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虚报财政收入800个亿
审计署6月26日发布了《关于202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根据该报告,70个地区通过虚构土地交易、“自买自卖”国有资产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861.3亿人民币,其中67.5%发生在县级。土地销售过去一直是地方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通常地方政府收入中,土地销售有关的收入占30%以上。在2019年至2021年期间,该份额约为40%。近两年来,中央控制房地产开发商,造成了席卷全国的房地产危机。财政部数据指出,2022年地方政府土地相关总收入同比下降23%(这一数据包括虚构交易),主要原因是土地销售下降。
另外过去3年中,“清零政策”掏空了地方财政,政府债台高筑,面临违约风险。地方政府年度预算报告指出,中国各省份2022年至少花费了3,520亿元人民币在疫情防控方面。更糟的是,中央为刺激经济而实施减税政策,使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
审计署的新报告还揭示了违规新增隐性债务。审计发现,49个地区通过国有企业垫资建设、承诺兜底回购等方式,违规新增隐性债务415.16亿人民币。
对此高盛集团估计,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约为23兆美元,这一数字包括各省市设立的数千家金融公司的隐性借款。
研究机构Trivium China的分析师Wenye Sun认为,地方政府债务是国民经济的一个大麻烦,存在真正的风险,即更多低级别政府将出现债务违约。在最恶劣的情况下,会引发一场金融危机。
面对日益严重的地方债务危机,财政部今年初提出,要坚持中央不救助原则,“谁家的孩子谁抱”,建立债务违约处置机制,实现债务人、债权人分担风险。
然而,最近一些体制内的专家学者却公开发声,要求中央予以救助。
6月17日,北京清华大学召开中国与世界经济论坛“2023年半年度经济形势分析”。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张明在该论坛上提出:中国部分地区光靠自己的实力解决存量债务是很困难的,因此特别需要有一个中央的顶层设计,即一个让各方觉得负担相对比较公平的方案。
他认为,必然会有一部分债务置换,由中央的债置换地方的债,还有很大一部分债务需要靠地方政府和银行之间解决。
“所以,这一定是一个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商业银行三者共同分担成本的解决方案,而且越早动手总成本越低。”
该论坛上的另一位学者也提出相似的观点,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对于地方债务危机给出的建议是:存量地方债务可由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合力化解。
他建议对债务负担过重的地区采取试点,由中央政府发行特别国债置换地方存量债务。
李稻葵还提出,设立债务重组基金,对不良债务逐项化解;对于当前及未来的新增债务,应建立新的举债机制;成立全国性的基础设施投资公司等等。
御用学者公然站出来与中央唱反调,这在体制中较为罕见,也凸显了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严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