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佛斯的猫 发表于 昨天 21:59

竹书纪年新解之一

竹书纪年为编年体先秦史,记录三皇五帝、夏、商、西周、春秋时期晋国和战国时期魏国史事。晋武帝时竹简出土于汲郡战国魏墓中,又称汲冢竹书,原简已毁于永嘉之乱。书有古本、今本之分,有真假之争。考据枯燥,此贴选些有意思的内容写两段。竹书纪年起于黄帝轩辕氏,前期诸帝在位时间动则百年,推测继位方式为氏族联盟间轮替掌权,轮到某一氏族时,就在氏族内选‘活佛’。凭什么轮到某一氏族呢?应该是看谁拳头硬,上古时期人心朴拙,一次打架打赢了能管一个世纪。黄帝轩辕氏非常可疑,因为后续诸帝为帝挚少昊氏、帝颛顼高阳氏、帝喾高辛氏等,仅黄帝是帝字在后。在第四位帝喾高辛氏时期,“帝子挚立,九年而废”第一次父子传承权力的尝试失败。随后为帝尧陶唐氏,“十二年,初治兵”,在这之前已有关于‘乱’和‘灭’的记录。帝尧要强化暴力机器,“二十九年春,僬侥氏来朝,贡没羽”。那一年,陶唐氏与僬侥氏进行了有记录的第一笔军火贸易,陶唐氏购买了导航芯片‘没羽’。帝尧雄心万丈,先后命共工、崇伯鲧治水,都失败了。最后命技术官僚司空禹治河,也就是大禹治水。治水是上古时期集权的起点。重大水利工程自古是帝王业,往往造成国富民贫的局面。初来乍到的帝尧这次玩脱了,但不是因为工程失败。“五十八年,帝使后稷放帝子朱于丹水”,而在“七十年春正月,帝使四岳锡虞舜命”,帝尧流放了帝子,而后禅让(放权)给了后来的、有虞氏的帝尧。这两件事透着诡异,合理的解释是,在治水工程中有虞氏早已控制了政权。‘锡’指的是很高级的赏赐和任命,因为锡就是那个时代的稀土,没锡就玩不转青铜时代的高科技。“七十一年,帝命二女嫔于舜”,通过联姻,有虞氏进一步瓦解了陶唐氏。帝尧去世后,有虞氏讨伐帝子朱,“舜让,不克”,没打赢但承袭了帝位。由此可见,帝尧最初的算盘是,治水集权同时加强陶唐氏经济实力(玩脱了),强化军队(玩成了)。为了不沦为鱼肉,有虞氏带领各氏族架空了帝尧。帝尧“三年,舜即天子之位”,这是其能带领各氏族的合法性来源。在古人的世界里最高的是天,天在人间的子嗣就是天子,天子庇佑世人;帝本就是神,自天而降享受人间侍奉。天子类似于活耶稣、大祭司,掌控神权;帝下有帝子、王、侯,掌管世俗的权力。帝王之崩皆曰陟,“陟”即为登丘,下帝终结了在人间的使命,登上陵寝天梯升入天庭现出上帝真身。帝喾时期帝子接班失败,此次天子舜君权神授夺权成功。没有记录表明帝舜想要将帝位传给帝子,但权力的诱惑难是致命的,帝舜在进一步加强专政机器。“三年,命皋陶作刑”,“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贡弓矢”。此后征伐不断,“三十三年春正月,夏后...复九州”。可惜帝舜为他人做了衣裳。早在在帝尧时期,司空禹就因为治水得到重用,在帝舜时期其氏族夏后氏战功显赫。帝舜十四年“荐禹于天,使行天子事也”,“立四十五年”而“八年...陟”。帝禹当了三十七年天子和八年帝。此后均是‘帝某’,再也不是‘帝某,某某氏’,夏朝建立,自此以后权力只在夏后氏内部流转!帝舜十四年,还是天子的禹说道“明哉,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真实意思是我没打算传位给帝子,那就兄终弟及、夏后氏掌权吧。此后,夏朝仅出现一次‘天子’,再无‘帝子’。刑罚遭人恨,帝禹“二年,咎陶薨”。自帝禹以后,帝太康、帝仲康、帝相在位时间骤然缩短,期间多次“会诸侯”,其他氏族已经低头服软,不再觊觎帝位。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商人的祖先驯服了野马,发明了坦克,开始介入权力的游戏。帝相时期,寒浞征伐四方,权倾朝野,“二十八年,寒浞使其子浇弑帝”,篡位者第一次将屠刀朝向了有神性的帝。后来“伯靡杀寒浞...斩浇...夏众灭浞,奉少康归于夏邑。诸侯始闻之,立为天子”,自此夏朝内乱告一段落。后来有帝少康、帝杼、帝芬、帝芒、帝泄、帝不降。帝少康“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还记得上一次治水的是谁吗?就是夏朝的开拓者帝禹,但凡和治水扯上边,就升为权游的核心玩家了。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于河”。