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回声 发表于 昨天 11:02

明星吐了 电车慌了

不久前,一档热门综艺里出现了令观众惊讶的场面:女演员董璇和丈夫张维伊驾车外出,途中双双晕车干呕,董璇甚至直接抱着塑料袋呕吐。更尴尬的是,这一幕发生在节目赞助商提供的新能源车内。
一时间,“董璇晕车”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关于电动车乘坐舒适性的热烈讨论。
对综艺节目赞助的车企而言,这次出圈却有些苦涩。原本女明星开国产电动车上镜,是品牌争取曝光的新方式,但没料到迎来的却是一场晕车风波。
当然,这场意外从侧面点出了一个行业隐忧:当新能源车逐渐代替保姆车走进人们生活,“晕车”问题成为不可忽视的用户痛点。
董璇的经历绝非个例。许多网友反映“一坐电车就晕车”,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电动车让人头晕恶心的帖子屡见不鲜:“好几次下车就吐了,之前坐燃油车完全没有这种感觉”“每次胃都翻江倒海”“在后排晕车晕到想去主驾开车”“上车前要吃晕车药” “就能多撑二十分钟,要不下车一定吐”……
一项数据显示,在电动车时代,晕车已经成了车企必须解答的“生存考题”,有38%的电动车用户存在晕车困扰,尤其以家庭乘客为重灾区。

晕车本质上是感官信息不匹配导致的晕动症,也就是内耳前庭感觉到的运动与眼睛看到的场景不一致,大脑混乱便引发头晕、恶心等症状。它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面对现代交通工具的误解导致。
那么,为什么很多人觉得电动车里更容易晕车呢?业内普遍认为电动车的动力特性和行驶环境,会加剧这种感官冲突。
一方面,是电动车加速太快太直接,以往燃油车从0加速到100公里/小时可能要8~10秒,而不少电动车3~5秒就冲破百公里。强烈的加速度和瞬间推背感,会让乘客身体不断前后晃动,前庭感受到剧烈变化,而视觉未必及时适应,所以诱发眩晕感。

另一方面,电动车减速时常用的动能回收系统也可能是“罪魁祸首”之一。当驾驶者松开电门,强回收模式会立刻给出一定程度的减速度,相当于持续点踩刹车,乘客会感到身体被往前拽。
一位主机厂电子电气架构工程师认为,电动车“静而快”的响应让乘客缺少心理预期。
他告诉《汽车商业评论》:“油车一脚油门、发动机声和抖动会给到‘要加速了’的提示;电车没有这些‘打招呼’,一脚就‘踹’出去了。”
简言之,很多人已习惯燃油车以声浪和微振提供的“动作预告”,而电动车更安静、响应更直接,缺少这些预告,突然的加减速更容易引发感官失配与不适。
除了动力响应的差异,电动车本身的底盘特性也会放大晕车概率。为了支撑沉重的电池包,不少电动车悬架调校偏硬,对2~5Hz这一最易引发晕车的低频振动过滤不充分,这一频段的振动幅度比同级燃油车高出约40%。
少了发动机噪声的预期提醒,座椅振动、车身低频振动种种因素叠加,使新能源车一度被戏称为“晕车制造机”。有调查发现,电动车乘客自报的晕车比例要比燃油车高出10%~30%,而且晕车症状往往更严重。
针对这些现象,有机构正在制定《汽车抗晕性能试验及评价方法》行业标准,计划将“晕车指数”纳入新车评测体系。也就是说,未来新车的舒适性很可能要看它“让人晕不晕”来打分。

就此,新老玩家们纷纷挥出技术大招,从底盘、动力到座舱环境,全方位升级“防晕”体验。
那么,防晕车技术是黑科技吗?
早在几年前,特斯拉通过OTA更新,提供了一个降低能量回收强度的选项。国内媒体干脆称之为“防晕车模式”:打开后松开电门滑行感更接近传统燃油车,动能回收力度直降50%,让乘客少受突然减速的刺激。
不少体验者表示特斯拉的能量低回收模式确实改善了乘车舒适度。“电门松一点就点刹”的电车晕眩,被这一简单的软件优化缓解了不少。马斯克并没有大张旗鼓宣传这个功能,看起来,这不是个什么大不了的技术。
“视觉方案理论上有帮助,但个体差异很大;真正有效的,还是把突兀的感觉变可预期。”上述主机厂电子电气架构工程师告诉《汽车商业评论》,“目前市面上号称防晕车模式的大多营销属性更强,底盘调校才是关键变量,把车内乘员稳住,就能解决50%以上的问题。”
“非预期”的急加速、强回收减速与侧倾,是触发晕动症的“三连击”。他举例称,车企常见做法是在“防晕车模式”开关下,联动已存在的动力、回收、悬架参数,做一套更平缓的MAP。个别车型之所以口碑较好,往往与“座椅、悬架更偏舒适,车身姿态控制到位”有关。
对于整体行业标准,上述主机厂电子电气架构工程师认为“制定难度高、进展缓慢”,原因在于个体差异大,需医院、高校、车企长期联合采集与验证,尽管有机构牵头抗晕性能评价方法,要真正形成可操作且被广泛接受的量化指标,还需要时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明星吐了 电车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