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MIT 针对企业利益相关者开展了 52 次结构化访谈,对 300 余个公开的 AI 项目及公告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并对 153 位领导者进行了调研,最终发布了一份题为《The GenAI Divide:STATE OF AI IN BUSINESS 2025》的调查报告。
该报告指出,企业关于生成式 AI 的五大误区。
误区一:AI 将在未来几年内取代大多数工作
研究发现,生成式 AI 导致的裁员有限,仅出现在已经受到 AI 显著影响的行业中。高管们对于未来 3 到 5 年内的招聘规模并没有达成共识。
误区二:生成式 AI 正在改变商业
尽管 AI 的采用率很高,但转型却很罕见。只有 5% 的企业在工作流程中大规模集成了 AI 工具,且 9 大行业中有 7 个没有出现真正的结构性变化。
误区三:企业采用新技术的速度很慢
企业对采用 AI 极为积极,90% 的企业已认真考虑购买 AI 解决方案。
误区四:AI 的最大障碍是模型质量、法律、数据和风险
实际上,阻碍 AI 发展的最大原因是大多数 AI 工具不具备学习能力,也无法很好地与企业现有系统和流程进行集成。
误区五:最好的企业正在构建自己的工具
事实上,内部开发的失败率是其他方式的两倍。
虽然企业在 AI 技术应用上的转型进展缓慢,但员工们已经通过个人工具,如 ChatGPT、Claude 等开始在日常工作中应用 AI,调查中超过 90% 的员工报告称他们定期使用个人 AI 工具来处理工作任务,几乎每位员工都在某种程度上使用 LLM。
于是,在某些场景中又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前不久《大西洋月刊》 刊登了一篇标题直白的文章:就业市场简直就是地狱。文章描述了求职者和招聘经理都面临的令人沮丧的境况:「年轻人用 ChatGPT 写申请,HR 用 AI 阅读申请,结果却没人被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