治水没成,还搭上了命。有意思的是,这也是整部权游最后一次治河。帝芬可能就是斯芬克斯。帝不降“五十九年,逊位于弟扃”,帝不降成为第一个活着卸任的帝,此时仍然为兄终弟及。然后有帝扃、帝廑、帝孔甲。帝廑“八年,天有妖孽,十日并出”,竹书纪年记录了一次幻日天象。帝孔甲时期,“诸侯化之,夏政始衰”。这一时期记录很少,多是关于殷侯扩张。帝孔甲“九年,陟。殷侯复归于商丘。”殷人又要开始搞事情。此后,帝昊、帝发、帝癸(桀)。帝桀“十年,五星错行,夜中,星陨如雨。地震。伊、洛竭”,约公元前1600年,狮子座流星雨爆发的那一晚,发生了大地震,神殿前的运河枯竭,诸侯不再上贡,这是王朝覆灭的征兆。帝桀不甘心失败,“十三年...初作辇”,辇就是双人车,一人射箭、一人驾车、持刀护卫近身,马车左右轮轴装上三棱刀,也就是当世的豹式坦克。但军备竞赛没能挽救夏朝覆灭的命运,此间商侯征伐频繁。“十七年,商使伊尹来朝”伊尹来探听虚实,“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二十三年,释商侯履。诸侯遂宾于商”。囚禁、释放,同样的故事在商周交际时期还再次上演。此时诸侯已经投靠了商侯。“二十八年,...太史令终古出奔商”,大学士叛逃。“二十九年,...冬十月,凿山穿陵,以通于河”,之前伊洛竭,耗时十九年时间重新开通了新的运河。帝桀和隋炀帝一般的做派,也不算错。经济发展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铁公基投资也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手段之一。如果确信民众不会聚众起义(这是千年后才会出现的情形),那么让民众瞎忙活也是维持统治的手段之一。“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夏朝灭亡,末代帝桀被流放,善终。“汤将奉天命放桀,梦及天而舐之,遂有天下。商人后改天下之号曰殷”,汤王用舌头舔了天(至高的神)。商汤和此后的商王都没有称帝,而是和天做了交易,天在上享受祭品,人间归商王管辖。早在帝桀“十五年,商侯履迁于亳”,十八年殷商成汤王即位。此后不仅连连征伐,也在竹书纪年中第一次出现了“大旱”,并且是连续六年大旱,下一次记录大旱,已到了周厉王时期。商汤时期旱而不饥,整本竹书纪年中,仅帝辛(纣王)“三十五年,周大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记录食物短缺。无论商旱周饥,都隐藏着王朝更替的秘密。后来者竭泽而渔打磨专政机器,是争夺权力的必由之路,饥荒的根源永远是帝王的野心。商汤还干了件大事,“铸金币”收铸币税。打仗不仅是军备竞赛,也要拼经济拼消耗。此后的外丙、仲壬、太甲等连续几位商王都出奇的短命。“元年...伊尹放太甲于桐,乃自立”,第一个自立的王。之前权臣夺位还走数十年的过场,现在开始装都不装一下了。“七年,王潜出自桐,杀伊尹,天大雾三日”,天神帮助太甲夺回了权力。此后沃丁、小庚(《史记》作“太庚”),甲骨文繁复,传到司马迁的时代已经出现了笔误。此后小甲、雍己、直至大戊,政局终于稳定。大戊“七年,有桑谷生于朝”,好景不长,“二十六年,西戎来宾,王使王孟聘西戎”,西戎即是西边开战车的部落,殷商此时已经要依赖雇佣兵来稳定政权。“三十五年,作寅车”,开始生产虎式坦克。“四十六年,大有年”,这是第一次记录丰收。一次在录的丰收对应十数个soso的年份。而在这之前近千年,收获都是理所当然的,根本无需记录在帝王的功劳簿中。“五十八年,城蒲姑”,建立蒲姑城,随后“六十一年,东九夷来宾”,东边九个善射的部落前来归附,“商道复兴,庙为中宗”。殷商时代,城外就有野人。远方的部落前来归附,两者之间的地段就可以渐次开发,大大有利于房地产、庄园和商业的发展。此后很快又陷入了短命王时代,仲丁“元年辛丑,王即位,自亳迁于嚣”,殷商开始了连续辗转的迁徙,也是此贴的完结处。殷商如何辗转迁徙,是我最感兴趣的部分。但考证繁复,以后或许单独一帖详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竹书纪年新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