢铁企业组成真正意义上的合并;研发、设计和生产真正的结合,院校教授没必要终身制,可以从企业聘请兼职教授进行授课,组织研发,因为可以断定华为的研发人员肯定比院校的研发人员做研发做的更有成效。企业也可以利用学校资源优势,持续研发,节约企业研发资金。这样,学生、学校双重收益。同时,让钢铁企业自主拥有设计院和设备厂,通过现场生产实践修正生产线设计、优化、改进设备设计,最终服务于生产线,而且,优化、革新后的设备可以作为成熟产品对外输出,实现真正的产品升级,钢铁兴国。而不再是一味地高能耗,低附加值的生产粗钢,与其让螺纹钢、窄带钢满天飞,不如更好的提倡板管比,只有高附加值的钢铁产品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华复兴!

第二、国外市场适时适地的设计一些小型化钢铁生产线

随着国家一路一带政策的开展,近几年,经常与境外钢铁市场产生交集, 2017年中国粗钢产量8.4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接近50%。但是在国外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整个国家能有200万吨钢的年需求量就算是非常厉害的了。因此,当国外客户经常要求我们设计一条符合他们市场情况,但年产只有5-10万吨的钢铁生产线,设计师们经常面面相觑,要么以大代小,要么无能为力。

钢铁生产小型化一直是争议的焦点,究竟能不能小型化,钢铁生产适不适合小型化并不是一两句话就可以直接下定义的,在这里,我斗胆提出自己的一个想法,适时适地的推广小型化可能是必要的,尤其是在欠发达或者发展中地区。并不是像平常我们所认为的,小型化钢铁企业就生产成本过高,就没利润,相反,在有些地区,就连普通螺纹钢的利润就高的吓人。有些事情,不是在家里空想,纸上谈兵就可以预见的。

任何国家的发展是避不开钢铁这个门槛的,但并不是说每个国家发展都需要像中国的这种钢铁规模,而且很多国家本身缺水、缺电、缺焦煤,并不具备大规模生产钢铁的硬件条件,如何协调此类问题,是需要研发、设计一些小型化、短流程钢铁生产线来解决出现的矛盾。也许,低能源需求,小产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也会是一种需求。毕竟,世界那么大,总有我们不可预见的东西。

版权声明:本文由轧钢之家整理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文章内容如有偏颇,敬请各位指正;如标错来源或侵权,请跟我们联系。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轧钢之家】ID:zhagangzhijia

拉斯特 发表于 2023-2-21 13:32:11

大侠,更正一点,天朝大学的各级教授,百分之九十或者更多都是混子,和公务猿圈子差不多的,根本不可能有小鼻子,鸟教授的研发能力,绝不可指望他们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我也曾不知廉耻的干了几个钢铁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