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初,金属所确定了以发展铸造高温合金为主攻方向以后,师昌绪便提出以“金属的凝固过程”作为主要学科方向。由于高温合金含十几种合金元素,而且合金化程度越来越高,凝固偏析成为高温合金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发现某些微量元素(如磷、锆、硼、硅等)不仅本身产生严重的凝固偏析,而且还促进某些主元素的聚集。因此,通过有效控制这些微量元素,可大大减少合金的凝固偏析,这一发现被称之为“低偏析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使得铸造高温合金工作温度提高了20-25℃,变形高温合金的开锻温度提高上百摄氏度。据此发展了一系列低偏析的铸造和定向高温合金,如M17F、M17G、M38G、DZ125L等等,多数已应用于我国先进航空发动机上。该成果还被广泛应用于不锈钢、抗氢钢的研制和生产中。为此,当时国家计委在金属所建立了“低偏析合金材料及制品示范基地”,世界银行贷款在金属所建立了高性能均质合金工程研究中心。该成果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及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8年7月在美国华盛顿国际材料研究学会上,师昌绪做了“微量元素控制的低偏析高温合金”报告,各国学者公认是原创性的工作,获得了国际材料研究学会联合会(IUMRS)颁发的 “Innovations in Real Materials Award(实用材料创新奖)”。当年全世界仅12项工作获此殊荣,该奖项至今也是中国唯一的实用材料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