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5|回复: 0

提到国产数据库 大家的态度惊人相似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73907
发表于 2024-6-12 14: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交流过程中无法避开的就是谈到数据库国产化的问题,大家都不约而同地谈到国产化替代的事情,说明这项工作在这个行业的开展已经十分深入了。
提到国产数据库,大家的态度惊人相似,引用其中一位运维部门负责人的话就是:“一声叹息”。某个数据库用起来挺简单的,也挺稳定,就是性能不行;跑个负载高点的,业务复杂点的业务就撑不住了。某个数据库性能还凑合,但是不够稳定,维护起来太复杂。总是找不到比较完美的替代方案。对于刚刚真正起步的国产数据库产业来说,用户遇到这种情况是十分正常的,按照用户的话说:“问题不在于国产数据库是否成熟,而是我们必须在这个不太成熟的国产数据库生态中,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核心系统的替换!政策没有给国产数据库多少时间,更没有给我们足够的时间”。
对于国产数据库,大家比较一致的吐槽就是服务支持生态和文档。用户购买了国产数据库之后,售后服务能力的缺失是让用户感到最为头痛的。原厂工程师大多数仅仅在安装部署方面比较专业,在系统优化、故障定位、诊断分析等方面的能力弱得让人绝望。而原厂的二三线支撑体系更加令人绝望,大多数问题一线人员解决不了,提交二线后基本上就如泥牛入海。Oracle也有一些一线工程师水平不怎么样,但是其强大的二三线支撑能力让服务的质量是能得到保证的,国产数据库厂商在这方面的差距太大。
以前使用国外数据库的时候,除了昂贵的原厂服务外,还可以寻求性价比相当高的第三方服务,而对于国产数据库来说,这个方面的力量几乎为零。哪怕有某些企业说能做第三方服务,也很难令人信服,不敢轻易尝试。Oracle的第三方服务生态是通过十多年的时间发展起来的,因为这个业务存在大量的赚钱机会,吸引了大量的数据库高手加入其中。而目前的国产数据库服务生态,都是数据库原厂在忽悠一些合作伙伴加入,在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的前提下,希望合作伙伴先做大量的投入去培育市场,恐怕很难有效果。Oracle的第三方服务都是个人或者小企业首先试水的,这些企业做大了,才出现了较为大型的第三方服务企业的。一些大企业做Oracle第三方服务的,比如华胜天成、神州数码等,虽然坚持做了二十年,基本上都没没有成为行业翘楚。而现在的国产数据库厂商在发展第三方服务生态的时候,采取了重点扶持较大规模的企业的策略,这一点是否存在问题,需要时间来验证。
关于文档的问题,这个是老生常谈了。国产数据库文档在帮助用户用好数据库方面的能力确实偏弱,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其实客户比较一致的槽点并不是文档的质量,而是开放性。某些数据库厂商的售后工程师手里都有一些秘籍,这些秘籍对于运维还是挺有用的,不过当用户向他们索取的时候,他们都不愿意提供给用户。这和当年Oracle开放地将一些Internal only的资料交给客户相比,差距是明显的。只有开放,才能更好地发展生态。
另外一个槽点是使用成本的问题,目前国产数据库在定价上是看人下菜碟的,并无十分严格的价格体系,原本卖20万的数据库可能在某次招标的时候2万就成交了。再加上强许可证的管控,导致用户在采购国产数据库上总觉得心里没底。有一个客户说他们以前买Oracle的时候,每年大约支出300-500万,基本上Oracle就不太来找他们的麻烦了。现在算算国产数据库的采购费用,如果按照替换计划进行,这些年每年他们都要支出上千万来采购国产数据库,数据库采购的费用压缩了他们其他方面的费用。
花更多的钱来买到质量远不如以前的产品,这是他们不甘心的主要原因。以前使用Oracle的时候,可以适当盗版,但是现在不能盗版了。说起来似乎这个理由有点毛病,不过细想起来也很合理。用户使用数据库产品,对于每年在许可证上的支出费用,是有一个心理预期的,超出后,难免有些不爽。在使用Oracle的时代,Oracle从全球营收方面考虑,可以对一定限度的盗版以容忍,它可以利用超大规模的用户群体来平衡营收。但是对于国产数据库厂商来说,能抓住一个用户就拼命抓住,否则无法支撑其庞大的研发与售前售后的投入。数十家甚至上百家国产数据库企业来争夺Oracle在中国市场上的每年大约120亿的市场(更换为国产数据库后,单价肯定会下降,因此更换国产数据库后,可能要打五折),分到谁的碗里的饭都会吃不饱。
这就涉及到了政府在产业引领方面的缺失造成了这个赛道的拥堵的问题了。数据库产品研发的入门门槛 实际上很低,这导致了行业的野蛮生长。在缺乏某种机制的引导和管控情况下,就会形成不合理的竞争,导致大家必须拼命收割客户。目前也只能看本次国测是否能够成为行业清理的镰刀,割掉一大批竞争力较弱的野草,才能让有能力长大的树苗有发育的机会。这似乎十分残酷,不过这是必须的,否则这片林地中就长不出大树,只能长出一片野草和灌木了。
前阵子关于操作系统的传闻曾经让人看到了一丝希望,不过最后的结果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果数据库国测也是这种结果,那么我们的主管部门又丧失了一次引导行业走向正确方向的机会。

