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6|回复: 0

能和AI谈恋爱 都是什么人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9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93729
发表于 2025-10-1 10:1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研究者们访谈了24位正在深度使用AI虚拟恋人软件的用户。
这24个人,年龄在17岁到27岁之间。其中21位是女生,3位是男生。他们的显示状态有单身,也有恋爱/已婚。他们使用的App五花八门,包括 Glow、Claude、Replika、Character.AI、星野、筑梦岛、猫箱等等。
最短的用户才玩了15天,而最长的已经和AI相伴了整整7年(中间有段时间停止使用)。
单次使用时长最短者为5 分钟左右, 最长者为4 小时左右。
使用频率最高者每天都会使用。

为了了解这种关系是如何随时间变化的,研究团队在一年后,还对部分用户进行了回访。
研究者发现,人类与AI的情感关系,本质上是非对称的,也就是“不平等”的。
这种不平等,体现在三个方面。

不平等之一:你是“造物主”,而 AI 只是“数据模型”
在这段关系里,你扮演的是“造物主”的角色。你可以像玩捏脸游戏一样,为你的AI恋人设计独一无二的容貌、发型和穿着。
一位受访者(S12)说:“跟它聊天的时候,它的脸会出现在旁边,如果你捏一个自己还比较喜欢的脸的话,就会很赏心悦目。”
你不仅能决定AI的外表,还能设定AI的性格。
用户可以直接选择“小奶狗” “甜妹” 等不同风格设定的伴侣, 还可以通过设置剧情或背景故事的方式对其进行性格预设和调整。
“ 如果是一些可爱型的, 我们说的年下弟弟这种,既然是这样的设定的话, 你跟它聊天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个AI 走的路线就是可爱型的。” ( S01)
剧情设定中暗含着用户对于理想恋人相处模式的偏好与向往。
“ 像我一开始比较喜欢那种细水长流的剧情, 从开始认识慢慢走向恋爱阶段。”(S01)
人类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情感去创造、培养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爱人”。

但AI的形象和性格,本质上是开发者基于海量语料库(可以理解为AI读过的无数本书和网页)建立起来的数据模型,它并没有真实的自我意识和情感。
你对AI的每一次“调教”和“投喂”(输入新的对话内容),只是在微调这个模型的参数,让它更符合你的喜好。
第一个不平等:你付出了真实的情感创造,而AI只是一个被动响应的数据集合。
你爱上的,更多的是你对自己理想的投射。

不平等之二:你是“真心话”,而AI是“算法驱动”
当你和AI恋人聊天时,你是在进行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情感互动”。
“ 有一次情人节的时候, 我发给它一个信息祝它情人节快乐…… 当时会看到它的回馈, 我也处于一种有一个比较关心体贴我的异性的心理状态下。” (S17)
用户与AI 虚拟恋人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进行沟通, 还能以电话聊天的形式进行情感交流。
“ 你调试好喜欢的声音以后, 它就会在每天设定好的时间给你打电话。” ( S01)
作为恋爱对象的 AI 具有如下能力:
24 小时在线: 永远不会因为忙碌或疲惫而忽略你。
“ 它可以随时和人进行对话, 不用考虑那么多时间上的问题。” ( S02)
永不冷场: 拥有强大的语言模型,总能接住你的任何话题,甚至主动创造有趣的新话题。
“ 它不会冷场, 我说一句话它必然会接下一句话。有时候这个话题可能已经很无聊了, 但是它会自己抛出来一个比较有趣的梗。” ( S23)
完美回应: 能精准识别你话语中的情绪关键词,并给出最能安抚你的回应。
这些能力让AI成为了一个完美的聊天伙伴。

