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lf63 于 2018-4-25 07:40 编辑
电话过来了,问一下有没有时间抽空下车间看一下,因为修好的第一台设备准备发货了。甲方的工作人员也在验收,看能不能最后再交流一下,将要整改的地方接着改得更好更合理。 因为这是修好的第一台的机,后面还有好几台得根据这台的样子一并整改了。 对不起,兄弟。俺出差在外呢。有啥事的话,回来再议。。。
办好事回厂子了,第二台设备也在车间场地上开拆起来。熟门熟路的,当然,大家多明白,旧机修理么,一台可能和另一台不一样。但大部是相通的。
回忆从技术交流到接单,再到解体修理,第一台设备可是困难重重。一波三折,有些都不是纯技术上的事。而是有些是各为其主的打算,有些是各自内部部门之间的沟通欠畅,有些是前期的考虑不周或者是想当然的一些自以为是,有些则是经验不足引起。。
原先设备大修甲方一般情况都是以原先设备总价或者近期类似设备总价的百分之多少为基准,对设备的一些重要部位多设定了维修后必须达到的要求目标,对一些重要更换件也作了要求。而后根据原先曾经有过的业绩开始招标。也即得在保证质量,有过业绩后再采用最低价中标的方式或者就是直接议标。
不过不知从什么地方引进的,甲方近来修改了修理设备的招标方式。采用了将整机中的零件在图上根据经验或者实物上明显损坏情况而定的策略。 这种过程带来了整个操作上的改变。
早先是粗放简单,现在是所谓的精细复杂。 从效果上看甲乙双方前期工作量明显增大,而从实际操作过程看,未必可取。从甲方看似乎堵住了一些粗放式时的漏洞,做到了修理时有理有节,看上去一些文件资料更是好看,似乎也节省了一些制造成本。但从乙方观点看,增加了对设备零件完好的的预估性,对成本的的确定存在了不可估因素。因为作为修理设备,有些零件得将设备解剖测量后才能确定。有时还存在设备解体时的一些特殊情况产生。。。假如预估成本高,则可能无法招到。假如预估成本低,则修理后存在亏本现象。 设备修理亏一次,或者亏得不多也是说得可去的。可以说是经验不老倒。假如几次多亏,那么就存在将来对修理不感兴趣现象,就可能退出招标。毕竟企业得以利润为前提,得考虑投入产出的收益问题。实则对甲方也有无形中带来的伤害。 这种情况也就是实则是看重了物上的价值,而对技术知识这块的价值有意无意地采取了忽视。
的确,此类设备修理后,企业方因为感觉没有合理的利润。费时费力又没利润,所以企业中明白内情的一些家伙,有意无意地对此类工作有了抵触情绪,认为不合算,不想化时间精力弄下去了。所以有过另一种小机型也要修理时,直接就婉拒了。虽然此种小机型企业也曾经加工制造过。当然这些多是后话。
故事开始了。。。 电话过来了,现场经理带了去了甲方。 甲方工程师带了俺去了车间,和现场点检员作了交流。并拿出了一页此设备在维修中必修之处的目录大概初稿。包括一些地方必修,一些局部要加强,一些地方得增添。。。 再和工程师及点检相互讨论了一下可能在设备内部存在要修理之处。并要求俺们再根据原先修理的一些经验列出相关条目,返回甲方再相互商讨确定。 下次再议。
过了几天,带了列出的修理大概条目,直奔对方。因为从以前经验看,只要双方协商后,基本就按此办理了。 结果,去后。对方又改变了以前的方案,说是改为得按设备上的每个必修零件报价。。。得具体到设备上每个零件的要求。 悲催了,带去的条目不够细。得重新再弄。 暂且不管,先和对方工程师及相关人员对现行已列出的修理项目进行讨论吧。 纯技术上的事能交流明白,多是能理解的。几个部门将一些地方要增强和改进。有些地方要加强,有些地方要改造。有些得重新加工制造零件。有些是甲方出图,有些是这边增加。。。等等都一一列了出来。 回厂再细化后再上报吧。
再次带了修正后的条目去了甲方。甲方工程师到没啥说法了,毕竟上次已交流过了。结果横中又出现意外,这次对方商务这次发表了意见。将上次的讨论的一些项目认为还可以修改。 将一些项目自认为不可取,认为可以将来将设备解剖后再议,不过又认为得先提出,多出部分不承认。也就是说,对吃不准的部分,假如不先考虑到,亏的就是修理者。 那不行,这不是有点不讲理么?旧机修理,谁知道会有啥其它情况出现。人,又不是神仙。不可能啥多能考虑到的。能知道个大概趋势已不错了。再说不是一台设备,而是好几台。 并且可以大胆地说,这几台修理情况会出现大致情况类似,但局部会一台与一台不一样的情况。。。 不过因为存在在一些大件重要件解剖后可能存在修理的项目的增多,甲方也同意费用另议。
总算将修理清单给定了下来。 企业内核算员根据清单上要求,再考虑到一些其它因素报出了每台修理的价格。 正式修理的合同是就得让企业内的商务经理去处理了。 条线清晰,各负其责。
