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0|回复: 0

车企精心设计的“特供电池”陷阱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83560
发表于 昨天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寂静回声 于 2025-4-25 13:14 编辑

4月23日,南京浦口区街头一辆电动面包车突然起火爆炸,瞬间爆发的火球直径达十几米,非常恐怖。
网传视频显示,一辆面包车停在马路中央,整辆车都在燃烧,冒出滚滚浓烟。突然,车辆发生剧烈爆炸,发出一声巨响,并瞬间爆出一个巨大的火球,高达十几米。
后续照片显示,虽然消防车到场扑灭了大火,但整辆车已经烧毁。画面还显示,车中泄漏的大量白色物质,大多从车辆的前半部分流出。
许多网民认为,这显然是车载电池爆燃。转发视频的网友也说,“这是国产电动汽车的常态”。
网友们纷纷斥责:“这究竟是汽车,还是移动炸弹!”更多人怒斥压制真相,保护危险的国产电动车:“老百姓只能等死,谁为炸掉的日常生活买单?”
此前还曾传出恐怖视频,显示国产电动车底部的电池组自燃后爆炸,将汽车掀起五米高。


在广西容县,4 月 12 日凌晨发生了一起大火,烧毁了整条商业街。据悉,这场火灾疑似由比亚迪电动车的充电爆炸引发。虽然当地官方否认了这一说法,但受害者表示,事发当晚他们被爆炸声惊醒,随即看到浓烟滚滚,火势迅速蔓延。受害者一家被迫从二楼逃生,并拍下了大火的影片,表达了对当局调查的期待,要求责任方赔偿损失。
随著事件的发展,当地商户和消防部门对于火灾的具体原因均表示不便对外公布,似乎存在封口令的情况。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上对此表示质疑,指责官方和比亚迪的态度,并认为这些事件的消息被官商联手压制。许多人对于官方的调查结果表示怀疑,认为在如此多的事故发生后,仍不愿意承认电动车的潜在危险。

你是否也在奇怪,为什么车企都在宣扬自己的电池很安全,但大街小巷起火、自燃的电动汽车还是时有发生。
公开数据显示,2025年,电动汽车自燃事故中72%的案例与电池热失控直接相关,而涉事车辆中近半数宣称“通过国标安全测试”。

割裂背后,或许就是车企精心设计的“特供电池”陷阱——
实验室里用顶级电芯通过穿刺、撞击等极限测试,让消费者觉得它们的电池“安全”。但量产车却混装了其他品牌电芯,甚至二三线品牌电芯,安全性大打折扣。
电芯是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但它不等于完整的电池。简单科普一下就是,电芯由正极、负极、电解液和隔膜等组件构成,是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化的核心单元。而电池则包含了电芯、电池管理系统(BMS)和外壳等组件,是一个完整的成品,直接装载在车上。
如果说电池是一瓶酒,那么电芯就好比是酒水。
我们买酒当然是要关注酒本身的口感和品质,酒不好,包装再华丽也没用。只有酒好的同时,再配上精美的包装,才是上乘的商品。
现实情况中,很多车企就是过度强调了电池这个“包装”,在关键的电芯上却是鲜有提及,故意混淆视听,让消费者无意中踩了电池安全的坑,为日后的用车埋下安全隐患。
所以,在这场安全博弈中,消费者亟需穿透车企的话术迷雾,直击电芯这一核心命脉。

在动力电池的微观世界里,电芯是决定生死的“DNA链”。2025年行业报告显示,宁德时代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ALD)将电芯单体失效率压至十亿分之一(PPB级),而部分厂商仍停留在百万分之一(PPM级),风险差距高达千倍。
或许是在技术上有难以逾越的鸿沟,一些电池企业选择用价格撬开车企的供应商库,成为车企的二供电芯,甚至三供电芯。
而车企用高品质电芯封装的电池来证明全部电池安全,暗地里却使用了其他品牌电芯的这种“偷梁换柱”策略,本质是将电芯安全与封装技术强行解耦。
2024年某新势力品牌被曝光的案例极具代表性:其宣传视频中穿刺测试的电池包采用宁德时代“超强稳定”电芯,而量产车混装某三线品牌的“经济型”电芯。检测机构拆解发现,后者在热失控温度指标上比宁德时代低了42℃,这正是导致多起充电自燃事故的元凶。
更隐蔽的操作发生在模组层面:某德系品牌被曝光在标准模组中插入“降级电芯”,这些电芯循环寿命仅为主力电芯的60%,却通过BMS的“削峰填谷”策略掩盖性能差异。

