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54|回复: 0

年轻人就业再也折腾不出花了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9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95406
发表于 2025-10-14 18: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在抖音、微信视频号、快手等社交平台上,大量年轻失业者诉苦,企业接连倒闭,让他们再度陷入“求职无门”的困境;不少企业主也公开抱怨,订单锐减、资金链紧绷,企业难以为继。这些来自社会基层的声音,折射出中国经济加速下行的现实。
中国经济正经历罕见的低速增长期,甚至被部分舆论形容为“经济失速”。国家统计局9月15日公布8月经济数据,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4%,低于7月的3.7%,创年内新低。财新指出,暑期出行带动文旅消费短暂回升;然而,即便“以旧换新”政策陆续启动,商品零售增速仍持续下滑,拖累整体消费表现。
在江苏昆山,一名从事电子零件制造的企业主李伟(化名)告诉记者,他的工厂虽在暑期接到部分“以旧换新”相关订单,但仅维持了两个月,“8月以后订单突然断崖式下滑,连续几周几乎零出货,员工被迫放假”。他说,厂区附近原本的加工厂已有三家关门,有的在出售厂房,因为没食客,街口餐馆也贴出转租告示。“新闻里说经济稳中向好,我看糟糕透了,不知道能不能干到年底。听说广东那边情况更差。”

根据国家统计局10月8日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报告,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约4.7%,略高于二季度,但低于官方设定的“5%左右”目标。报告同时指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仅增长0.6%,制造业投资增速下滑至2.1%,创近五年新低。另据该局价格司数据,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已连续第十五个月负增长,反映企业利润空间持续被挤压。
9月12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再度强调要“聚焦企业关切的突出问题”,并提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等口号。然而,这类表述多年来屡见不鲜,真正落地的改革措施却寥寥无几。民营企业信心仍低迷,融资环境和政策不确定性未见改善。与会场上的政治语言相比,企业主的话更直接——他们已经“不抱幻想”。

北京经济学者邵峰(化名)指出,经济下滑已蔓延至外资与民企两端,许多民营企业选择撤离。“官方的安抚话术已无法挽回信任,”他说,“3月李强在中国发展高峰论坛上承诺,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但实际上空间已被压缩到极限。从3月至今,倒闭与裁员波及全国各地。”
他进一步表示,当企业主选择“不再抱幻想”,政策工具箱中的“老调重弹”也难以扭转颓势。中国经济是否将陷入结构性停滞,或仍有回升机会,取决于能否真正松绑管制、重建市场信心。
“我看不乐观,”他说,“企业普遍感到外需萎缩的压力。如今的环境远不如九十年代。有接近中南海的朋友对我说:你已经走不远了,让下一代早点离开吧。”

根据国家统计局9月价格报告,CPI同比下降0.4%,PPI下降2.9%,通缩压力明显上升。出口同样受挫,海关总署10月7日公布数据显示,9月出口同比增长3.9%,顺差收窄,进口增幅仅1.3%,双双低于预期。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2025年中国全年GDP增速约为4.8%,不仅低于官方设定的“5%左右”目标,也远逊于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增长期。
因为关税战,私企老板10个货柜滞留在港口,他不得不准备直播间低价出售外贸产品。

上海与广东多地受访者指出,外资撤离、白领减薪已成普遍现象,部分外企将产线转往越南与印尼,“整个办公楼的灯晚上都黑着,咖啡厅生意也没了。
”曾在美国跨国公司任职的海归李女士年薪达160万元,随着公司撤离上海,如今处于失业状态。
她说:“我惨死了,几年前在香港买了三张保单,年缴保费30万,现在要通知保险公司退掉两张,你说谁能想到这种结局。”
李女士原籍贵州,早年留学美国。2016年到上海加入一家化工企业,管理亚太业务。如今她除了要退保,还要退租。
“现在房租差不多两万,我要换小房间,可以省些钱。”
随着宏观压力持续加深,房地产与制造业成为最早出现危机的领域。
根据财新统计,今年以来房地产龙头企业相继陷入债务重组。碧桂园上半年亏损约191亿元,世茂离岸债务重组金额逾110亿美元,路劲地产亦申请重整。
建材与家居行业经营者接连轻生,业界形容:“房子不卖,板材无人要,家居没人装。”
河北保定建材厂主房亚军告诉记者:“去年还在扩厂,今年厂房闲置。工人走了一半,剩下的每月只开几天工。我这厂开了快30年了,也撑不了多久。唉,我早几年应该出国。”

