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沪五年,从孑然一身到普通人。
5年前,打包行李,再次告别家乡,独自踏上了入沪的车,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在这之前每次打包行李离家基本都是上学,从高中到大学辗转过不同的城市,而毕业即意味着离开,从未有想长待的想法。
而对入沪来说,5年前也不是第一次,因为家人在上海打工的缘故,曾在10年来看过一天的世博会,当时对一个连自己县城都没进过的高中生来说,上海的繁华简直让自己眼花缭乱,但是那是自己也只是匆匆一瞥,如过客般匆匆离开,但是从那次起,我算是和这座城市结了缘。
11年再次来到上海,是来打暑期工,一个青浦家乐福的火锅店,一天50管吃住,一天12个小时,做六休一,早早的体验了把996,但是对当时初出茅庐的小孩来说,有钱赚管饱饭,挺知足的,不忙的时候还可以去超市转转;另外那个地方离机场很近,不忙被安排发传单的时候可以数飞机玩,毕竟那时候的我还没坐过飞机,对飞机也很有兴趣。干了差不多有40天就回去上学,又是一次匆匆别过;后来来到上海后一直想去那家店看看,但是没动身,去年看到那家乐福超市倒闭了,再也没有机会了,这是后话了。
12年高考完,跟同学一起坐大巴车来上海打暑期工,被中介安排到了松江工业园区的一家几万人的电子厂,当了40多天的厂弟,一天也是11小时,白天8小时,晚上加班,一小时加班费17,同样管吃住,当时也挺知足,工作餐不要钱,有食堂可以刷饭卡,电子厂可比食堂的饭菜种类多多了,我当时是被安排到了仓库里,按照订单陪货。当时正值夏天,每天从生活区走到库房身上全湿透,而且库房里不像生产车间有空调,一天下来工作服都是湿透的。后来因为要继续上学,就又离开,在离开之前,跟入厂大哥们一起摸鱼的时候,他们还说羡慕你能继续读书的,我当时不理解,我当时想法是挺羡慕能在这干活挣钱的,我担心以后读书出来以后挣的还不如这里的多。前两天打车的时候聊起来,那司机师傅也在那个电子厂打过工,据他说那个厂准备搬走了,里面没有多少人了,当然这也是后话了。
5年前的入沪,跟之前都不一样,我心里也清楚,这次不再是过客,而是要立足生存,立足生存下去就是他乡变故乡,生存不下去的问题那时还没来得及考虑。当时我在列车上,我依稀记得我有点迷茫,比如以后如何买的起房的问题。入沪后紧接着就是落了户拿到了小红本;20年我对象工作从佛山调动到了上海;21年结婚,不再是一个人;22年疫情解封后凑齐首付是上了大郊区的车;23年我换了工作,央企到小外企,好巧不巧的是,在我正式离职的第二天媳妇有了身孕,自此我换了工作的我开始和咿呀一一起成长。前不久小棉袄面世,我很激动,看到她就像看到我小时的我那么亲切,过去所有的成绩在她面前都不值一提。
回想这5年,一步一步走,一关一关过,从一个人到组成了一个家。这5年算是人生变化最大的5年,后面就是买菜做饭带娃的普通人生活,不知道后面的中年生活会过成什么样哈。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5年前刚入沪的时候,在土老板那里蹭吃蹭喝蹭住之余,听到的一首歌《苔》,里面有句词“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当时这首歌从他的阿拉丁神灯的音响放出来,让我很受触动,当时我的感想就是我就是撒哈拉的一处苔花,如今已在沪上生根发芽。
现实版鱼跃龙门,人生赢家 哈哈,这就对了,不仅自己扎根,同时为了下一代走向世界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根基,中国人假如每一代如此生生不息,国家有望,
我爹妈就是第一代进京,我就走向世界了,不仅自己生活,还能替大旱赚钱, 还是很牛逼啊,现在我还在等返程的高铁,还特么晚点了 本帖最后由 迷茫的维修 于 2024-3-12 22:05 编辑
羡慕,
一入沪,
就超越了我们10年的路。
沪口和房子 社区的榜样,加油 很厉害了。
河南人最不怕的就是读书,考试。
数学,外语,身体,啥时间都不能马虎,处理不好,中年油腻,中间危机就来了。
加油! 话说回来,给孩子买商业保险没? 几年就凑够首付,厉害! 真是真大佬,楷模。 现在在临港上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