消费者需要警惕的是,车企正在构建“伪技术壁垒”。
某畅销车型宣称的“九重安全防护”,实为对低质电芯的补救措施:增加50%隔热材料、配置双倍冷却液管路,这些本应用于极端场景的冗余设计,却成为混装电芯的“遮羞布”。
行业专家指出,这类车型的电池包成本中,安全补丁支出已占30%,而这些本可通过采用优质电芯避免。
车企精心编排的“安全剧场”中,最震撼的莫过于穿刺实验:钢针穿透电池瞬间,监测仪器显示温度曲线平稳如常。
但这可能是一场精确控制的“魔术表演”——某第三方机构拆解测试电池发现,其内部不仅采用宁德时代特供电芯,还植入价格昂贵的相变材料,这类材料的成本是量产方案的5倍。而消费者拿到的“量产版”电池包,既无特种电芯,相变材料用量也缩减80%。
这种“特供策略”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有电池工程师透露,车企会定制“认证专用模组”:在宁德时代标准电芯基础上,增加20%正极材料、采用金箔包裹极耳,使电芯成本提升40%,但这些优化绝不会出现在量产产品中。
很多车主都有这样的经验,车辆标称续航600公里,冬季实际续航仅380公里。拆解显示其电池包内混装三种电芯:宁德时代NCM811电芯(能量密度280Wh/kg)、某二线品牌电芯(250Wh/kg)及梯次利用电芯(180Wh/kg)。
这种“鸡尾酒式”配比导致BMS被迫以最低性能电芯为基准管理整个系统,造成高达35%的续航折损。

更严峻的是,混装电芯加剧了电池老化差异。
某检测机构发现,使用2年的混装电池包中,30%电芯容量衰减至80%以下,而其余电芯仍保持90%健康度,这种不均衡将大幅提升热失控概率。

安全焦虑始终高悬在消费者心头,而车企铺天盖地的“电池安全”宣传看似给出了解决方案,实则暗藏玄机。
当销售顾问反复强调“自主研发电池包”“军工级防护结构”时,大多数消费者不会意识到,这些精心设计的营销话术正在转移他们对核心安全要素的关注——电池包里的电芯,才是真正决定安全性能的“心脏”。
某些车企将电池包的外壳防护、冷却系统作为营销重点,对电芯品牌却讳莫如深。
更有甚者玩起“混装”游戏,同一车型的高配版用一线品牌电芯,低配版则混用其他供应商产品,这种“抽盲盒”式供应体系让消费者防不胜防。
事实上,破局之道也简单,就是购车时必须将“电芯身份证”作为核心条款:
要求销售明确标注电芯生产企业全称,精确到具体型号代码,写入购车合同的“主要零部件清单”。
交付验车时,应比对电池包铭牌上的电芯生产代码,可通过车企APP或致电官方客服验证代码真实性。
这种溯源机制不仅能避免文字游戏,更能倒逼车企建立透明供应链——毕竟当每个电芯都能追溯到具体生产线时,任何以次充好的行为都将无所遁形。
新能源汽车的安全革命不应是华丽的营销表演,而应是每个电芯从生产源头开始的质量长征。
当消费者学会用放大镜审视电芯的“基因序列”,车企精心构筑的话术围城终将不攻自破。唯有让动力电池回归“芯本位”时代,才能真正筑牢新能源出行的安全根基。

