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ERP 最后都成了财务软件
目前国内ERP项目的现状,堪称一场漫长的困局。甲方投入所谓的“巨资”,寄予厚望,却常常在上线后收获失望。系统上线后成效甚微,问题层出不绝,仿佛陷入一种无解的循环。这不是某一方的单独责任,而是整个行业生态的隐痛,甚至是魔咒!!
从实施团队来看,人员结构严重失衡。绝大多数项目依赖极少数有经验的顾问扛住压力,绝大多数人则因薪资微薄、权责不明,缺乏主动投入的意愿。“一分钱一分货”的现实,直接导致项目质量难以保障。
有的SAP顾问拿到手的人天单价竟然低于500了!!,二三线国产ERP顾问拿到手的人天单价都快低于100了!!说句难听的话,真不如农村掏大粪的……在这种情况下,ERP项目要是成功了,那才荒唐可笑,天理不容!
这种现象背后,是行业长期以来的恶性竞争与价值错位。厂商低价竞标、压缩成本,顾问培养体系缺失,客户认知不足……多重因素交织,让ERP从管理工具逐渐异化为“上线即成功”的形式工程。
这样的局面何时才能终结?或许只有当客户更加理性,厂商更重长期价值,从业者获得合理回报与尊重时,改变才会悄悄发生。
ERP不该是冰冷、压榨和绝望的代名词。
ERP更应该是有温度的,让所有从事ERP的人能够真切的感受到,而不是慢慢失去信任!
ERP本应承载着企业管理的温度与智慧。
ERP行业的春天,需要这个领域的每一个人不再沉默、不再妥协,从正视问题开始,向光而行。
而不是TBD的一天竟扯蛋!!
很多公司在用ERP的路上,都会经历这样的过程。
ERP上线的时候,全公司都说要“数字化转型”“业务财务一体化”;上线没多久,业务部门一个个跑了,只剩财务部门在死磕系统。
销售、采购、生产,照样用微信、用Excel,系统里的数据空空荡荡。
最后,ERP成了财务的“专用工具”,账是对了,业务一点没动。
ERP在企业里的“财务独大”,并不是偶然,也不是因为员工不用,而是有结构性原因。
1. 财务模块,是ERP最早、最核心的落脚点
ERP这个词,理论上是“企业资源计划”,目标是打通企业所有业务流程。 但现实是,大部分企业最先用、最离不开的模块,永远是财务。因为:
财务是刚性需求,涉及报税、合规、审计、融资,不用不行;
不用业务模块,最多是流程跑不顺,业务部门还能靠人顶上;
不用财务模块,账目出问题,税务风险、财务黑洞,老板马上就会焦虑。
2. 国产ERP,大多是“财务起家”
很多国产ERP厂商,最早就是做财务起步的。
早期ERP基本都是“财务、总账、成本核算”,后来才慢慢扩展采购、销售、生产、库存。
所以不管宣传多热闹,ERP落地的优先顺序,永远是财务先走,业务靠后。
3. 企业心里早有答案:财务必须用,业务能用就好
别看很多老板嘴上说“要全流程打通”“要业务财务一体化”, 但心里其实都很清楚:
财务模块必须用,账必须对、税必须报;
业务模块,用得上最好,用不上也不急。
这就是最真实的企业逻辑。
4. ERP的财务独大,是企业环境决定的,不是认知问题
很多人以为这是“企业认知差”“员工不配合”,其实根本不是。
这是中国的企业经营环境、法律规则、历史背景共同作用的结果:
财务合规,是企业的底线; 业务流程,是效率选项。
只要这个逻辑不变,ERP“财务独大”的局面,就不会有根本性变化。、
业务部门不用ERP,真实情况是: 业务部门不是不想用,而是用不起。
业务部门的核心目标,不是合规,而是生存
站在业务部门的角度,他们的核心指标很直接:
销售,关注成交、回款;
采购,关注交期、价格、物料到货;
生产,关注产量、交期、质量。
这些目标,全部围绕效率、速度、结果,而不是合规流程。
ERP里的操作,对业务部门而言,大多是“额外工作”:
多一步审批,多一张表单;
多几个流程节点,多几次系统录入。
系统流程填得越细,工作节奏越慢。