当房地产市场陷入冰封,制造业也受到连锁反应的冲击。9月4日,深圳一家有13年历史的外贸工厂永生电器宣布关闭。
公司公告称,因经营困难,股东会于8月29日决议提前解散,并成立清算小组。公告指出,公司与员工的劳务关系即刻终止,工资将通过银行转账结算。此次关闭导致数百名员工失业。
一个月前,在微信与抖音上,不少网民反映工厂突然停产、老板失联。一名浙江网友说:“明天开始强制缴社保,老板干脆走人,报警也没用。”
另一人指出,这类事件常被定义为债务纠纷,警方不予立案,员工只能走法院程序。
北京学者宋涛(化名)指出,过去的繁荣本质上是“虚假的繁荣”。“中国靠制造业出口赚取外汇,但同时掠夺了劳动者的财富,用于基建、外援与军工发展,一部分资金最终流入权力者口袋。”
他说:“楼价暴跌、企业倒闭、餐馆关门,根源是百姓手里没钱了。9月1日施行的强制社保新规,更暴露出旧有经济模式的窘境。”

浙江嘉兴企业主冯先生说,仅过去一个多月,他就听闻当地数十家中小工厂倒闭,其中不少刚开业数年。“这次倒闭的大部分是资产两三千万的小企业,有的企业已拖欠员工工资几个月,老板根本无力缴社保。工人报警后被告知属民事纠纷,只能走法院程序。”
他补充说,如今许多工人宁可不要社保,只希望能按天结算工资以维持生活。在浙江温州与台州,也出现类似情况。台州温岭一家鞋帮加工厂工人透露,外地业主已离开,称“实在无力缴社保”。
该厂过去半年仅能发放七成工资,八月工资至今未付,引发工人恐慌。
温州一外贸工厂负责人白先生说,国际需求疲软导致订单缩减,“有的厂是订单减少,有的直接被社保成本压垮。”
他并提到,美方加征关税、取消小额包裹免税后,义乌货仓积压严重,“本月中,美国对中国船只也要增加收费,我们的成本更高啦,现在出口美国的钢铝制品和五金产品滞销。”

随着政策压力与外需下滑交织,制造业的低迷正在扩散。在广东,机械行业同样陷入困境。8月,多家机床企业关门。
业内人士形容:“设备滞销,只能按吨卖,厂房走廊堆满二手机床,无人问价。”
最近两周,东莞地产中介在视频网站推销大量被清空的厂房,绝大部分整栋出售,售价数百万至两千万元不等。这意味着曾经的“世界工厂”东莞繁华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按摩与夜总会复活。
台商黄先生说:“东莞工厂比十年前少了七成,工人也跑了,所以厂房空置。那些夜总会也没什么人去,最终也会关。”
惠州华讯电子公司8月31日宣布停产清算,成立27年的企业终止营运。另一家凯艺纸品公司8月初停业,约300名员工维权。
据员工透露,公司每月社保成本达50万元,而月盈利仅20万左右,“新规一上,彻底撑不住了。”
在江苏盐城的光伏工厂,员工刘强(化名)说:“去年三班倒,今年白班都排不满。”他指着空荡的车间说:“大家都怕下个被裁的就是自己。”
多家光伏企业为避开贸易壁垒,已将产线外迁印度或沙特。晶科能源高层坦言:“再不走,市场就没了。”

除制造业外,裁员潮亦蔓延至其他行业。东莞一家服装厂主说:“银行不敢放贷,风险太高。”
中部某省制造厂工人王强说:“工资常延迟,排单才上班,不排就停工。”北
京品牌市场经理陈慧敏表示:“预算砍半,年终奖取消,连宣传海报都要反复核算。”她坦言,公司士气已降至谷底。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居民消费意愿指数降至86.5,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01.2,双双低于疫情前水准。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调查显示,倾向储蓄者比例创十年新高,居民存款一年增近10万亿元。
对此,上海家庭主妇刘颖说:“房贷八千、补习费三千,不敢乱花。疫情后更紧了。”家庭开支紧缩,正是宏观数据中“消费不振”的具体写照。

