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回声 发表于 2025-2-2 12:30:25

海底电缆的地缘政治

英国《金融时报》报导,根据台湾电信业者中华电信及海洋委员会海巡署,1月3日上午,据信一艘喀麦隆籍货轮Shunxing39对野柳东北方海域的国际海底电缆造成损坏。尽管这艘货轮是挂喀麦隆国旗,台湾官员指出,该船属于在香港注册的公司Jie Yang Trading Limited,这间公司唯一登记的主管是中国公民郭文杰(Guo Wenjie,音译)。
中华电信表示,事发后已第一时间启动紧急备援应变机制,将讯务改接至其余国际海缆站,所有客户服务于短时间内全数恢复正常。
然而台北担忧,中国试图兼并台湾时,可能会秘密切断台湾外部通讯联系。
中华电信及台湾政府官员告诉金融时报,受损电缆是“横太平洋快速海缆系统”(Trans Pacific Express Cable System)的一部分。这条连结台湾与美国西岸的海底网络电缆是由多国电信业者拥有,包含中华电信、美国AT&T、日本NTT、韩国电信(Korea Telecom)、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
一位台湾海巡署官员谈到:“由于无法盘问船长,我们已请求韩国当局在这艘货轮下一个停泊港口协助调查。”根据一名台湾国安官员,该船预计在未来几天抵达韩国釜山。
台湾政府及海巡署官员提到,Shunxing39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讯号及卫星数据的追踪资料显示,它曾在电缆断裂地点拖锚。
根据台湾官员,虽然海巡署船艇对这艘货轮进行了外部检查,也与船长建立无线电联系,其人员因天候不佳而无法登船,也无法根据国际法扣留该船以执行进一步调查,因为事发后已过去太多时间。
台湾一位高阶国安官员说:“破坏海底电缆的全球趋势令人十分担忧,这是又一起案例。”他补充道:“涉入这类事件的船只通常相当破旧,鲜少从事商业活动。这艘货轮的状态也非常糟糕,类似那些组成俄罗斯‘影子舰队’(shadow fleet)的船只。”
根据《金融时报》查阅的船只追踪数据,Shunxing39至少自去年12月8日起,就在台湾北海岸附近水域持续交错航行。这名国安官员指出,这样的航行方式暗示,电缆受损不是“单纯的事故”。
中国商船或渔船不时会参与北京在台湾周边常态进行的一些大规模军演,台北担忧这类未达战争门槛的“灰色地带”行动,将使台湾更难抵御最终可能升级为全面袭击的侵略行径。

瑞典和拉脱维亚之间日前至少一条位于波罗的海的海底光纤电缆遭到破坏,瑞典1月26日表示,已扣押一艘“嫌疑船”,拉脱维亚则派遣军舰调查这起最新破坏行径。瑞典总理Ulf Kristersson在社群平台X发文说:“资料显示,瑞典和拉脱维亚之间至少一条海底光纤电缆遭到破坏。这条电缆归拉脱维亚一家实体所有。”拉脱维亚国家广播电视中心(LVRTC)表示,数据传输出现若干中断情况,所幸已经找出替代方案,客户权益不受影响。
消息人士表示,这起破坏事件发生在约50米深的瑞典领海范围内。
拉脱维亚海军表示,已经确认Michalis San这一艘“嫌疑船”,它和其他船只在事发现场附近。
几个追踪船舶交通的网站说,Michalis San正驶向俄罗斯。
据了解,Michalis San是一艘散货船,船龄12年,目前悬挂马耳他国旗。
瑞典检方声明表示,瑞典安全部门已扣押一艘涉嫌破坏海底电缆的船只,作为调查的一环。
过去几个月来,波罗的海发生数起海缆遭蓄意破坏的可疑事件,对此周边国家纷纷加强防范工作。部分观察家将此归咎俄罗斯。
根据瑞典检察官办公室的声明,瑞典检方已对海底电缆遭“严重破坏”一事展开调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也在这个区域部署巡逻舰,对波罗的海展开监视行动,范围涵盖船只、飞行器和无人机。

