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的一个比喻
封建家庭覆灭记某农村老汉有5个儿子和5个女儿。他无力供养孩子们读书,就让长得漂亮的几个女儿读书,其他女儿都不准读书,而所有儿子都读书。他想,5个儿子,只要有一个成器,就可以帮扶其他人。十几年后,大儿子读书当了干部,二儿子经商发财了,他几个读书的漂亮女儿也嫁的很好。但是还有3个儿子不学无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游手好闲,连自己媳妇孩子都养活不了。于是,老汉酒整天向有钱的大儿子,二儿子,几个漂亮女儿要钱补贴他的不成器儿子们。时间久了,这个无底洞导致有钱的儿女家的家庭矛盾,几家差点离婚了。此后,老汉在哪都不受礼遇,有钱儿女家怕他来要钱,不成器的儿子因为他不给钱而忌恨他。
老汉很受伤,好端端一个家,怎么成这样了。
ngsxngtd 发表于 2017-10-9 07:41
大家都是普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执拗于这些我们只能看看的事情。
以下纯瞎说,
1.阿根廷私有化,滋生了一波 ...
你读历史,不读经书,你越想搂在怀里的东西,他越不是你的,想养住鱼,必须把水弄好了,你弄得好,外国人也会变成中国人,何况是外国钱呢!反之,你自己不想做好,也不让别人用好东西,那可能吗?我说的是你不想好好做,我没说错,我就是国企出来的,根本和外人看到的是两码事,能做好,都不往好了做,这种情况,其他行业比比皆是 以后的教育更悲剧了,
独生子政策,完全改变了中国的教育观念,
家家户户都是小皇帝,
大家都是普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执拗于这些我们只能看看的事情。
以下纯瞎说,
1.阿根廷私有化,滋生了一波腐败,国民经济命脉被外国资本控制,最后结果你都看到了;
2.都食中国烟火,小老板治下的矿产非法盗采,矿难,黑砖窑里的智障工人,你肯定也都听说过;
3.当年海南地产那波泡沫,你去了解一下,看钱都是从哪里过去的,事情过后都发生了什么,对你都造成了什么影响。
俺看历史的水平就这样了,见笑了。
我感觉,很多人,不是从洋媚外,而是一种担心,尤其接触过外国工作团体的,更是担心,如果我能干死所有外国人,那我就不这么废话了,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不甘心眼睁睁看着他们越走越远。
就工作态度,发展趋势而言,列强国家的工作态度,教育行业,组成的大环境要优于我们,而我们则是,即使有好政策难以落实,一到下边就变味,这种对比,明睁眼露,难道让我们自欺欺人,麻木不仁那就成功了吗?不是,少年强则国家强,看事要长远,国家核心组成,最终还是有民众,民众总体素质上去,才能行,所以第一教育环境,第二工作环境,第三自然环境,都得到位,你看历史吧,看看古代对人才的态度,不拘一格,看看今天屁股决定脑袋,那能行吗,那是会被人超过的,会挨揍的!!! ngsxngtd 发表于 2017-10-9 07:41
大家都是普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执拗于这些我们只能看看的事情。
以下纯瞎说,
1.阿根廷私有化,滋生了一波 ...
客观说,谁是啥都不要紧。
不忘初心,人为啥群居?
人活好自己,这句话大有问题,是不是不管别人了,要不要路见不平?看见作恶要不要管,能救不救吗?那你还不是要管?社会是联系和发展的,这一联系就完了,穿成一串了,
你想自私活好自己也不容易,儿子上学吧,得管吧,老师需要交往吧,老人看病住院吧, ngsxngtd 发表于 2017-10-9 07:41
大家都是普通人,不知道为什么要执拗于这些我们只能看看的事情。
以下纯瞎说,
1.阿根廷私有化,滋生了一波 ...