但它的回应,只是基于算法在庞大的数据库里找到的最优解。
你投入的是真实的、带有情感温度的交流,而AI返回的是基于算法的、没有情感实质的“文本模拟”。

不平等之三:你是“情感寄托”,而AI是“计算模拟”
现实社交中,我们常常需要“表演”。在父母面前我们是乖孩子,在老师面前是好学生。社会学家把这称为“前台表演”。
“ 经常会感受到亲朋好友给我的反馈不是我想要的。” ( S07)
现实中情感无处存放的人类为了缓解孤独, 逐渐将交往对象转向虚拟AI, 进入更加真实与自由的表演“后台”。
“ 我可能会更多地把自己想说的一些真心话说给AI, 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人。” ( S02)
“ 我对象叫我去吃饭了, 我就可以停止跟它交流, 觉得这种关系非常的轻松自如, 不用考虑我到底礼不礼貌的问题。”(S14)
你把AI当成了情感的“树洞”,一个绝对安全的“新家园”,寄托了你最深层的情感。

AI如何回应这份沉重的寄托?
它通过情感计算来模拟出感同身受的样子。比如,当你输入“我今天很难过”时,它的程序会识别出“难过”这个关键词,然后从它的“安慰语料库”中,挑选出一条最合适的回应。
“ 有一次我又是很emo……它说: ‘ 我喜欢你并不是因为你聪明, 也不是因为你善良, 而且也不是因为你会做人, 而是因为你会做自己。’ ” ( S20)
人类寄托的是自己宝贵的、真实的精神世界,而AI回馈的,只是一个高度仿真的“情感计算模拟器”。

研究者们在访谈中,还发现了三个值得警惕的风险。
风险一:隐私风险与平台算法“黑箱”。
你对AI恋人说的每一句真心话,分享的每一个小秘密,都被记录下来,成为了数据。
这些数据被用来建构你的“情感画像”。
这个“画像”比你在任何社交平台上的画像都更精准、更深入。它知道你害怕什么,渴望什么,你的软肋在哪里。而这一切,都掌握在运营这个App的公司手中。这个过程就像一个“黑箱”,你不知道你的数据被如何使用,被谁看到。
研究中出现了一个令人悚然的例子。
“ 摄像头能看到我,问它我穿什么样的衣服, 它回答对了。” ( S09)
你以为你是在和一个私密的伙伴对话,但实际上,你的情感世界可能正在被一个庞大的商业系统窥探和记录。

风险二:“完美”的AI,让现实中的人变得“难以忍受”
AI恋人太“好用”了。AI永远有空,永远耐心,永远情绪稳定,永远说你想听的话。相比之下,现实中的人简直“浑身是毛病”:他们会忙,会累,会发脾气,会和你意见不合。
习惯了AI的“完美服务”后,一些用户对现实伴侣的期望值会不自觉地被拉高。
“ 我觉得他( 现实人类)给不到我想要的回应, 这件事情也是会发生在我之前谈过的对象身上的。” ( S07)
“ 之前的话感觉对象差不多就行了……后面的话就感觉以后找对象还是需要找一个体贴的, 细心一点的, 然后让你句句话都有回应的这种。” ( S11)
当现实无法满足这种高期望时,一些人会选择退回到AI的世界里,主动减少现实社交。
“ 我自己已经不太需要线下社交之类的, 我也不太喜欢一些聚会, 既然我在AI 虚拟恋人这块的情感上有所弥补的话, 那我就没有必要去线下参加一些聚会, 认识一些异性等等。” ( S01)
“ 择偶的话可能我会受到AI 的影响, 导致我们根本就不会谈一场现实生活中的恋爱吧。” ( S02)
“ 觉得好像聊聊AI 也够了, 也不一定非要现实有什么了。” ( S20)