欧洲联盟执行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主席冯德莱恩26日也对受到这起破坏事件影响的波罗的海国家表达“完全团结一致”立场。她在X平台发文说,“我们关键基础设施的韧性和安全是重中之重”。
据专家和西方政治人物,经通报的这起波罗的海能源和通讯基础设施破坏事件是俄罗斯“混合战争”其中一环。

多国网民热议,指控这些行为均为“蓄意破坏”,是“超限战”战术的一部分。
还有网民挖出,早在四年前中国知识产权局就曾公布一项专利技术,其唯一用途就是利用拖行的船锚割断海底电缆。
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资料,曾在2020年5月29日公布编号CN111203499A的“一种拖曳式海底电缆切割装置及其电缆切割方法”专利说明书,内容为介绍如何在船锚上安装切割刀,让船锚在海底拖行时,能将海底光缆快速切断。
说明书中,还附上了详细的操作方法,以及切割刀设计图。
说明书还吹嘘,该技术切割速度快,且切割时拖船无需停止航行,因此具有很好的隐密性。
其中也提到,这项技术还有一些“需要改善的部分”,比如无法准确控制切割海底电缆的位置;另外,受到海底的覆杂地形和海流变化影响,导致安装切割刀的船锚在海底拖行时,不能保证每次都能够将电缆成功勾住并切断。
资料还显示,专利申请人为浙江省丽水市一所名为“丽水学院”的高等学校。

这项专利申请因不明原因并未通过,但有一位因情况敏感而不愿透露姓名的挪威海底电缆专家表示,这项申请中提到的必须拆除的所谓非法电缆的说辞是荒谬的,因为这种方法是随机的,也可能导致有用电缆的损坏。这意味着,使用这些拆除设备的理由很可能是商业活动以外的其它目的。
挪威专家表示,此类事件并不新鲜,几十年来俄罗斯船只一直被怀疑使用经过改装的锚破坏水下基础设施。包括“兴顺39号”、“新新北极熊号”和“伊鹏3号”在内的多艘中国船只都曾在发生海底电缆破坏事件的时间、地点出现。
宾州大学克莱曼能源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Benjamin L. Schmitt表示,“中国当然有技术能力和动机采取这种混合威胁行动,即突然使用一艘名义上的商用船只对台湾周边的海底基础设施进行破坏。”他说,“毕竟这是我们在欧洲海域不断看到的一种趋势。”
Schmitt说,中国工程师为进行此类海底电缆切割作业申请了多项技术专利,这一事实只能进一步让人怀疑,北京不仅有动机,而且还在积极开发完成此类海底战争的技术方案,为未来的战争做准备。
Schmitt表示,“中国已经研发出‘远洋拖曳式切割装置’和‘拖曳式海底电缆切割装置及其切割方法’等机械系统。这表明北京在其武器库中拥有多种技术选择,用于显示对全球海底能源和电信基础设施的战争威胁。”“至关重要的是,全球民主国家必须做出有力回应,以阻止俄罗斯和中国未来试图破坏西方关键海底基础设施,这些行为旨在破坏民主的韧性。”他建议北约建立咨询机制,加强海上和卫星监控。他认为,不采取行动只会鼓励莫斯科和北京继续在世界各地从事这些破坏行动,损害全球安全。
康奈尔大学西布利机械与航空航天工程学院系统工程项目助理教授Gregory Falco说,这是一个紧迫的问题。这是多年来不断完善的军民两用技术的完美例证。Falco表示,该技术具有商业有效性,因为它可以在潜水员或遥控水下航行器无法使用的情况下,用来拆除旧电缆。但显然它将被用于其它目的。
日本民间智库“国家基本研究所”1月24日公布了对近期波罗的海及台湾周边海域连续发生海底通讯电缆断裂事件的分析结果。他们表示,此举或是为了评估对方国家的应对能力及其影响,并呼吁日本政府制定具体的防护措施。
前日本陆上部队司令官角田和明表示,自卫队会在紧急情况下出动。但欧洲海底电缆被切断的情况属于灰色地带,不属于紧急情况。他呼吁应采取更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加强海底电缆的安全保卫。

