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3|回复: 0

部分集采药品价格已低于合理的工业成本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80064
发表于 2025-1-26 19: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寂静回声 于 2025-1-26 21:57 编辑

1月24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发布的一项“更正说明”引发社会热议。此前,有网友发现,在药审中心网站公开信息中,不同仿制药的一致性评价数据出现了“惊人的雷同”。
在网友对“更正数据”提出质疑后,第一财经记者发现,药审中心网站关于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公开数据均已不可下载。
药审中心将数据重复归咎于“编辑错误”,并对数据进行了“更正”。然而,有网友通过简单的算术发现,“修正”数据存在疑问。在LekPharmaceutical瑞舒伐他汀捌片生物等效性研究结果的餐后BE血药浓度(AUC)指标中,测试样本T值与对照品R值同为74.3,却得出了(T/R)比值为98.95%,而非100%。


丁香园前副主编夏志敏医生今天爆出: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大量数据雷同,这不啻一声惊雷。如果监管部门还肯正常工作的话,接下来恐怕要出现类似郑筱萸这样的大案。
夏医生文章的核心内容是: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已经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一共 1988个,下载以后对比发现,尽避公开的数据非常有限,确实有多个品种连小数点后两位的数据都完全一样。结论是:
据仿制药领域资深人士透露,上述情况并不意外。一致性评价早期,有的公司实打实做,三次才通过,生物等效性验证成本3000万以上,而后来同品种其他公司800万包过。
据猜测,这样的数据雷同,不排除第三方公司分包给了同一家下游公司,导致数据完全一致。否则同一品种的竞争对手公司怎么可能轻易地共享数据?
人命关天,我国的国产仿制药,就是这样糊弄老百姓的?一个民间医务人员就能发现的数据雷同问题,那些庙堂上的监管者何以如聋如盲?
我上次发了一篇文章《枪B一个郑筱萸并不够》,阅读量快到10W+的时候被404了。有很多留言指向国产仿制药的无效甚至有害性。有一个读者留言说:
我一个亲属,服用精神类药物近20年,病情稳定。后改服浙江华海药业公司的索清宁牌阿立哌唑口崩片,服用不久即说总想自杀,后果跳楼自杀。我在网上搜了一下,有不少服用国产阿立哌唑口崩片自杀的信息,有的还起诉到了法院。
仿制药造假,谋财害命,该枪毙一批了。
我查了一下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初创于1989年,其前身为临海市汛桥合成化工厂,2001年1月整体变更设立为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03年3月,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正是在郑筱萸主政国家食药监局的时期突击上市。
国家食药监局局长郑筱萸在2007年被判处死刑,他留下的最大遗产是,无数的新药批文。在郑筱萸时代,批文只要花钱就可以搞到。仅2004年就受理了10009种“新药”申请,而同期美国药监局仅受理了148种。2005年,药监局批准了药品注册申请事项11086件。
这些遗产并没有得到有效清理。
缓释口崩片对药品工艺要求非常高,达不到标准的药物不会在长时段均匀产生药效,而是一下子就释放出来,导致患者无法承受,产生焦虑、抑郁甚至自杀情绪。美国资深调查记者凯瑟琳?埃班在《仿制药的真相》一书说得很清楚。
该书提到一种抗抑郁药物的缓释仿制药,患者抱怨服药后头痛、恶心、晕眩、易怒,并出现睡眠和焦虑问题。有人说他们的仿制药片散发臭味。许多人服药后动辄哭泣。有人产生了自杀倾向。还有人有颤抖甚至癫痫症状。一名患者写道:“有时我抖得厉害,没法喝杯子里的水,或者吃饭时嘴对不准餐叉上的食物!”几乎所有患者都说,他们的抑郁症又回来了。

一名患者说:
我以前从来没有过自杀倾向,但改用仿制药一天后,我就开始恐慌,症状持续了一周,强度逐步上升……我出现了精神病的症状,自我厌恶,程度远远超过从前。我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打了一个自杀干预热线,吃了两粒安定文锭(Ativan,抗焦虑药),并且再也没吃安非他酮了。又过了一天,我感觉好多了。今天我终于恢复正常了。
另一名患者:
惊恐全面发作,当时我正以每小时65英里的速度驾驶车子,感到头晕目眩……接着哭了出来……我心想,我到底怎么了?是疯了吗?哭泣并没有使我好受,我下车在收费公路旁坐下,大卡车和汽车在面前飞速驶过。我强迫自己在路边的一条排水沟里躺下,捂住耳朵让自己镇定下来,因为我有一种难以抵制的冲动,想跑到车流里去”
可不可怕?

