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阻焊为什么不能用于异种金属材料
问答
电阻焊通常用于焊接同种或相近金属材料,如低碳钢、不锈钢、铝合金等。
对于硬质合金(如钨钴类硬质合金)与不锈钢这样的异种材料组合,主要原因包括两者之间的物理性能差异(如热膨胀系数、导电性和导热性等)、化学成分不同导致的焊接界面问题以及焊接过程中出现的脆性相等问题。
硬质合金通常是通过粉末冶金方法制造出来的复合材料,主要由高硬度的碳化物颗粒(如碳化钨WC)与金属粘结剂(如钴Co)构成。
硬质合金中的碳化物颗粒本身是非导电的,而粘结剂金属(如钴)虽然具有一定的导电性,但由于含量相对较低,加之碳化物颗粒的存在阻碍了电流的有效流动,使得硬质合金整体上呈现出较差的导电性能。
此外,硬质合金还具有较高的电阻率,这意味着它不容易传导电流。
相比之下,不锈钢是一类添加了铬元素(至少10.5%)的铁基合金,根据其微观结构可分为奥氏体型、马氏体型、铁素体型等多种类型。大多数不锈钢具有较好的导电性,尤其是奥氏体不锈钢(如304、316L),它们不仅具备良好的耐腐蚀性能,而且由于其内部结构中含有较多的自由电子,所以相对于硬质合金来说,它们更容易传导电流。
而电阻焊是一种利用电流通过工件接触面及临近区域时产生的电阻热效应将其加热到熔化或塑性状态,使之形成金属结合的一种焊接方法。
硬质合金和不锈钢在导热性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
硬质合金,例如钨钴合金,是由硬质相(如WC,碳化钨)和金属粘结相(如Co,钴)组成的复合材料。
硬质相的导热性通常较低,而金属粘结相则具有较好的导热性。然而,由于硬质合金中硬质相占据主导地位,并且硬质相与金属粘结相之间可能存在界面热阻,导致硬质合金整体上的导热性较差。
具体数值取决于具体的成分比例以及制造工艺等因素,但一般来说,硬质合金的热导率远低于纯金属或一些具有良好导热性能的合金。
不锈钢是一种铁基合金,含有铬和其他元素如镍、钼等。不同类型的不锈钢(如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因其成分和微观结构的不同,导热性也会有所差异。
总体而言,大多数不锈钢的导热性比硬质合金要好。
硬质合金(如钨钴类硬质合金)是由硬质的陶瓷颗粒(如WC,碳化钨)与金属粘结剂(如Co,钴)混合烧结而成的复合材料。
这类材料的热膨胀系数往往较低,这是因为硬质颗粒本身的热膨胀系数通常较小,而且颗粒间的金属粘结剂层也有助于抑制热膨胀。
具体数值会因材料的具体成分和制造工艺而有所不同,但是作为参考,WC-Co硬质合金的热膨胀系数大致在(4.5 - 6.0) × 10^-6/°C之间。
相比之下,不锈钢是一种铁基合金,含有铬(至少10.5%),有时还包含镍、钼等其他元素。这些添加元素会影响不锈钢的热膨胀特性。
不同类型的不锈钢(如奥氏体、马氏体、铁素体)具有不同的热膨胀系数。
例如,304型不锈钢(奥氏体类型)的热膨胀系数约为17.3 × 10^-6/°C,这表明它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比硬质合金更为显著。
所以出现放电位置不在两工件相接触的位置,是因为硬质合金根本不导电,结果就是夹持硬质合金的电极与不锈钢工件之间在放电。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