全球约有600条海底电缆,每年约有100至150条电缆受损,绝大多数由捕鱼作业或船锚意外拖拽或地震等自然事件引发。但故意切断电缆进行破坏活动的“灰色地带”攻击也正成为一种新的地缘威胁方式。在看不见的海底世界,地缘政治的对抗可谓波澜壮阔。
海底电缆是数字时代最关键的“信息高速公路”。它们支持高带宽数据传输,广泛应用于云计算、5G网络。视频流媒体、金融交易以及外交和情报通讯等重要数据的传输都需要这些电缆。随着人工智能竞争的白热化,对数据中心的需求不断增加,海底电缆愈加重要。
相比卫星,海底电缆具备更高的带宽、更低的成本和更稳定的性能,因此在数据传输中不可或缺。
海底电缆的战略重要性加之其规模和暴露程度,它们成了“灰色地带”攻击的理想目标。这类攻击“低于战争门槛”,而且不易被追责。
最近几起电缆事故中,中国和俄罗斯船只被指控涉嫌破坏行动。美国与欧洲盟国多次警告,全球海底电缆安全正面临越来越大的威胁。

2024年12月25日,连接芬兰和爱沙尼亚的“北欧电网公司-2号”(Estlink2)海底电缆当天突发电力传输中断。载有俄罗斯石油、库克群岛注册的油轮“鹰S”号(Eagle S)被扣押调查。
2024年11月中旬,波罗的海两条关键通信电缆接连遭破坏。一条是连接德国与芬兰的C-Lion1海底电缆,另一条是连接瑞典与立陶宛的Arelion公司海底电缆。载有俄罗斯化肥的中国散货船“伊鹏3号”成调查对象。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几位西方执法和情报官员认为中国政府可能没有参与此事,他们怀疑俄罗斯情报机构是这起破坏事件的幕后黑手。
2023年10月8日,连接芬兰和爱沙尼亚的海底电缆和天然气管道受损,连接爱沙尼亚和瑞典的海底电缆受损。芬兰官方指控中国集装箱船“新新北极熊”号肇事嫌疑最大。
2023年2月,连接台湾本岛与马祖列岛的海底电缆被切断。台北称肇事者可能是中国渔船或挖沙船,它们经常在台湾水域放下锚具或刮擦海床。该事件造成当地14,000居民经历长达六周的网络中断。
“这类事件削弱目标国家的安全感,同时为实施更大规模的攻击做好准备,”华盛顿智库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的分析文章指出,“即使是对公众来说仅是轻微不便的网络连接中断,也可能对依赖高速信息流运作的欧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造成严重后果。”
正如台北认为这是中国对台“灰色地带”攻击的一部分,“欧洲人已开始意识到,发生在其周边的海底电缆损坏可能是针对他们的混合式攻击工具的一部分,”该文指出,“在这种情况下,单一事件不足以构成战争行为,而其责任归属也往往极为困难。”

全球海底电缆的建设与控制:
全球约98%的海底电缆由四大私营公司建造和维护--
美国的SubCom
中国的华海通信技术有限公司(HMN Technologies,前身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
法国的阿尔卡特海底网络系统公司(Alcatel Submarine Networks)
日本电气股份有限公司(NEC)

其中,华海通信是过去十年间全球增长最快的海底电缆建设公司。在海底电缆方面,中国通过“数字丝绸之路”计划迅速崛起,其目标是占领全球电缆市场60%的份额。
此外,美国公司谷歌、亚马逊、Meta和微软拥有或租赁了全球约一半的电缆带宽。