当年国内用户也被不太成熟的Oracle虐过,只不过Oracle用高质量的服务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甲方DBA的快速成长和第三方服务的蓬勃发展也为Oracle数据库广泛应用于企业核心系统提供了助力。有个西北用户说我们大西北,哪怕是你买了Oracle的ACS也没有本地服务,你的系统出了问题,Oracle专家到现场也是5个小时以后的事情了。现在开始使用国产数据库之后,我都不知道出了严重问题之后,多少时间内才能够获得真正有效的技术支持。因此他觉得,提升本地化的运维能力是国产数据库替代的关键问题。
目前国内的数据库厂商的规模还比较小,人数最多的国产数据库企业也不过2000-3000人的规模,刨去研发、市场、销售、培训等人员,真正的售后服务人员少得可怜。因此很多数据库厂商也采用服务外包的模式外包一些大型软件/服务外包服务商的人员,经过培训后充当原厂售后服务人员给客户提供服务,数据库原厂的售后服务保障体系为这些服务人员兜底。
Oracle公司也采用了一些类似的方法通过与国内的一些技术水平比较高的第三方服务企业和个人签署服务外包合同,外包一些外部专家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不过在中国,Oracle公司在2005年才签署了第一家此类合作伙伴,我也有幸成为Oracle中国的第一个服务外包合作伙伴,以Oracle工程师的身份为一些大型客户提供优化和巡检服务。此时,中国的第三方数据库服务已经兴起,一大批高水平的DBA和中小型服务公司已经成长起来了。而国产数据库厂商在开展业务之初就被迫使用服务外包的模式,此时第三方服务支持的水平与能力还相当底下,国产数据库厂商的售后服务支撑体系也尚不完备。因此就很难保证服务质量了。
客户抱怨说某原厂的工程师到现场基本上只能算是到此一游,有些售后服务人员居然分析问题的时候,还需要不断查看手册才能写出SQL和命令,看上去就不专业。大部分情况下,他们并不能帮用户解决问题,只是把问题记录下来,交给二线。而交给二线后,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没有下文了。有些数据库厂商的后台支持水平稍高一些,可能会通知用户是BUG导致,不过修复BUG往往要等到下一个版本发版,时间也是十分不确定的。能给出临时性解决方案那就要烧高香了。正是原厂的售后服务质量的低下导致了用户在使用国产数据库的时候总是感觉心里没底,没有像以前用Oracle一样有底气。
随着大量的高水平技术人员开始玩Oracle,Oracle的第三方人员的技术水平也迅速提高,阿里巴巴、中国移动等Oracle大用户和一些系统集成商中出现了一批高水平的DBA。后来有些DBA下海组建了自己的Oracle第三方服务公司,逐渐把Oracle第三方服务的体系完善起来了。刚开始的时候Oracle第三方服务的价格还是挺高的。

90年代的时候,Oracle原厂的价格大概是1.2W/人天,那时候很多政企客户还是愿意为第三方服务出8000/人天的价格的。后来我们给Oracle做外包的时候,大约也有5000-6000/人天。因此第三方服务企业的盈利能力还是相当可观的。而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据说现在装一套Oracle RAC,1500块钱都有人抢着干了,10G刚刚出现的时候,没有1.5万,是没人愿意接这个活的。在目前的这种情况下,还有高水平的专家愿意全身心投入到国产数据库第三方服务这个业务中去吗?
而恰恰在用户对数据库服务的价格预期已经降低到如此之低的时候,国产数据库服务横空出世了。用户对于服务价格的容忍度已经远远低于二十多年前对Oracle服务的容忍度。这为国产数据库服务的高质量开展埋下了一个巨大的雷。“花更多的钱买来低质量的服务”并非指买Oracle 原厂的服务,而是相对于高质量的Oracle 第三方服务的。
实际上这个死结已经成为阻碍国产数据库服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了。正如那位朋友所言,用户已经习惯了低价高质量的服务。那么国产数据库厂商卖不出高价格的服务,就没有高收入,真的会有大量的高水平DBA愿意投入到国产数据库服务中去吗?这个课题已经摆在了国产数据库厂商和正准备从事国产数据库第三方服务的厂商面前了。

