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O2O是个伪命题
最近2、3年,几乎所有房企都在谈转型,在向移动互联网靠岸,而在这其中,“社区O2O”是一个高频率、高关注度的创新热词,但是社区O2O对于传统开发商而言,到底是噱头还是发展必然?是开发商逻辑还是互联网逻辑?世界是平的,是没有边界的。在互联网平台上,是弱化地理的概念的,也是一种懒人经济,通过一张网和平台建立任何地方的人与任何地方的商品的自由连接,我们关心商品如何,但我们不关心商品具体在哪里?唯一关心的是你要的商品,某种程度上,互联网没有物理的概念。很多开发商面对移动互联网和住宅开发到达瓶颈之后,开始把眼光瞄向社区,并相应推出了如火如荼的社区O2O模式,从线下到线上,从自建到外部整合,开拓各种增值服务,各种模式都有,但无论哪种模式,社区O2O从起点就错了。前面说过,互联网本身就是无边界的,他是超越地理概念的,是全球通,O2O本身就是线上online与线下Office的融合,就意味着本身是去地域化的,这也是利用互联网随时、随地的特征。但社区是一个有限地理概念,开发商的业主会员也是极其有限的。相对京东、一号店、亚马逊,他们的客户是不分区域的,不分省份的,没有物理概念,而是全中国甚至是全球的。即使大社区有15万业主,如果10万都在京东、天猫上购买,那么仅仅5万业主也不够支撑。与之对应的,真正的互联网电商比如亚马逊,他肯定是服务全国的散户,乃至全世界的散户,这样成交量就上来了,整体形成了互联网“单品、海量、微利”的商业模式,量大核心依靠规模效应,把散布在各个城市的需求集中起来,微利就是价格优势,单品就是把一个产品门类、丰富度、规范、体验做到极致。
社区O2O定位很不清晰,你给社区居民提供什么?社区他是物理半径的概念,小社区的购物需求,普通购物你必比不过京东、天猫;如果便利性,你比不过社区超市,那么你能干成什么?目前整个国内社区O2O的定位很模糊。商业O2O也是个错误逻辑,商铺很多都有自己的O2O了,那么在一个城市综合体为什么还要再做一个O2O,很多时候商业O2O,是因为线下商铺生意做得不景气后,被迫去去做O2O,这是被动的创新,是本位主义。而不是站在消费者的痛点思维上去调整经营模式和营销模式。类似购物卡,关联优惠券只是利益的再分配,不分配的创新是没有意义的,比如中国移动的积分换华润万家超市商品,购物时候积分抵多少钱,这样去消费,但实际上这些背后就是中国移动与华润万家后台有个标准结算,无非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很多时候,羊毛出在兔身上,你不如直接把价格降下来更实在。
电商进入社区,其实物业挡是挡不住的,这核心看业主的权力厉害不厉害,现实中往往是物业滥用权力去剥夺业主的权力。首先,不用业主,亚马逊、物流公司等都会质疑你为什么不让我进去,矛盾长期集聚之后,业主完全可以维权把物业给推翻了。其二,即使物业真的封锁的,也是可以破解的,比如你挡得住外面的人,但你拦不住社区内部的人,举个例子,好孩子进入社区,就规避了社区岗亭,他们找社区大妈进行送货,大妈收取1元钱,帮忙取一下。
其实互联网思维最大的一点就是用户思维,就是强调要用研究需求,洞察人性,往往就能找到商业的本质,就把问题做简单了。这一点最典型的就是苹果产品策略。苹果的出发点是基于人性需求考虑,他最强调的就是极致简约和一流体验,苹果的产品线并不复杂,就做几个产品款,也不着急。自己一个宽屏手机就把竞争对手三星打得溃不成军,三星曾经的大屏幕功能优势并不是门槛,苹果随后一推出大屏幕,一下就超越了。房地产行业相对缺乏用户思维,比如很多企业做800平米的别墅,结果配置2栋楼之间的间距不到20米,没有私密性,这完全不符合住800平米住户对隐私的需求。又比如很多800平米的别墅,竟然车库就配置了一个。这些都不是基于人性,基于用户需求去做产品配置。相反我们看到很多传统行业对于用户需求却高度重视,比如锐志汽车设计师在设计之前,公司都会先把设计师送到美国富人社区,开好车,住好房,先体验半个月一个月,最后再让他们设计锐志新款豪华车型。
如何满足社区的需求,O2O只是一个渠道,不同的O2O满足了社区消费者不同的消费需求。但作为社区的管理者,开发商需要做的是资源整合,不一定自己去做运营商,可以做投资商。很多社区消费者的需求,可能开发商与物业自己做不了,或是不专业,或是受制于上游产品,很难做出规模采购优势,因此其实可以向前端退一步,对上游的关键资源,去做控股收购投资,这样就能形成实质性垄断,甚至控制价格。这也是社区互联网时代的开发商创新的投资策略。
是的,所为的电子商务或者APP,只是渠道竞争,没有把心思放在产品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