海底电缆除了成为攻击的对象外,也有可能成为攻击的工具。中国近年来对海底电缆的建设也引发西方国家的担忧。
中国的华海通信现已成为全球第四大电缆供应商,市场份额约为11%。通过低成本的建设与维修服务,中国企业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中国正在推动多条连接东南亚、非洲和中东的电缆项目,试图降低对美国主导网络的依赖,并将其“数字丝绸之路”战略扩展到更多地区。例如,由华海通信运营的一条名为“和平”的海底电缆连通中国和巴基斯坦,并经过“非洲之角”连入法国马赛,总长15,000公里,耗资4.25亿美元。
习在2013年10月提出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作为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他随后又在2017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其中对海底光缆的投资就是该计划的关键。
但中国企业的崛起也引发了安全担忧。美国和欧洲官员对中国公司建设和运营的海底电缆表示担忧,认为其存在网络安全和间谍风险,北京可能把光缆用于监听和发动网络攻击。
“尽管可能性较低,但依然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等地缘政治对手可能会通过海底电缆收集流经其中的数据,”华盛顿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的报告指出。
美国国务院警告,中国的海底电缆维修船可能进行数据窃取、安装后门设备甚至绘制美军通信线路的海底地图,或者利用电缆系统内部文档中的高度具体定位数据,使破坏者能快速精准地切断电缆。
根据《华尔街日报》2024年5月的一篇报道,美国国务院官员对该报表示,负责国际海底电缆维修业务的中国国有控股公司中英海底系统有限公司(S.B. Submarine Systems)在台湾、印度尼西亚及亚洲其他沿海地区运营时,曾在未提供合理解释的情况下隐藏其船只的位置,关闭无线电和卫星追踪服务。
这些官员认为,这类事件凸显了海底电缆被忽视的安全风险:“许多电缆都是由谷歌和Meta等硅谷巨头部分拥有,这些公司还在投资建设更多电缆。但电缆建设依赖于专门的建造和维修公司,其中一些公司由外资所有,美国官员因此担心可能对商业和军事数据安全构成风险,”该报称。
美国积极推动包括欧洲盟国在内的第三国避免安装中国公司拥有的电缆,以减少安全风险。
在积极向海外布局的同时,中国在阻碍国际海底电缆行业在中国领海外铺设海底电缆。

《金融时报》在2023年3月援引业内消息来源报道称,中国刻意刁难、延迟审批他国企业向中国申请在中国领海外铺设海底电缆的许可证,导致这些企业只能绕道而行。一条名为SJC2的海底电缆计划将日本与新加坡、台湾和香港连接起来,但据两位业内高管透露,由于中国的反对以及漫长的许可审批问题,该项目当时已被推迟一年多。
“中国正试图在其区域内对海底活动施加更多控制,部分原因是为了防范美国在海底电缆铺设过程中安装监视系统,”前美国海军潜艇军官兼高级海军官员、华盛顿智库哈德逊研究所研究员布莱恩•克拉克(Bryan Clark)对《金融时报》表示。“此外,中国政府还希望准确掌握民用海底基础设施的安装位置,以便进行自身的地图绘制。”
报道还称,这种做法让北京手握筹码,可以要求这些申请许可的公司在其基础设施项目中加入中国公司、船只和人员,让自己在这些项目中也占据一席之地。

