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回声 发表于 昨天 19:02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时所引发的共振









无刷直流电机在运行中引发共振的核心条件是激励频率与系统固有频率匹配,导致振动能量累积。
固有频率匹配,转子轴的固有频率由轴长、直径、材料等参数决定。
轴承的动刚度降低(如润滑不良、磨损或安装松动)时,其支撑系统的固有频率可能与电磁力谐波重合,导致共振。
电机外壳、端盖等部件的模态频率若与激励频率重叠,会被激发为振动源。
转子质量分布不均或加工误差导致旋转时产生周期性离心力,其频率等于转速,若该频率与轴承或支架的固有频率一致,会引发机械共振。
梯形波驱动时,每 60° 电角度换相一次,产生 6 倍电频率的转矩脉动。若该频率(如电频率 40Hz 时,240Hz)与机械系统固有频率重合,会导致振动。

定子齿槽与转子磁极相互作用产生周期性转矩波动,若与电机支架的固有频率重合,会引发强烈振动。


定子绕组电流产生的电磁力波频率若与定子铁芯的模态频率(如 1200Hz)匹配,会激发结构共振。

低频 PWM的开关噪声进入可听范围,且若其载波频率与电机绕组电感、寄生电容形成的 LC 谐振频率接近,会引发电路振荡并传递至机械结构。
死区时间过长导致电流波形畸变,增加谐波分量,引发电流谐波与机械共振耦合。
速度环或电流环的比例增益过高,导致系统带宽接近机械共振频率,引发振荡。
反电动势估算不准确时,换相时刻偏差会增大转矩脉动,可能激发共振。
负载惯量突然增加(如电机驱动刚性负载时),系统固有频率降低。若此时转速变化率(如加速过程)的频率成分与新固有频率重合,会引发扭振。
电机通过联轴器驱动弹性轴时,若轴的扭转固有频率与电机输出转矩脉动频率(如 6 倍电频率)匹配,会导致轴系共振。
多电机同步驱动时,若各电机的激励频率(如 PWM 频率、转速)不一致,其谐波叠加可能形成新的频率成分,与机械系统固有频率共振。
电机安装支架的刚度较低时,其固有频率可能与电机激励频率重合。
高温导致材料弹性模量下降,转子轴的固有频率降低。

防共振的核心不是仅依赖计算共振频率,而是在计算基础上,针对多因素耦合的特点,构建 “提前规避 + 动态应对” 的防控体系。
温度变化会改变材料刚度,轴承磨损会降低支撑刚度,负载波动会改变系统惯量。这些动态变量会让实际固有频率偏离设计计算值,仅靠初始计算无法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共振风险。
电磁谐波、机械振动(如转子不平衡)、控制干扰(如 PWM 噪声)可能相互叠加,形成新的激励频率。这种耦合效应的复杂性远超单一频率计算的范畴,很难通过模型完全模拟。
安装时的螺栓紧固力矩、底座平整度,甚至周边设备的振动传递,都可能引入新的共振诱因。这些现场变量无法在前期计算中全部纳入。

先通过计算锁定关键频率(如转子固有频率、电磁力波频率),确保核心部件的固有频率与主要激励频率保持20% 以上的安全间隔。
优化结构设计降低耦合风险,比如采用高刚度轴承、优化槽极配合减少齿槽转矩,从源头减少激励源。
不依赖固定计算值,而是通过实时监测(如振动传感器、电流谐波分析),动态调整控制参数。
无需反复计算,而是通过振动频谱仪、温度传感器等工具,定期监测电机运行数据。一旦发现某频率振动幅值异常升高,及时排查诱因(如轴承磨损、螺栓松动)。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时所引发的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