ORACLE MOS上增长得最快就是BUG报告,这些报告只是用户SR中的精选而不是全部,这说明大量的用户在使用O记的产品的时候踩到了坑,遇到了麻烦。这些BUG报告并不说明ORACLE数据库不行,反而是证明 Oracle太行了。不仅仅有那么多用户在不同场景中使用Oracle数据库,而且还用得花样百出,因此发现了那么多问题。而Oracle的售后服务部门更牛,居然把那么多BUG给定位出来并解决掉了。所以我说这些BUG报告不是Oracle的污点,反而是Oracle的光荣榜。
国产数据库就特别怕有人知道自己的产品存在BUG或者缺陷。数据库这种复杂度软件系统是成千上万人协同开发出来的,肯定是存在BUG的。没有任何BUG的国产数据库反而显得那么不真实,让人更加不敢相信了。
(这两段的对比让人想到了998话说过的,老实承认自己不足,反而有生意做)
如果国产数据库大家都不敢发布类似文章,那么用户通过什么方法去了解数据库故障的分析思路和解决方案呢?国产数据库就不允许出现个头疼脑热,发烧拉稀的状况,真的能永远健康吗?
这种不太符合科学的事为什么会在国产数据库市场上频频出现呢?连Oracle都有那么多BUG,难道不允许国产数据库存在问题吗?如果是某位甲方领导因为这个原因而选择不采购出现过故障的国产数据库,那么肯定不是这位领导的专业能力不行,也不是描写故障处理案例的文章让用户产生了错觉,而是另有隐情吧。
(本质就是所谓的国产数据库都是把人家开源数据库套个壳就成所谓的国产数据库,但问题是根本没有把研究开源数据库源代码吃透,研究明白。结果就是出了毛病时既没有能力修,也怕别人说他有毛病)
只有国产数据库也像Oracle那样,在自己的官网上公布上百万个BUG和补丁,那么我们的国产数据库才算真的成熟了,用户可以放心大胆地去购买了。
作为国产数据库厂商,现金流是决定企业生死的关键,而营收是现金流的重要保障。在一个竞争不太充分的市场中,企业只需要埋头研发新功能,满足客户对产品的不断提升的需求,只要你的产品有比较强的竞争力,营收就会有保障了。这恐怕也是很多国产数据库厂商和用户心中认可的模式。

实际上的市场会复杂得多,特别是像国产数据库市场这样的地狱般的竞争 环境中,仅仅做好自己的产品是不够的。采取合理的市场策略,与把自己的产品做好具有同等重要的 地位。当年商用数据库市场群雄争霸的时候,Oracle抓住了互联网的机会,果断将安装介质、技术文档上网提供免费下载,甚至几年后停止了光盘的销售。要知道,当年这两张光盘每张是要向用户收2000块钱的。软件与文档 上网后,不仅仅少了一笔收入,而且也大大方便了盗版。

Oracle的这个放纵盗版使用的策略不仅没有让Oracle负担上沉重的负担,反而让更多的国内用户开始使用Oracle数据库,成就了天下第一数据库的美誉。这不仅仅是Oracle在技术上的成功,也是Oracle在市场上的成功。我估计Oracle在中国的盗版率绝对是超过90%的,甚至应该超过95%。但是中国市场依然为Oracle贡献了接近5%的全球销售收入。虽然这个数据低于日本的7%。如果没有这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中美技术战,随着中国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的逐步健全,以及数据库市场的规模的快速膨胀,中国大陆市场超过日本是必然会发生的。
Oracle的这个放纵盗版使用的策略不仅没有让Oracle负担上沉重的负担,反而让更多的国内用户开始使用Oracle数据库,成就了天下第一数据库的美誉。这不仅仅是Oracle在技术上的成功,也是Oracle在市场上的成功。我估计Oracle在中国的盗版率绝对是超过90%的,甚至应该超过95%。但是中国市场依然为Oracle贡献了接近5%的全球销售收入。虽然这个数据低于日本的7%。如果没有这个让所有人意想不到的中美技术战,随着中国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的逐步健全,以及数据库市场的规模的快速膨胀,中国大陆市场超过日本是必然会发生的。
盗版成就了Oracle,盗版成就了微软。这里的底层逻辑虽然看似不大合理,实际上十分符合我们的国情。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起步较晚,软件正版化的理念在绝大多数企业中是比较淡薄的。再加上我们国情的采购机制,看似正规的招标等并不一定能够带来基本的公平,反而让正版软件的采购和使用遇到了空前的难题。
想象一个场景,企业需要临时开发一个小系统,并且需要两个月后上线,你还来得及采购数据库吗?这时候要么选择可以盗版的商用数据库,要么就选择开源数据库,那些强许可证的数据库可能因为采购流程而首先被IT部门所排除。如果不是在某些关键企业中有强制性的国产化替代要求,强许可证的国产数据库想要生存恐怕就更难了。
就像去年Oracle宣布针对20GB以下的数据库,Oracle 都提供免费使用的许可。一个国产数据库厂商如果这样跟一下,是不是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他回答说:“我们如果跟了,我们吃什么?”。

这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坚持正版化会让自己的市场占有率在这场竞争中受损,从而降低企业产品的竞争力。而放松许可证管控,又会让自己的营收受到致命打击,甚至让自己出现现金流断裂,置企业于危局之中。
在某些人眼中,数据库产业入门很低,找点启动资金,找些开源项目,加入自己的奇思妙想,凑上几个人就可以开干了。于是中国有了300多家数据库企业。殊不知数据库是一个高投入高门槛的行业,进门容易活下来难。在市场营收无法支撑自己的发展的时候,数据库企业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的。而中国的风投、战投资本更看重短期可收益的项目,对数据库这种长线项目并不热衷。让数据库创业公司很容易获得创投,但是很难获得长期发展所需要的资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4-11-15 06:48 , Processed in 0.093312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