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数据库通过乱改开源数据库源代码 满足“自主创新”
1999年中国第一个数据库公司成立,国产数据库从无到有,进入产学研用阶段,金仓、达梦、南大通用,这些企业曾经都带有很强的学院属性。
2015年前后,随着政策频繁落地达到一个产业高潮,科技大厂、互联网公司、创业公司纷纷入局,进入百家争鸣阶段;在行业内没有权威测评和名录限制的情况下,呈现出种种野蛮的暴力美学,1分钱投标的项目有,数亿级的大单也出现过,拿个开源改个名、申请个软著就实现自主研发的更是数不胜数。
2023年12月26日集中式测评名单发布,2024年9月30日分布式名单发布,众多李鬼也在深度测评中纷纷现出真身,国产数据库的商业道路终将随着规范化管理走向稳定发展。在所有对国产数据库现状的看法中,也依然存在一部分较耿直的观点,无外乎“套壳”、“魔改”之类。
大众对这两个词语定义时,能够达成一个共识,从而避免讨论这些问题时存在初始歧义:
套壳:应该是指不改变核心代码、功能、性能的基础上,修改外围产品名称、文件名称,从而使其从表面看起来像是一个新产品;
魔改:应该是指为了实现自主率而进行的代码修改,因为另类的改造导致易用性下降,甚至性能的衰退、功能的阉割。
现有的每个开源产品都不是完美的,问题是重写一遍能不能在功能、性能不衰减的情况下,解决这些已知的问题?
如果不能,那么就是“站在了前人的脚趾上”,甚至是“脚底下”!
但如果能,那么就是创新、是技术的超越,是应该被鼓励的。
然而,“很多事情不仅仅是技术因素”,重新写一遍看起来如此的没有必要,但证明团队拥有自主可控能力最简单的方式却是检测代码自研率,这也是测评的必要环节。所以这些没有必要自研的国产数据库,无可避免的工作就是魔改,大量的研发成本放进去,不是为了研发新的功能,也不是为了提升性能,而就是纯粹的实现代码自研率。这对用户是没必要的,对企业也是没必要的,但这样做才符合规则。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