经济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青年失业问题正成为社会最敏感的裂口。官方数据长期“技术性消失”,民间却掀起一场看不见的风暴: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失去工作、放弃梦想、返乡或被迫“灵活就业”。对许多家庭而言,孩子失业意味着整个家庭失衡,比如父母的希望、债务与尊严一同被卷入不确定的未来。
“我投了三百多份简历,只有两家公司回信。”今年24岁的张楠(化名)毕业于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她告诉记者,自己实习经验丰富,原以为能进入银行或券商工作。然而,“我每天刷招聘平台,但企业不是‘冻聘’,就是开出的薪资低得离谱。”
她还说,“去年学长学姐几乎都去了互联网公司或外企,现在工作全没了,公司关闭了。”
当被问及对未来的打算时,张楠说:“现在这么难找工作,许多同学的父母想办法把子女送出国,哪怕去香港学习或工作。我真的感到绝望,我对未来没有打算,也没有希望。”

国家统计局自2024年7月17日起暂停公布16至24岁青年失业率,理由未作说明。
香港《经济日报》2024年8月22日“中国青年失业率或突破25%社科院内部评估数据曝光”的报导援引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内部简报指出,截至2024年第二季度,实际青年失业率可能超过25%。
同时,教育部于2025年1月5日发布《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安排通知》,预测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1,18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在微博与小红书上,“失业青年”“待业日记”等14个标签下,数十万名年轻人以文字与短片记录失业后的生活:有人摆摊、有人返乡,也有人干脆在家“躺平”。
张楠的父亲张建(化名)是青岛一名司机,对于女儿失业,他语气里有一丝不甘:“我们那代人觉得,只要孩子读书好,就能有出息。结果现在读了十几年书,回家卖饮料。”他说,女儿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只能在亲戚开的小店帮忙,“每天收入不到100元(人民币,下同)。”
在小红书上,一位30岁的年轻网民说:“今年刚失业的时候,什么事情都不想做。那天失眠到凌晨4点,随手点开朋友圈,看到前同事发了一张照片——他接手了我们几位同事的工作,配文是‘凌晨4点,继续奋战’。我没点赞,也不需要我点赞,只觉得窒息。”
抖音平台亦有网民留言写道,“今年的钱真的不好挣。家庭没背景,根本找不到工作。”河南郑州本科毕业生吴皓(化名)则成为“新农人”。他原本在上海一家公司做人事助理,去年公司裁员返乡后开始拍短影片、卖农产品。
“一开始挺新鲜,但做了几个月后根本不赚钱。”许多返乡青年也靠着短视频撑着,“每到夜晚,许多人在广场、公园里做直播,想赚点流量收入,但现在流量变现越来越难。”

从城市到家庭,失业的表现形式变得更加隐蔽。在许多城市,官方将失业称为“灵活就业”“慢就业”等另类表述。
记者在上海、杭州、成都等地的社交平台上看到大量求职帖,其中有人自称“自由顾问”“内容策划”“线上运营”,但实际月收入不足2,000元。
对此,一位北京网民在评论区留言写道:“每天在家接微单,一个月能赚两三千。朋友们都说我‘自由’,其实就是失业。”

大量年轻人找不到工作,他们自嘲“毕业即失业”。广州退休人士程先生告诉记者,周围不少邻居的孩子是本科或研究生,大部分成了外送员:“有的送外卖是为了有社保,有的为了不被家里人说啃老。”他苦笑说:“大家都说互联网让人有机会,其实我们只是换了个平台被管理。”
在这种新的劳动形态下,年轻人表面上有了“工作”,实际上却没有稳定收入与社会保障。正如一名学者所言:“灵活就业不是就业,而是漂浮的生活状态。”
北京人力资源顾问高艺祥(化名)表示,青年失业不仅是周期性现象,而是大量企业关停的结果,根本原因在于产业萎缩所致:“产业萎缩导致就业口径收窄,新增岗位远少于毕业生人数。许多企业削减人力成本,宁可用AI自动化,也不招新人,例如客服、内容审核这些岗位。”
他说,大学毕业生一年比一年多,前几年毕业的还没找到工作,新一届毕业生又涌向社会。找不到私企就去考公务员或国企:“现在每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就有几百万,哪有那么容易被录取。”
据报,2025年中共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拟招录3.97万人,但报名过审人数超过340万人,通过资格审查人数与录用计划数之比约为86比1。

