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低碳钢拉伸曲线中的上下屈服点问题的疑惑
在某一次持续几个小时的面试中,跟面试官聊到了钢材的性能,顺手画了经典的碳钢的拉伸曲线。然后面试官发问,为什么在材料曲线上存在上屈服点和下屈服点?为什么屈服点后存在一段波动曲线?当时就懵了,隐隐约约感觉应该是跟微观键合力、滑移这块东西有关的内容。好像在国内的教材上也没有提到这个上下屈服点的原理,不过即使提到了,应该也没有老师会去展开来讲,很多老师可能也不懂这个。还好,面试官也就是后来的老大对我说,问了很多人,就一个学材料的博士答出来了,心里好受了些。
后来去查了点书,得到下面的解释,
《工程材料科学与设计 P325》:从弹性变形到塑性变形的转变是突然发生的,并伴有应力的降低。若继续变形,应力水平先保持恒定,然后开始上升。应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位错摆脱和间隙原子(钢中的碳)相关的应变场的钉扎作用而突然运动。材料的屈服强度定义为产生塑性变形时的最低应力(下屈服点)。上屈服点表征材料开始塑性变形时的应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 P154页》:材料在σ1处(下屈服点所处的应力值)应该塑性变形,但由于小间隙原子之间的位错滑移,引起屈服点上升至σ2 (上屈服点所在的应力值) (small interstitial atoms clusters around the dislocation interfere with slip and raise the yield point to σ2)。晶粒滑移导致强度增加至σ2 =>晶粒再次滑移,dislocation move away from the cluster of small atoms and continues to move to σ1。
上面两段解释还是理解得不很到位,也没有谈到为什么会存在曲线的波动,有没有很熟悉的大神给谈谈对这个的体会。谢谢。
各种材料不同,这个区域也不同,含碳量到一个水平,就很窄了,
本质说,就是滑移错位,开始,第一次错位,加强了材料抵抗变形的能力,同时,使塑性与抗冲击能力下降,
当载荷再次加大,突破了第一次的错位抵抗线,发生第二次错位,这个区域小,当低碳钢突破这个以后,即使没有断裂,其塑性与抗冲击能力也非常低了,冲击能量再次发生的时候,就非常容易断裂了,
高碳的,以及高合金钢,这个现象其实也有,只是非常近,区域小,大家不注意,因为突破第一次错动以后,合金钢很快就断裂了,因为其载荷一般很大,容不得第二次冲击, 弹性变形向塑形变形时(错位一开始少,塑形变形就多了)就是错位的密度低,这个时候需要一个较大的力去克服(可以理解为最大静摩擦力)(类似于一堆三角形捏合)超过之后,就变为动摩擦,应力就下降了 说解释不了大侠的问题,但来交流两点,一是美国金属学会出版的《金属手册》上讲,通常用上屈服点作为材料的屈服强度,个人也认为这更具实际意义。二是纯金属的应变应力曲线没有这个上下屈服之说,所以这个应该是和碳元素有关系,具体到晶体结构层次的力,就“坐等”大神了 看了几遍前面几章的材料力学,这个问题从来没想过。 然后位错密度大(理解静摩擦因子下降),再次克服的力就小了。。。。。。这是我的理解.... 本帖最后由 zerowing 于 2016-9-5 03:32 编辑
说点个人观点。
从两个方面考虑。
1。拉伸曲线的测点是以圆柱试榜的拉伸应力应变为基础的。而实际试验不能完全满足杆件的正拉伸过程。换句话说,你的加载方式决定了,试件的实际截面应力不是完全均匀的面力。这个跟力学假设中的理想状态有区别。
因为这个区别的存在,加之材料本身各种缺陷的存在。实际测试过程中,试棒内材料的屈服变形呈现非同时性。有些部分会先屈服,有些则滞后。而这个不同时性,会导致实际试验数据的波动。可以参考韧窝形成的过程理解。
2。假设一个理想状态的材料,一个理想加载的环境。那么在一个纯正拉伸的屈服过程中。我们知道一定存在缩颈效应。当危险截面缩小一个量后(不一定是宏观可见的,这里说的缩颈同材料断裂前的明显宏观缩颈断裂有区别,以连续弹塑形为基础。或者说,视每一个微应变单元对应的变形过程是弹性的,而整体上呈塑性屈服),意味着正截面拉应力面积的减小,这个减小原则上应该对应一段应力的降低。其原因是韧性的铁素体片层出现滑移,整个珠光体或残余奥氏体或贝氏体趋于一个轴向的伸长变形。这个变形中,各珠光体晶粒件的位错不断聚集,但同时又不断有脆性的渗碳体断裂,因此这个过程中会对应材料危险截面上的应力波动。而随着这种拉伸变化的持续,当达到一定变形比时,各晶格的长度方向趋于一致,高位错聚集于各晶格之间,这时材料的变形主要以滑移为主,这种滑移会不断受到高位错的阻碍,呈现出一种强度不断提高的上升状态。当达到一个极限的时候,高键能位置出现断裂(比如渗碳体),材料开始呈现快速的应力下降状态,直至断裂扩展的一定尺寸,直接断开。在顺晶过程中,轴向方向的强度被一再强化同时韧性并没有降低很多,而径向得到强化的同时,且因为高密度的位错聚集,韧性降低,各项异性加剧,径向甚至产生脆性。这个过程中也伴随表面裂纹的产生。实际使用中往往需要表面探伤以保证不发生表面裂纹的发展。
个人观点,欢迎指正。
以前看书说,这种现象在中碳钢、低碳钢比较独特。将上屈服点解释为流变开始的应力,而将下屈服点解释为伸长继续进行的最低应力。很大程度上,应变曲线的形状手试验机类型的影响。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