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90年代,黄陂棉花产量很少。
你们这些城里人,也不是学农的,肯定不知道。我告诉你。1/棉花种植的时间是很长的。6-7个月。
2/要多次施肥,那时候各种复合肥很少棉花产量很少。棉花产量很低,没有经济效益。
3/黄陂很多地方都是山区,都是开荒的荒地,土壤质量不好。不如种芝麻。
4/时间精力有限,不会花很多时间去种棉花。还要带娃,小时候,都是跟着去做农活的。我没读学前班之前,都已经开始下地插秧的。
5/棉花主要是用在盖被子上,武汉北边的冬天很冷,我们家是一层的房子。所以潮湿,至少要2层被子盖着。下面就用草,然后加一层棉被。
6/穷,没有其他谋生手段,不会花钱买棉花。我吃牛肉,只在过年时候,隔着2-3年才有机会吃一次。
再次感谢朱相。再次感谢美国爸爸。再次感谢本拉登。
要出什么事了吗 我记得我05年的样子,夏天住校点蚊香把被子烧了,然后把残留的棉被丢了,还被我妈骂了一顿。农村一直是棉被是不会扔的,一般用久了的棉被也会拆出来加一些新棉花从新打一床被子。 我看成:黄陂校花… 说两句,证明农村的,咱不是城里的。
家里种过,次数不多,做棉裤,不说“棉衣”,是“棉袄,棉褂子”,棉鞋,棉被,褥子,门帘。
衣服,裤子,鞋子,统统怕湿,怕火,冬天玩水,玩火,等着挨揍。
融雪的时候,鞋湿,冻脚。
裤子,什么样的?又厚又笨重的衣服,胳膊肘不好打弯,来不急脱裤子,尿裤子里边就麻烦了,所以当然背带,下面开档的,方便尿尿,外面再套能见人的体面的裤子。
后面有卖毛线的,就是手工针织,毛衣,毛裤,也织手套,就不怎么种了。
芝麻也种过,就记得捉虫,那种小指粗的绿色的虫,就是喂鸡。
吃肉的话,就是过年,平常吃不起。
养的鸡,真土鸡,真溜达鸡,比现在的鸡自由多了,随便跑,随便打架,再欺负半大的小狗,傍晚时分就先后飞上树,晚上睡在树上。
遇上村里有人要补身子,邻里乡亲的,知根知底的,无公害鸡,友情价就卖了。
小时候,肚里没油水,身体弱,就喜阳,不喜阴。
到能肆意吃肉,至今没发现什么东西油腻吃不下去的,红烧肉,酱肘子,越肥越香。
到深秋,气温跌到15~18度的时候,办公室里面有穿外套的,也有仍旧不穿外套的,一下就懂了,唧唧怕冷,100%身体弱,需要跟哈士奇一样专营干饭,拆家两件事,努力吃东西的同时,得空就多运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