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借着轴承话题,聊一些曾经见过的和读到的,总结一下自己的理解,顺便看看自己到了哪一层。大家有疑问或见解,欢迎补充,互相学习。
前段时间在交叉看各基础件的寿命计算,也追踪到了轴承。B10寿命多少小时?有标准计算公式,在这个基础上应用厂家根据积累的数据加以修正,算出寿命,再跟SFK,NSK等轴承厂的计算做对比。比如某个具体项目用SKF的轴承,提供应用工况数据后,SKF给出完整的轴承方案,包括前后轴承外形图,各工况循环下的寿命预测;也有赫兹应力分布图,内圈和外圈受力一目了然。应用厂家参考大量项目中SKF,NSK,koyo的这些计算,综合积累的应用数据,验证数据,形成一套自己的评估方法,再给整机厂提供寿命预测和质保。
这种常规应用,有足够的富裕度,有大量的应用数据,按流程评估就好。
复杂应用,极限工况的应用,仅仅评估赫兹应力这些常规参数就不够了,需要详细的评估接触。接触区,当放大了来看,实际是两个面波峰高点接触,波谷低点存油。一方面是应力状态,一方面是润滑状态,交汇在一起。比如应力状态,赫兹应力只是一个单纯的平均应力,实际在不同的截面上,有不同的应力,在不同的深度上,有不同大小的切应力,是一个应力场,切出一个单元体,列出应力张量,算出最大主应力,沿深度的主切应力。如果有滑移,无论宏观还是微观,又会歪曲这个应力场。
到了这里轴承,齿轮,凸轮是一回事了。
材料和热处理不足以承受这个主应力和主切应力的时候,可以从工艺上给预先箍一个负应力场,中和掉一部分大负载下的极限应力,把应力幅值拉回到材料能承受的区间。强力滚压,虽没具体接触过,肯定也是这个原理,类似还有弹簧的塑性热固,表面喷丸,高压管内壁的预压胀,都是形成一个残余应力。滚压参数一定挺复杂,表面本身已经很硬了,再去滚,用多大直径的滚轮,多大的压力,中间怎么撑住,圆度偏差多少。滚后测残余应力,标出各深度处的大小,X光衍射法,方向有要求。工艺要调好多轮,最后做验证实验。前期不妨做快速对比实验,滚压和不滚压的,不同滚压参数的内圈,放同一炉子里回火,硬度软化下来了,组装成对,跑中高强度载荷实验,很快就跑出失效时间了。
除去滚压,抛丸也是一种办法,也是要先磨削,再喷丸粒,控制大小,弧深,覆盖率。要回火, 研磨, 谬级的去处量。
改变应力状态的方法还有一些,比如表面渗氮薄薄的一层,设计log坐标的桶形滚子,提高两接触曲面轴线的平行度。另外,凸轮环热装到光轴上,内圈被胀大,对接触面的应力状态也有影响。这些,每一个展开看都有挺复杂内容的。
另一个影响很大的因素就是滑移了,直接形成一个剪切力,极大的扭曲应力状态。相比于轴承,凸轮的滚子是一直在做加减速运动的,设计之初,就要评估角加速度,这个运动学计算就挺复杂,滚子和凸轮接触点不在旋转中心连线上,而是在曲率中心连线上,而轮廓每个位置曲率都是变化的。有了角加速度就有了惯性扭矩。当凸轮给滚子的牵引扭矩克服不了惯性扭矩的时候,就滑移了,这是决定了凸轮不能像轴承那样轻松上万转的一个因素,另一个因素是弹簧,都与惯性有关。
怎么直接测量滚子的宏观滑移?可以用编码器。滚子侧面镶磁铁,用磁敏传感器测转速。不过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做不到完全同心,采集到的转速有噪音。这时构造一个正弦波,把这个噪音中和掉,别的不敢乱说,单是构造机械曲线的水平还算过关的。把测得的转速曲线与理论转速曲线对比,标出哪些位置有错位,突跳,再去分析原因。另一个问题是分辨率,转速一高,读取的数据就糊了,虽然凸轮转速不高,但是滚子是能轻松上2万转的,再寻求高分辨率的模拟编码器,数据处理逻辑也改变了。滑移还有微观的,接触区域微小的线速度不同步,这个没法直接测,只能根据失效面或振动数据推测。