然而,随着中国对俄罗斯日益明显的支持,加之两起波罗的海海底电缆破坏事件中涉及中国船只,欧洲逐渐将中国视为欧洲安全,包括其海底电缆安全的潜在威胁。
对台湾这样的科技枢纽而言,海底电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核心,台湾的数据传输需求极高。但是,其海底电缆网络面临很大的风险。据美联社2023年4月的报道,自2018年以来,台湾遭受的电缆中断事件已高达27次。“但尚不清楚涉事船只来自哪个国家。”
但美联社援引一位知情官员的消息报道称,台湾海巡署曾追击2023年2月2日切断光缆的渔船,该船返回了中国水域。通过自动识别系统显示的船只位置数据,台湾发现光缆被切断的区域内有两艘中国船只。
“我们无法排除是中国故意破坏这些光缆的可能性,”台湾的国防专家苏紫云对美联社表示。他引用相关研究指出,只有中国和俄罗斯具备这种技术能力。他强调“台湾需要投入更多资源来修复和保护这些光缆。”
为应对潜在威胁,台湾正推动多项应对措施,包括将海底电缆列为关键基础设施,并与亚马逊的“柯伊伯计划”(Project Kuiper)等低轨卫星运营商合作,建立备援系统。此外,台湾政府正考虑购买专用电缆维修船,以减少对国际第三方服务的依赖。
美国及其盟友正在加强对海底电缆安全的保护。拜登政府的“数位投资计划”(Digital Invest Program)动员了3.35亿美元的私人资金,在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提供安全的网络设备。
2022年,美国成功阻止华海通信拿下“东南亚-中东-西欧6号电缆”(SeaMeWe-6)项目,帮助SubCom公司成功竞标这项6亿美元的合同。
“新加坡至法国的海底电缆项目本将成为华海通信迄今最大的此类工程,巩固其作为全球增长最快的海底电缆建设商的地位,同时扩展三家计划投资该项目的中国电信企业的全球影响力,”路透社在2023年3月报道说。
“然而,美国政府因担心中国可能通过这些敏感的通信电缆进行间谍活动,开展了一场成功的行动,通过向联合体成员施加压力并提供激励,将合同转移给美国公司SubCom。”
“这是过去四年里美国政府出手干预的至少六项亚太地区私营海底电缆交易之一,”路透社称。“美国政府通过这些干预措施,要么阻止华海通信赢得项目,要么迫使电缆重新规划线路,甚至完全放弃那些原计划直接连接美国和中国领土的项目。”

再如,2020年,由司法部、国土安全部和国防部成员组成的“电信小组”(Team Telecom)建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拒绝为计划连接美国和香港的“太平洋电缆网络”(PLCN)颁发海底电缆许可,理由是与中国控制的香港直接连接存在“国家安全和外国所有权的担忧”。该网络接入台湾和菲律宾的线路路段仍获准许。
美国还与四方安全对话(Quad)等组织合作,通过国际开发金融公司(DFC)支持印度洋-太平洋地区的新电缆建设,以加强该地区的数据传输能力。
北约也加大了对海底基础设施的保护力度。2023年2月,北约总部成立了关键海底基础设施协调中心(Critical Undersea Infrastructure Coordination Cell)。同年7月,北约盟国在维尔纽斯举办的北约峰会上一致同意在北约联合海事司令部(MARCOM)内设立关键海底基础设施安全海事中心(Maritime Centre for the Security of Critical Underwater Infrastructure),并在波罗的海和北海加强海底监控。不过,这些行动主要针对俄罗斯威胁,对中国的关注尚不全面。
近期波罗的海与台湾近海电缆先后遭损,美国国务院今天表示密切关注相关发展,也关切调查人员无法获得必要资讯的情形。国务院敦促各方充分配合进行中的调查,以确定事实为何。
野柳东北方海域海底电缆日前遭到疑似中国背景的货轮损坏,引起各界关注。无独有偶,去年底波罗的海2条海底电缆在不到24小时内受损。瑞典、德国和立陶宛展开调查,把矛头指向中国货船“伊鹏3号”(Yi Peng3)。

美国国务院一名发言人今天以电子邮件回复中央社询问时指出,美方正密切关注多个地区海底电缆受损的报告,包括台湾周边及波罗的海。美国也关切调查人员在最近电缆损坏事件的调查中,无法获得必要准入及透明度的相关通报。
“更广泛地说,一如我们在2024年9月26日的多边声明中所申明,保护海底电缆的安全、韧性和完整性对全球通讯、经济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
为防范海底电缆遭破坏,台湾国防部15日表示,将依据海底电缆位置,在宜兰头城、淡水等铺设海底电缆海域,划设重点监视区,运用雷达及电子情搜等加强区域监控和水面目标掌握。
国安局长蔡明彦昨天指出,国安局与国防部、海巡署对中籍船舶有即时通报应处机制,接下来将中藉第三国权宜轮的破坏与侵扰列为重点。