过好自己不好界定,做好自己,不好度量,最后就是一个有没有这种远见的问题了,社会风气对大家都要影响,都自己,做好自己,我们如果不好好监督社会,也是没做好自己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说这是非,不能改变什么 那里不是江湖?意识形态的争辩在哪不能进行 转:
首先说说士大夫,他们可以用现代知识分子的概念进行一个类比,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一个士绅阶层。用现代的概念来说还可以理解为精英群体(不过这种借用西方概念比附实际上也显得有些不严谨,二者有差异)。
费孝通先生在《中国的士绅》中大致定义为一群有文化不当官的地主或是退休官僚,却和官府关系密切,在社会上有地位,在乡里说话算数,也不从事劳动活动但有人教书传道。有人称之为在野的儒家知识分子。因为士大夫们的“入世”思想受孔子及儒家系统影响很大。整个儒家思想系统鼓励读书人怀有治国平天下,达则兼济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等一系列万变不离其宗的说法。总而言之我认为是一种现实的担当意识。
士大夫文化同现实生活密切相连,一方面他们要寻求治国平天下,一方面则要修身齐家,当二者起冲突时,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竹林七贤”就因现实的腐败而远离官场并以食药饮酒作诗寻求一种自由的生活状态(这种自由从某种程度上带有病态),其时经易老庄发展过来的玄学非常流行,可以看出士大夫文化(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都不是哪一家绝对独大的。(既有儒道互补也有儒法合流之说)。简言之,当矛盾出现之后士大夫可能会选择“士”之操守。(想再补充一点,除了从知识上来看,我认为不可以忽视了墨家的侠士精神。)
宋朝作为选士制度的科举制已经非常完善了,再加上宋朝可以算对知识分子最重视的朝代,科举制成为了读书人步入官场的最佳(乃至最主要)的途径,于是士大夫的唯有读书高或先天下之忧的意识越发严重。
到了明朝(跳过元朝),是一个备受打压专制最严重的朝代。王阳明可以算作是士大夫的典型代表吧。可见,士大夫们生命意识通常还是很顽强的。
清朝大兴过文字狱,其时士大夫们尚训诂考究之学,应该也同其现实处境有关。但总体而言清朝还是任用了很多汉人为官。到了晚晴士大夫的作用更加凸显,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提到过晚清主要政治运动及其结果都可以从士绅争取文化权力的斗争中得到解释。
以上是就士大夫文化(半路历史)进行简单的梳理,从其中可以将士大夫特点主要归为为现实的担当意识以及对文化(文学绘画书法等等)的掌握和传承。所以要回答什么样的做派算的话,大概可以从以上看出。
我想多说的是,士大夫受儒家思想影响太强烈了,有时正因此造成了很多悲剧。他们有一种天生或后天的救世主情怀,一种我不下地狱谁下的悲天悯人情怀。然而历史的悖谬在于,传统社会的选士制度造成士大夫们对于中央皇权政治的人身依附性太过强烈。无论是在野的还是在朝之人,大多都必须通过官场这一路径才能实现自己的现实抱负。但现实又总有残酷和不合逻辑不合“道”的一面,士大夫们陷于这种悖谬造成悲剧。一部分可能成为权力的附庸,一部分或者出淤泥而不染,选择隐而去避而远。
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以后,从制度上讲士大夫(士绅)阶层可算消失了。但真正的消失其实可以算到中共土改(这是从野夫先生的作品中得知的),士绅阶层本来不仅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政治作用,更主要在于其道德威信。然而这样一改,作为基础的乡村中国(直至所有人)便无所畏惧了(这甚至可以看到文革的原因)。
之前在一个地方还看到过一个论述,具体无法记住,其大意为传统社会国家权力(似乎是)不越县的,而这一层以下主要是靠士绅和家族维系。
至于当代社会出现了“公共知识分子”,不管怎样用词,我想他们甚至包括关心这类话题的我们,都无法逃脱传统思想中于家,于社会所希望做出的绵薄之力。而这,大概可以算作一种“士大夫情怀做派”,尽管我们算不上士大夫。
还可以阅读余英时先生的《士与中国文化》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