既要提供给滚子足够的牵引扭矩,还要防止微观应力集中,波谷存油润滑,这决定了表面粗糙度是一个区间要求。要控制Ra, Rt, Rpk, Rvk一系列参数,也考验工艺和过程能力。高精度场合,测量方法也需要确定好,怎么滤波,取样长度,带不带max都影响最终的评定结果。同样对于直径尺寸,最小二乘法,外接圆/内切圆拟合出来的数值也都有差异。
两接触面的综合粗糙度值,对比油膜厚度,决定了这个接触的润滑状态。有油楔,有转速,肯定就有油膜,哪怕非常非常薄。这就到了接触的另一个话题,润滑状态。
对于油膜和润滑,最典型的是另外一种轴承,滑动轴承。滚子和轴承外圈的配合,内接触的凸轮环和滚子,都类似于滑动轴承,只不过滚动体直径非常小。凸轮从动件那个挺柱体上的滚子就是一种滑动轴承,滚子套在销轴上转动,这在发动机上有应用,SKF,伊顿都供小总成。当然,最终是自己设计,外协加工再回来组装,关键部件不受制于人。凸轮对滚子的驱动扭矩除了要克服滚子的惯性扭矩,还要克服滚子-销轴这对滑动轴承组合的摩擦扭矩。
这要预先知道摩擦力,或者摩擦系数。而摩擦系数跟润滑状态有关,这就到了滑动轴承那个著名的摩擦因数-润滑状态曲线了。两接触面刚对刚接触,是边界润滑,油楔压力把两接触面顶开,形成一层油膜,油膜足够厚,是油膜润滑,而表面高点接触则是混合润滑,看具体的膜厚和接触表面综合粗糙度的比值来划分。最终要的是摩擦因数-滚子转速的曲线,需要实测得到,设计很巧妙的受力结构,采集到力和转速,再转化成摩擦因数。
啰嗦了这么些,其实还是绕回到凸轮滚子打滑,不过是又引入了从动件端滚子-销轴这个滑动轴承的摩擦扭矩。这样,凸轮对滚子滚动的驱动扭矩需要大于滚子惯性扭矩+滚子销轴的摩擦扭矩。才能预测是不是打滑,很复杂的计算。好在不同应用挺柱体不经常变,而凸轮轮廓一般要新设计,新轮廓套入上面流程算一遍,得到了滑移的安全裕度。
当然,最典型的滑动轴承还是在轴的两端做支撑的类型。不同于滚动轴承评估接触应力和寿命,而滑动轴承讲究在正常工况下油膜润滑,要解雷诺方程,算这个油膜。这是个二阶偏微分方程,只有数值解,具体不啰嗦了,有大量文献,也可以查表,根据黏度温度转速负载还有自身尺寸参数,最终得到的是最小膜厚,压力梯度,偏转角度。
如果极限工况下就是达不到油膜润滑,还可以用自润滑轴承。外层钢背,中间层是铜合金,内层是PEEK或者PTFE,不同材质对负载,温度的敏感度不同,厂家会提供性能对比雷达图。如果要更严格的前后轴承同轴度,可以把PEEK层做厚,装配后再加工到内径尺寸。就能遇到GGB,Daido, 包括圣戈班还有国内大大小小的厂家。各家都有自己的工艺,核心是聚合物的配方,大厂一般在国外配好再发国内,圣戈班更是把聚合物层做好,发国内热压。头部厂家能计算油膜,国内的基本只懂加工制造。好的自然贵,人家把能承受的最小膜厚,验证数据都提供给你。最终,还是要装到自己的设备上做验证。
滚动轴承的膜厚,是另一套算法,有点像经验公式。滚子半径很小,又是外接触,难以达到油膜润滑,接触应力还是赫兹理论占主导。不过油膜对应力状态是有影响的,这是EHD的范畴了,目前追究的不深。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