业务部门的工作节奏,和ERP天然冲突
业务部门每天都在解决临时问题、突发事件:
客户催单、订单变更、临时插单、供应商爽约;
一线员工根本不可能按“标准流程”做事,能解决问题才是硬道理。
ERP那套流程规范、按部就班的逻辑,很多时候都不适合这种高速运转和临时决策的场景。
3. 没有正向激励,业务部门自然抗拒
更现实的问题是: 业务部门用ERP,通常没有正向激励。
用得再好,奖金、提成不见得多; 流程再规范,工作强度往往还更高; 反而,数据透明后,很多部门会担心被追责、被审计、被盯紧。
所以,业务部门不用ERP,不是因为懒,而是成本高、收益低、风险大。
他们的选择,其实是理性行为。
4. 这不是个别企业问题,是普遍现象
别觉得这是个别企业的问题,这是普遍现象。
尤其是:
中小企业;
离散制造、订单型生产;
竞争激烈、节奏快、变化大的行业。
这些企业里,业务部门拒用ERP,不是管理不到位,是因为:
用ERP,对他们的当前目标,根本不划算。
有这样用得好的企业, 最核心的因素,是企业所处的阶段、行业特性、商业环境不同。
1. 有些企业,天然适合用ERP全流程
你会发现,能够把ERP用得顺的企业,大多有几个共性:
流程清晰、业务标准化高;
产品单一、变化少、批量大;
组织规模大、管理体系成熟;
内部对审计、风控、合规有刚性要求。
比如:
流程型制造、大宗商品、能源化工、垄断资源企业;
已经进入成熟期的大型集团公司。
这些企业,本身的管理模式就需要流程规范、内控合规、全面追溯。 ERP对他们而言,不是负担,反而是刚好匹配的管理工具。
2. 但大多数企业,ERP有点重
相反,大部分中小企业、成长型企业,面临的环境完全不同:
行业竞争激烈、市场变化快;
产品非标、订单碎片化、需求波动大;
企业规模小、组织弹性大、员工流动性高;
经营核心是“速度、灵活、市场反应”,而不是“流程稳定、管控合规”。
这些企业关注的,不是流程是不是严丝合缝、账是不是全链条可追溯, 而是:“能不能接下订单?能不能按时交付?现金流能不能撑住?”
3. 这不是企业不懂数字化,而是阶段性选择
很多企业老板,并非不懂系统化,也不是排斥数字化。但他们更清楚,现在这个阶段,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订单、交付、客户;
现金流、市场空间、团队效率。
在这些优先级面前,把资源、人力、时间放在ERP流程建设上,很可能得不偿失。
这不是管理落后,也不是认知问题,而是阶段性的经营策略。
ERP这种东西,从来不是“用不用”的问题。
它的本质,是一项企业的底层能力建设,就像财务、法务、供应链一样, 不是竞争力,不是转型工具,只是企业“活下去”的基本盘。
什么时候需要稳账、稳库存、稳现金流,什么时候自然就用上ERP。
什么时候企业更需要拼市场、拼订单、拼现金流,那就把ERP放一放,没什么大不了。
最怕的,就是两种极端心态:
一种是“上了ERP,所有问题都解决”,这是幻想;
另一种是“ERP麻烦、用不起,干脆不用”,这是短视。
https://s3.bmp.ovh/imgs/2025/09/05/5bf75f7be823ed4b.jpg
https://s3.bmp.ovh/imgs/2025/09/05/52e8f29b54802159.jpg
https://s3.bmp.ovh/imgs/2025/09/05/9a9b411e8f5816db.jpg
https://s3.bmp.ovh/imgs/2025/09/05/d742cb47b83e07c5.jpg
https://s3.bmp.ovh/imgs/2025/09/05/5cac9ce2717eea11.jpg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