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sijiruchun 于 2017-7-14 11:25 编辑
搬砖 不知怎么回事,这几天网上刷爆了,关于相亲这些事,对女性而言,岁月是把杀猪刀,哈哈
父母为子女相亲,早已不是新鲜事。
十几年来,每到周末,北京中山公园、上海人民公园的空地上聚集着各路为子女张罗找对象的大叔大妈,场面非常热闹,景象蔚为壮观。这两个闻名遐迩的“相亲角”甚至成为了许多外国游客“必要打卡”景点。2007年,文艺女神尹丽川首部执导的电影《公园》,讲述的就是一个老人给自己30岁的女儿相亲的故事。
前两天,《中国式相亲价目表:我儿子才33,不考虑没北京户口的姑娘,有户口残疾也行》一文,让老生长谈再度引发大面积的网络争议,人人大呼“世道变了”。
在这个触目惊心的标题之下,我们看不到任何爱情与婚姻的关联,却是一条几家欢喜几家愁的“相亲鄙视链”——“京籍京户”“中心城区有房”被认为是相亲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指标;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民间流传“十羊九不全”的说法,也让属羊人士备受歧视。
鄙视链盛行的各地相亲角,大多信奉着“门当户对”的铁律。
在当代生活里,“自由恋爱”是理所当然的主流,但传统观念里的“门当户对”其实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当下热播的现代都市剧以及许多新闻实例都在证明一个普遍的婚恋事实:很多时候,婚姻确实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如果存在巨大阶层落差的两人在一起,由于成长环境不同,三观和生活方式都会存在差异,婚姻双方非常容易因此引发很多矛盾、冲突,婚姻生活难言幸福。
相反,如果男女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情况、职业相当,有相近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才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才能在生活中真正理解彼此,才会让婚姻保持持久的生命力。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确实在一定程度上,符合现实处境。
然而,相亲角中的“相亲鄙视链”,却完全没有让人看到真正意义上的“门当户对”。在“唯户口论”“唯房子论”的标准下,相亲角秉持的“门当户对”其实应该是“房当户对”——房子要恰当,户口要对口。
“我拿房子换户口,你拿户口换房子”。在相亲市场,家长们精心算计着投入与回报,如何通过婚姻这种“交换”手段,获取更好的社会资源。显而易见的是,外地人、女性、穷人永远都处于“鄙视链”的最底层。
在“价目表”中,持北京户口者,尤其是北京籍贯者,是可以趾高气昂地站在“鄙视链”顶端“一览众山小”的。按“相亲鄙视链”的逻辑来看,只要你是北京户口(当然其中又有京籍京户和非京籍京户的区别),哪怕工资稍低一点,哪怕房子稍远一点,哪怕父母不是大富大贵也非知识分子,甚至哪怕身体残疾,仍然分分钟成为“相亲市场”的宠儿。
相反,即使你学历漂亮、年薪百万、一脚步入“新中产”,在房价高居不下的北京有车有房,是大家眼里的“青年才俊”……唯独没有北京户口的话,你依旧还是处于鄙视链的底端,在相亲角,你就是处于“和北京大爷大妈的背包、水壶为伴,无人问津”的绝对弱势地位。
更耐人寻味的,是相亲市场上关于学历条件的“性别歧视”。鄙视链中的“学历”一项,男性是海归博士>博士>硕士>本科>大专;而女性则是本科>硕士>大专>高中>博士和海归博士。
“男性海归”“女性本科”是男女最受欢迎的人设。无论是不是海归,女博士依旧被妖魔化,处于鄙视链的最底层,甚至女高中生都比女博士要受欢迎。
这份“相亲价目表”,更是将“户口不限,北京有房,7座以下轿车,月薪5万以上”的女博士/女强人,与“非北京户口,北京周边有房,无车或7座以下轿车,月薪5千以上,大专或本科”的男性归为一档,冠名“简配”,属于门当户对。我就问一句:女博士真的看得上这个月薪5千以上的男人吗?女博士真冤。
没事,还有更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