印度是仿制药大国,很多仿制药是在原研药专利未过期的情况下生产的,所以要接受国际监管。即便如此,印度仿制药厂仍在生产过程中各种弄虚作假,防不胜防。
印度的良心靠不住,接受中国本土监管的中国仿制药厂的良心就靠得住吗?
以前只觉得一致性评价沦为一次性评价,过评后的监管如同虚设,导致国产药“血压不降、麻醉不睡、泻药不泻”。现在看,真是太高估他们的道德了。
如果国产药打自药效一致性评价的时候,就是弄虚作假,那也太可怕了。而且监管者活干得这么糙,心态上真是太无视我等草民了。这关涉上亿人的生命健康权,我们活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

“药品的一致性评价事关老百姓生命健康,生物等效性数据是衡量一个仿制药能否获批的指标,切不可敷衍了事。”一位临床检验专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他建议,“最好应该把所有的原始数据都公开出来,接受公众的监督,而不是仅仅看最终的统计结论。”
在药审中心近2000个通过了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中,有大量的常用药。例如瑞舒伐他汀捌片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降脂药,是很多老年人每日服用的药物。
卷入“数据门”的仿制药厂商也于1月24日紧急回应,称高度重视药品的一致性评价工作。LekPharmaceutical为山德士中国的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山德士中国表示,严格按照国家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法规和技术要求开展的相关研究工作。






密接召开的地方两会期间,集采药品质量和疗效问题受到多地代表委员的高度关注。上海市“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医学专家反映某些集采药品可能存在质量风险等问题。
梳理发现,此次关于集采的争议集中在:3.4分一片的药能吃吗?药企能否覆盖成本?药品集采将走向何方?

顶端新闻记者对话参加第十批国家组织药品集采的某药企相关负责人崔统勋(化名),从一家药企的角度,讲述本次集采药品大幅降价的原因、药企成本构成、3.4分一片的药是否能放心吃、多次药品集采的变化、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等问题。

顶端新闻:你参加2024年12月的第十次国家组织药品集采时,所在公司竞标了哪些药品?是否中选?
崔统勋:我们参加了阿司匹林肠溶片的集采,没有中选。

顶端新闻:国家医保局公布的集采中选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肠溶片中选企业共7家,中选价格在3.4分/片—4.8分/片。其中最低价格是3.4分/片,很多人认为这个价格过低,你怎么看?
崔统勋:这个价格是非理性的,已经低于合理的工业成本。我们核算过,阿司匹林肠溶片实际成本约4.5分/片,低于这个价格就是不赚钱或赔钱的。


顶端新闻:阿司匹林肠溶片的成本包括哪些?是否是透明和可以量化的?
崔统勋:首先是原料、辅料、包装成本;其次是制造车间的人工、水电气;再加上药品的过程检验、成品检验;设备设施的折旧、研发投入的摊销;财务、供应链、行政等关联部门的摊销;还有后期上市以后的人工储运、物流配送等,所有环节都要摊到药品价格中。
经过测算,我们认为中选价低于4.5分,药企至少不会盈利,3.4分的报价,就单个品种来计算,应该会有亏损。


顶端新闻:是否不同药企的成本控制有所区别,有的企业能把成本降到很低,可以承受住低价?
崔统勋:行业内的人都很清楚,这些刚性成本很容易计算。比如阿司匹林肠溶药片的直接成本是原料加辅料,不管哪个厂做,原料都来自新华药业,价格是65元/公斤,每片100毫克,就算不损耗也得6厘5。再加上肠溶的辅料,单片药的原辅料成本要超过7厘。
加上刚才提到的人工、水电气、检验、铝膜压片、盒子、箱子等成本,肯定要平摊到每一片药上去,这些很容易计算出来。即使不同企业之间有差异,也不会偏离4.5分/片太多。