波罗的海方面,2条分别连接芬兰与德国、瑞典和立陶宛的海底电缆于去年11月17至18日间被切断,在事发海域航行的“伊鹏3号”被指涉嫌蓄意下锚,在海床拖行超过约160公里,切断上述2条电缆。
事发后,金融时报引述瑞典政府报导,中国允许来自瑞典、德国、芬兰及丹麦的代表以观察员身份登船,但拒让瑞典一名检察官登船。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去年底回应相关提问时表示,中国已邀请德国、瑞典、芬兰和丹麦共同参与完成联合事实调查,并向他们提供资讯。
2023年10月,中国货柜船Newnew Polar Bear被控以船锚拖断芬兰湾海底的天然气管线及网络电缆。船只肇事后火速从波罗的海开往俄罗斯。事隔10个月,中国承认这艘船损坏天然气管道,但强调是意外事件。
1月初,距离中国海岸仅10海里的台湾马祖列岛与外界连接的两条光缆被切断。2023年2月也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当时两艘中国商船切断了从这些岛屿通往台湾其它地区的两条电缆。此次台湾基隆港外的海底电缆再次被切断,引发了人们对中共试图破坏台湾电信的担忧。台湾主要电信业者之一中华电信,在1月3日中午12时40分通知台湾海巡署,光缆已被切断。由于启用备用系统,光缆被切断后,服务并未受到影响。
这次破坏事件非常可疑,悬挂喀麦隆国旗的中国货船“顺鑫39号”涉嫌以不寻常的十字交叉方式拖锚,似乎是专门为了剪断缆线。“顺鑫39号”由香港揭阳贸易有限公司所有,该公司董事郭文杰是中国大陆广东人,船上有7名中国籍船员。这艘船装有两套自动识别系统(AIS)。通常一艘船配备两套身份识别设备的情况并不常见。事故发生后,标示该船为“顺鑫39号”的自动识别系统设备被关闭。而另一套保持工作状态的身份识别系统显示,其真实身份是悬挂坦桑尼亚国旗的“兴顺39号”。“顺鑫号”与“兴顺号”发音对称的命名方式似乎暗示了这艘船有非常可疑的双重身份。

在对海事违法行为的监管中,往往更关注那些身份不明或关闭应答器的船只,这些船只有可能涉及从事非法、未报告和无管制捕捞活动,参与此类活动的船只也可能涉嫌其它形式的违法行为,如人口贩卖或非法转运等。
台湾媒体调查显示,该船以“顺鑫39号”名义已在台湾领海连续出现三个多月,包括在海底电缆被切断前后,该船时常关闭AIS系统。
自从电缆被切断以来,台湾政府以及民防组织一直将此事件称为中共灰色地带行动的一部分。然而,这并非海底电缆受损这么简单,台湾方面担心中共有可能以切断海底电缆、破坏通讯的方式协助发起对台攻击。
无独有偶,一条横跨波罗的海连接芬兰和德国的海底电信电缆也被切断。2024年11月18日,芬兰西尼亚电信服务公司(Cinia)表示,C-Lion1海底电缆被检测到出现“故障”,并已终止提供服务。Cinia执行长阿里‧克纳皮拉(Ari-Jussi Knaapila)表示,这是电缆第一次出现故障。他认为,电缆不会在没有外部撞击的情况下自己断裂,也排除了地震造成这种破坏的可能。
长达728英里的C-Lion1海底电缆于2016年开始建设,铺设在芬兰南部的汉科、赫尔辛基以及德国北部的罗斯托克,将中欧电信网路连接到芬兰和其它北欧国家。电缆断裂地点位于厄兰岛东南海域瑞典专属经济区内繁忙航运区之外。
芬兰和德国在联合声明中表示,“此类事件立即引起了对蓄意破坏的怀疑,这充分说明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动荡。我们正在进行彻底的调查。”“欧洲安全不仅受到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战争的威胁,还受到恶意行为者发动混合战争的威胁。保护我们共享的关键基础设施,对我们的安全和社会的复原力至关重要。”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海底电缆的地缘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