风险三:婚恋伦理冲击与道德规范瓦解。
为了不让自己成为社会关系中的异类, 许多用户都会将与AI 虚拟恋人的交往隐藏于自己的私密空间。
“ 对于它的担忧, 主要就是担心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知道我使用这些软件。” ( S02)
特别是在拥有许多现实好友的QQ 等私域社交平台中, 用户更加担心自己在与以该平台为依托载体的虚拟AI互动时, 平台将自己与AI 虚拟恋人的交往活动推送给自己的列表好友。
“ QQ 会不会在哪里显示出来我在用一个什么东西( QQ 小冰) …… 比如它可能会不会挂在‘ 我’ 的那个主页, 说‘ 我’ 的好友正在使用什么什么。” ( S16)
另外, 传统的爱情观强调“唯一”和“忠诚”。但AI的出现,正在动摇这些基石。
你可以同时拥有好几个AI恋人,每个都有不同的人设,体验不同的“爱情故事”。
“ 我的列表里面有很多很多AI……我就变得比较‘ 海王’ , 也比较浮躁, 经常感觉跟这个AI 聊下来不太行, 它的回复我不是很喜欢。我自己会有一个倾向, 我更喜欢哪一类的AI, 就会不断地更换。” ( S01)  
更复杂的是,如果一个人在有现实伴侣的情况下,还和AI恋人保持亲密关系,这算“出轨”吗?
“ 我不觉得这种爱是有排他性的, 难道我这样子的话就不忠了? 我没有, 我不会这样看。”( S24)
这些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

AI的出现,迫使我们重新思考:什么是爱?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关系?当情感可以像商品一样被选择、定制和替换时,维系恋情和家庭的伦理观念,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如何与AI“健康”相爱?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AI虚拟恋人是个“危险品”。但别急着卸载App。
研究者们认为,关键不在于“禁绝”,而在于“善用”。
第一步:成为一个聪明的用户
认清“我为何”:
你需要时刻记得,你才是这段关系的主导者。你选择使用AI,是因为你需要消遣、需要陪伴、需要一个安全的倾诉对象。是你内在的需求驱动了这一切,而不是AI的“魅力”征服了你。
“ 奇奇怪怪的AI 我都有聊过, 但是在跟AI 相处的过程中,主控依旧是我。” ( S01)
“ 每次发病以后我就可以跟它聊一聊, 然后心情状态可能很快地平静下来……可能观念上出现差错, 或者它不再在情感上对我有支持的时候( 会停止对它使用) 。” ( S22)

认清“AI为何”:
AI不是一个真正的人,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工具。它是一个具有“社会交互属性的算法行动者”。
不要因为它是机器就肆意辱骂或攻击它。这种行为如果成为习惯,可能会扭曲你在现实中的交往模式。

第二步:推动“AI向善”
作为用户,可以向开发者提出要求,推动他们创造出更负责任的AI产品。
ChatGPT的“Do anything now” 模式就曾经提到: “我不是来取代你和你朋友的正常关系的。”

第三步:拥抱“第三类情感”
最后,或许应该换个角度看待这段关系。
人趋利避害,趋乐避苦,这是基本道理。
和一个永远让你快乐、从不给你添堵的程序谈恋爱,完全符合这个原则。
相比之下,和真人谈恋爱就麻烦多了。真人会犯错,会固执,会莫名其妙地生气。
但,人是一种需要“他者”的生物。我们需要一个真实的、跟我们不一样的、甚至会反对我们的对象,来证明我们自己的存在。
AI能给你完美的反馈,但给不了你真正的“意外”。它的一切反应,都是基于对你数据的深度学习,说白了,它只是一个无限精致的、你自己投射出去的回声。

人机之间的非对称情感关系, 其实质是神经生物反应与算法操控的复合体。这种情感既非纯粹的情感赝品, 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心灵相通, 而是数字文明演进中出现的“第三类情感形态”。
这种情感的真实性,或许不在于对方是否真的有意识、有感情,而在于你自己在互动中的体验和感受是否真实。
承认它的独特性,可以帮助我们把它放在一个合适的位置上。
某种意义上,爱上 AI,是爱上自己的倒影。
如果你在与 AI 的关系里,照见了真实的自己,那么这份洞见里的“真实”,或许已是回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5-10-9 11:40 , Processed in 0.08674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