据《新京报》2025年1月《国考报名数据追踪》报导,中华职业教育社联络部“一级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仅招录1人,却吸引16,702人报名。此外,北京与广东两地报名人数均超过25万,竞争最激烈的地区则为西藏,比例接近150比1。
2023年夏季,中国青年失业率一度攀升至创纪录的21%以上。此后,中共国家统计局暂停公布相关数据。直到同年年底,官方以“调整统计口径”为由重新发布,显示当年12月的青年失业率为14.9%。
北京经济学者邵峰(化名)分析:“制造业收缩、服务业低迷、民企融资困难,导致新岗位创造能力下降。年轻人进退两难:考公难,创业也难。”

他说,青年人就业问题其实反映的是信任危机,“他们不相信努力会有结果,这才是最危险的。”
在成都,50岁的刘阿姨说,她的儿子毕业于电子科大,学的是自动化,如今却在家帮亲戚打理水果批发生意。“他成绩一直很好,我们当年借钱送他去补课、考雅思。现在他说想出国读研,但我们真的没钱了。”她声音发抖地说:“孩子的梦想都变成风险。”
多位受访者表示,他们最害怕的不是孩子暂时失业,而是“没有方向”。来自山东胶州的张先生说:“我儿子整天在房间里打游戏,不肯出去。说外面也没什么用。看着他,我觉得我们那代人可能真的把希望押错地方了。”
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者李新(化名)指出,中国青年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与产业结构脱钩。他表示:“教育体系大量输出文科与管理科专业人才,但市场需要的是技术工人与基层岗位。”
他认为,当局长期推崇高学历导向,使得青年劳动市场“头重脚轻”,而家长又投入大量资源在孩子身上,最后仍然失业,这对家庭是极大打击。
李新还表示,另一层危机在于心理层面:“这一代青年成长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对未来期望过高,如今面对现实经济断崖式下滑,产生强烈的无力感。这不是一时的情绪,而是整体社会心理的退潮。民众的焦虑情绪往往从家庭开始。”

记者访问到一位留学归来的理科硕士刘子涵。她曾在加拿大攻读材料工程,回国后投递了近百份简历,只收到一家新能源企业的面试通知。
她告诉记者,“我实在没信心再投了。我到一家新能源公司面谈,对方说因为指标被冻结,录用延期。”“早知道国内这样,就不回来了。我父母说国内机会多,其实是想我和他们在一起。我必须出国找工作,要自立。”
刘子涵的父亲是一位退休工程师,他坦言他骗了女儿。他对记者说:“我以为改革开放40年,社会已经稳了。疫情一过就让她回来,没想到孩子过得比我们还难。我同意她出国,走得越远越好。这社会太让人失望了。”

2025年9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青年就业促进行动方案》(国办发〔2025〕24号),宣称将提供200万个公共实习岗位与“灵活就业补贴”,并要求地方政府“优先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
然而,多地高校毕业生反映,所谓岗位多为临时性行政助理与基层宣传员,月薪仅2,000至3,000元,且无社保。
在广东、江苏、四川等地,社交平台上出现“假就业”“实习代替工作”等标签。
据《南方都市报》网站2025年9月报导,多数“实习岗”为三个月期合同,不计入正式劳动关系,网民戏称:“这不是就业,是消耗。”
如今张楠仍在找工作。她每天早晨打开手机投简历,下午去图书馆学习,晚上帮朋友的店里结账。
“我不想被说成躺平,但好像努力也没用。以前以为不工作是懒,现在知道是没地方可去。”她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5-10-25 14:55 , Processed in 0.08013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