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来 再回农村去
文章上来就对农村大学生一顿猛夸:
“凭借优异的学业成绩和出色的专业素养赢得众多用人单位的青睐”
“农村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养、视野发生质的变化”
“部分农村大学生成绩甚至名列前茅”
每一句都是好话,可就像我曾经的上司夸我“没想到你还有两把刷子呢”,听起来却总觉得怪怪的。
尤其是那个“甚至”,它几乎等同于直接说“农村大学生就是天然不如城市大学生”,你能从中感受到它这种假设背后的傲慢与偏见。
既然农村大学生有这么多优点,接下来说和城市学生仍存在差异,就显得多少有点生硬,更显得前面的赞美言不由衷。
说城市孩子有更多的兴趣爱好,大单位实习经历也更加丰富,或许是事实。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结果,是城乡二元体制下不平等的结果。大量的资源供应给城市,城市的孩子当然拥有很多天然的“优点”。
如果非要论,城市孩子天然的优点越多,就越能突显了整个国家对农村和农民的亏欠。
人民网不敢正视真正的问题,不去反思背后的原因,却堂而皇之地把它当成城市大学生的优点,以此来对比农村大学生,还真有脸。
而那句“更容易与陌生人无障碍交流”,无疑就是赤裸裸的PUA了。农村大学生和陌生人交流都有障碍了吗?我想,这不是事实,而只是一种自以为是的意淫和贬低。要说与陌生人交流有障碍,性格的原因所占比重可能都更大一些。
不过,说了那么多农村大学生的“缺点”,无非是在暗示“城市不是你能适应的地方,赶紧滚吧”。但他们不直说,还要给你戴一顶高帽:
“广大农村大学生毕业后放弃了城市安逸的生活,毅然决定回去建设家乡,为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农村大学生放弃城市“安逸”的生活,选择的就是农村“艰苦”的生活了,否则为什么要说“毅然决然”呢?
那么问题就来了,既然农村孩子回农村受苦去了,那城市的安逸生活,留给了谁呢?
话说得冠冕堂皇,翻译过来不过是:振兴农村的苦活,城市大学生不愿意干,所以,活该受过苦的农村大学生去干,谁让他们能吃苦呢?能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
让你吃苦,还给你戴个“为扶贫做出贡献”的高帽,将你置于道德高地,让你下不来台。再苦口婆心地劝你说,你都不知道你有多大的优势:
“更了解农村的情况,更易得到乡亲们的信任,拥有更好的学识和更宽的视野,他们能在广袤的农村土地上快速适应”。
可明明前面还说,农村大学生没城市大学生兴趣爱好多,没城市大学生大单位实习经历丰富,怎么突然就有“更好的学识和更宽的视野”了?也是神奇。
他们说的是实情吗?可能是,农村大学生确实更了解农村的情况,也更容易得到乡亲们的信任。
可问题在于,城市大学生还更熟悉马路和工地呢,也没见人民网号召城市大学生去扫地和搬砖。烟草、电力和石油子弟还更不用为钱发愁,也没见人民网号召他们辞职给底层腾位置呢。
他们只对农村大学生提要求,专挑软柿子捏。
而且他们只提要求,至于农村大学生回去能干啥,面临什么样的困境,怎么活下去,他们不管。
有文章说得好:
农村大学生需要的是平等的机会和公正的待遇,而不是单纯的区分和对立。农村大学生的努力和付出应该得到肯定和赞美,而不是被强加的期望和责任所限制。
就因为生在农村,就活该世世代代留在农村吗?这是新时代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吗?
哈哈,居京沪,拼命捞户口,你比上海土著收入还高,他怎么奈何你?无可奈何!毛老人家也是无可奈何,当年想搭讪张国焘,都不容易,
问题是,毛老人家自己最后居京沪了,哈哈,彻底胜出,把乡下农民困住了,无法进京,他老人家不可能自己蹲乡下,还让胡适之在城里,这个道理,千真万确, 现在只是维护城市居民的利益,为后面为少数权贵发声做铺垫。
抓紧时间冲击高薪和京沪户口,把椅子坐得稳稳当当,必须让自己比土著更有价值,后面土著下乡的时候,自己才能留下来,鸠占鹊巢。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