顶端新闻:既然成本是基本固定的,药企有可能亏损,为什么还有药企报价这么低?是在“赔本赚吆喝”吗?
崔统勋:每片3分4的价钱,没有把所有成本计算在内。很多企业为了中选,只计算原辅料的成本以及车间的人工成本,实际上是为了中标而中标。
企业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上市公司是为了市值管理。举例来说,曾经有龙头企业因某个重要药品在集采中落选等原因,导致上市公司市值蒸发上千亿元。其实大部分制药上市公司都被定位为仿制药企业,一旦其主流产品在集采中落选,对市值造成的影响很大。所以为了保证市值,部分企业会在集采中牺牲单个产品的成本核算。
第二是B证企业(指研发药品后委托其他药厂生产的药企)报低价中选,是为了减少损失。我相信上市公司能撑过去,但是B证企业如果报价过低,很可能支撑不下去。他们的心态是,反正我研发也投了,不中选一分钱也赚不回来,中选了至少能减少一些损失。
这是通用的规律,我参加过很多次集采,有很多熟悉的企业,也有很多参加集采的负责人是朋友,大家的心态我比较了解。


顶端新闻:除了阿司匹林肠溶片,本次集采中选药品中还有0.16元一支的氯化钾注射液、3分钱一片的叶酸等,同样引起广泛关注。业内普遍认为,这是全国药品集采实施以来,价格降幅最大的一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崔统勋:确实这次是全国药品集采以来药品价格降幅最大的一次,核心原因是本次集采的竞争比较惨烈。
造成这种状况的因素,一是药企都想推进仿制药占领市场份额,但是没想到这一次竞争的企业太多了,同一品种至少七八家企业竞争,导致价格被压到很低。二是入选的规则收严,同等条件下中选的企业减少。
加上本次集采中,B证企业在多种情形下视为同一申报企业,造成很多产品申报中B证企业入选数量减少。比如3个B证企业同时委托某一药厂加工,这3个企业申报时仅算一家。


顶端新闻: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2024年11月22日下发的“第十批全国药品集采文件”中,取消了50%以上降幅可中选的规则,同时保留了1.8倍熔断机制。该规则的变化带来哪些影响?
崔统勋:以前药企入选的规则中,在药品最高限价的基础上只要降50%以上,就可以作为入围的条件之一。取消“50%以上降幅可中选”,相当于药企不管降多少,都不再具有直接参考价值。集采竞标时,会根据各个企业的报价,从低往高往依次排序,最终报价最低的几家中选。这个变化更加剧了竞争的激烈程度。
顶端新闻:当时集采现场的氛围是怎么样的?
崔统勋:出现一款药两毛多一支,包括后续多种药降幅过大时,大家都是沉默,要么是惊讶,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价格。这次集采竞争惨烈,导致出现普遍的非理性报价。
比如在10批集采之前,国产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平均市场价约4毛钱一片。第十批集采最高限价是2毛钱,中选价格直接降到3.4分到4.8分之间。最低中选价仅是原来市场价的不到10%,降幅达90%多。


顶端新闻:你之前参加过全国药品集采吗?这几年的集采整体变化是什么?
崔统勋:我从业几十年,参加过多次全国药品集采。整体的变化就是最高限价越来越低、竞争越来越充分、药企报价越来越低、中选价越来越低。
顶端新闻:有人认为,集采药品“压价过狠”,会减少药企营收,间接影响企业在创新上的投入和积极性。但也有人认为,集采压价会带来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对此,你怎么看?
崔统勋:真正做创新药的药企,都需要资本、人才、技术积累的过程。如果药价低到企业没有利润,就难以保证正常的生产经营,更不会有资金去做研发投入、人才引进、技术升级。这一定程度上能让医疗企业更集中化,但总体来讲,长期“压价过狠”可能会阻碍中国仿制药的发展。


顶端新闻:但是集采药大部分都是仿制药。集采带来的低价,能和创新药的发展直接挂钩吗?
崔统勋:不能直接挂钩,但是在一家药企中,仿制药和创新药是一个池子。仿制药是中短期规划,保证正常收入;创新药是中长期规划,需要不断投入资金。如果连正常的收入都没有,更没有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况且,即使是仿制药,也需要投入成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5-2-23 14:37 , Processed in 0.091940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