当某车企高管私下坦言“每辆车省2000元电芯成本,10万辆就是2亿利润”时,揭露的不仅是商业逻辑的扭曲,更是对生命敬畏的缺失。

前几天,工信部发布了 GB 38031-2025《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一图流,里面将之前电池热失控后的 5 分钟逃生时间改成了 “不起火、不爆炸”。此标准将在明年 7 月 1 日正式实施。
消息一出,一大堆媒体争相报道,好不热闹。且慢看完之后,只能说,学新闻学的,大伙别开心得太早。原因就是,这国标压根就还没发布,连正文都没有,就这一张图,没有细节,非常笼统。即使是之前的国标意见征求稿,也是毛病一大堆。
这次的新国标新增了三项测试,分别是电池包的热扩散、碰撞测试,以及快充后安全测试。
咱们先讲最重磅的热扩散测试,在 2020 年的 GB 38031 国标中,附录 C 里规定了热扩散的试验方法,当时推荐的是针刺以及加热来触发热失控。
但是,当时的要求十分宽松,只要在起火、爆炸之前 5 分钟,在车内给到一个报警信号提醒车内人员跑路就行。
可要是事故真把人撞晕了,5 分钟都不一定醒的过来,这样的惨痛事故咱们见得也不少了。
所以,2025 年新规把 “逃生 5 分钟” 改成了 “不起火、不爆炸”,同时要求电池燃烧后的有毒烟气不对乘员造成伤害,触发热失控的方法除了之前的针刺和外部加热外,更加严谨地增加了内部触发,就是给电池包里其中一个电池单体贴上加热片,从里面加热来模拟内部热失控。
听上去好像新能源行业要大变天了,但是国标说的 “不起火” 只针对一个电芯热失控,跟我们平时的那种红透半边天的起火不是一个意思。
最直观的,上述试验全部是在严谨的实验室环境下触发单个电芯的热失控,在现实里嘛,电池包通常不会那么规整的受损(很可能是大面积热失控)。
其次,现在也有不少车企能够做到电池包穿刺只冒烟不起火,比亚迪 4 年前就是这么将刀片电池打出名堂的,五菱最近更是搞了多点枪击试验,标准也超过了国标。
而且除了电芯,材料供应商们也在努力捣鼓相关的防火材料,像立邦的防火涂层,3M 的隔热垫、阿斯彭的气凝胶。。。。。。各种材料理论上都能撑住上千度的高温。可是,虽然有着这么多层保障,但现实里要是真给电池撞烂了,该烧还得烧。
毕竟电池这玩意本身就是靠正、负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来工作的,自带还原剂和氧化剂,目前的技术都只能让它烧的慢一点。国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监督司的指挥长王天瑞之前也说过,锂电池热失控不可避免。
所以,国标这样做只是提高了电池安全的下限,并不代表能完全杜绝起火现象。

然后第二个新增测试就是电池包底部的撞击试验,他们会用一个直径 3 厘米的半球形钢柱,分三次去撞击电池包同一个位置,撞击能量为 150J。
这个试验初衷很好,像深蓝、极氪都有过电池包底部被异物穿刺的经历,国标确实考虑周到。
但是,150J 的力度还是有点小了。
咱们拿中学都学过的动能公式 (动能=1/2*质量*速度的平方)算一下,假设这根钢柱有 10 公斤重,150J 的撞击动能相当于它用 19.69km/h 的速度去撞击电池包。
要知道,现在的新能源车动辄 2 吨重,假设你走在乡村小路限速 30km/h,然后有一块屹立不动的大石头你没看见刮到了底盘,那一瞬间的撞击力度轻松超过 6 万焦耳。
所以新国标底部撞击试验如果确实是这个标准,那么它最大的作用,应该就是兜底。
当然,电池其实也有自己的碰撞标准,它模拟的是电池包受到车辆保护且不变形情况下的碰撞,与我们理解的那种直接壳体参与碰撞也有差异。
但这个测试的标准,比起车企们自己做的测试,也是要弱上一点。
根据 2020 年国标和新国标的征求意见稿里的模拟碰撞项目,两者都是将电池绑在台架上进行碰撞测试,并不是直接撞到壳体。
按照标定的范围,测试里正面会用最大 28g、侧面会用最大 15g 的加速度进行撞击,这是什么概念?
前段时间宁德时代发布了一段他们的电池在中汽中心测试的视频,里面的电池用的是 60g 的加速度,速度为 70km/h。

剩下最后一个测试就是快充循环后安全测试了,这个也是没啥好说的。
测试机构会在 15 分钟内把电池从 20% 充到 80%,然后放电到 20%,如此循环 300 次,然后再进行短路测试。而现在厂商自己做测试的时候,电池包的循环寿命一般都在 1000 次以上,过国标应该没啥问题。
不知道大伙觉得这新国标有没有用,新国标提高了电池安全的下限,切实保障了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加快了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
可现在绝大部分车企都能满足这个新标准,未来消费者的感知可能不会特别明显。
但是,不知道大伙有没有感觉到,这次新国标推出的速度非常快。23 年 12 月开始预研,到 24 年 9 月完成制订,一年不到的时间就完成了更新,相比之前一个国标动辄 3-5 年的时间,简直是神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5-4-26 06:15 , Processed in 0.085180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