合同签下了。 工作令发到了生产部。生产部来技术部门取图纸时。发现了清单上有几个项目有了改动。 修理清单目录上出现了几个原先是采用旧零件返修的,改成了新做。商务经理不明白也没详细了解,更没电话询问前期技术核算等相关人员,直接将单子给签订下来。
技术和生产正式要按清单下图时发现此种情况。而且发现要新做之一的零件,必须根据甲方的要求制作。且甲方正在重新设计。而且此件属于大件,占设备总重的少十分之三。也就是说此件必须重新投料按新图制造,仅此一项,此修理已经必定亏损。问题还有的是,并不是一台机,稍亏一下就算了,权当化钱买教训。现在一批维修机多要新做,单在这个上面就得亏上几十万左右。
询查,到底是什么情况。。。 将原始的底稿及报价资料找了出来。技术,核算上多不存在问题。报价上是按修旧处理而不是新做报的价。结论,商务签单上失误了。 因此,技术和生产商议,让商务在修理清单上签字后才下发图,否则不于执行。因为虽然工作令上有签字,但修理清单上没签字。而现在修理清单和原先报价的清单不一致了。
商务着急了。这字不好签啊。。。 想让忽悠了先下图再说。想“玩”个手碗。不过,人,假如有了前科,别人能信么? 再是多是在职场上混的,谁不知道后果?谁不会保护自己?不背后打个小报告,玩个阴招,就算对得起他了。现在可是明招,不签,不下图。这“锅”就得他背,“坑”得自己填。
由于修理清单上不签字,所以技术不下图。因为假如技术下图,就是技术的问题了。技术不下图,生产部门就不投料。生产时间上完不成,就交不出货。呵呵,形成了一个“结”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了。 商务被上下夹攻顶不住了,只能去和甲方协商,想更改合同。不过,可能么?说是当时签合同前,对方提醒说过要更改一下新做零件的,结果以为是小零件不值几个,所以也没吱声。也没问具体是什么零件。呵呵,合同既然签了下来,就得执行。。。 业务不熟,不懂技术害人喔。对技术没有敬畏心,急着拿单子,业务上不细心,引起了一次失误。 想再走高层路线,结果是:合同上签字没? 没招了。按合同走吧。但对方也明白这边出现了一次不该有的失误,也退后了一步,不用按重新设计的图制造,还是按原老图重新制造。这样用是仍旧于原先一样使用,但达不到更方便的灵活应用了。这样在重量上减轻了不少。也就是尽可能让这边降低亏损的数目了。。。不过此整个项目也肯定是亏损了。
终于,在修理清单上签下按原图制造的字,技术才正式发图生产部门。
图纸下发生产。不过现场早就将一些地方给拆卸开了。 因为图纸迟迟没下去,所以只拆了一些大部,而后因为商务上的交涉,就没有继续再拆下去。下图后,继续拆吧。 结果发现有些比较大的高强度螺纹联接,因为早先装配时螺纹上没有浸油,所以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在高温,水汽等腐蚀下,螺纹严重锈蚀。为尽可能将其拆下利旧,采取了各种方法多无法拧下,只得将其割除后重新投料新做。 也有车轮轴在高温腐蚀下,锈蚀严重,不但是无法再次使用。而且只能采用将其镗后取出的办法拆除。因为无法采用动火割的方法,否则会产生热变形,影响今后设备精度。 有些零件在大的冲击下,磨损,开裂。。。 最可笑的是,作为耐磨垫板的调整板,垂直安装在机架上。因为合同上必须重做,所以拆卸清理后,发现本来此板用了十多颗螺钉紧固在机架上,结果是垫板上螺钉到是有的,但机架上是光孔。也就是说根本没拧上去。整个一块板是靠二只定位销挂在机架上的。。。 将设备上的重要件之一的四根拉杆也重新检测了一下,将数据提供给了甲方,让他们确定是否更换或利用。 将该做的多做到位。将有些不该修理方负责的问题全部“踢”了出去。否则将来修理质量扯不清。
总之,现场不少零件都超过了清单上的修理项目。
小件,重做也就算了。有些大件,得让甲方他们知道。 将甲方给请过来,现场让他们过目。也得让甲方知道真正的工作量并不是他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再次明确告知是,这台解剖检查是这些项目多了出来,那么别的几台还可能一台另一个样会出一些“幺蛾子”的事。。。
事情还没完,有些利旧零件在上机加设备加工时,发现因为零件变形,产生了基准不准确,一些位置无法加工出来,所以只得重新堆焊后再加工。。。否则对整机性能有影响。 各式各样的现场零件处理。。。。
终于可以整机装配了。 而在整机装配后,检测发现某安装面间隙过大超差。也存在一些形位公差出现了超的现象。 只得将各相关部门招集起来,重新检查,到底是什么地方,什么因素产生的问题。 通过分析,发现是因为有些重新加工面,在加工时基准不统一,所以产生了误差。 该解剖后重新加工的,必须重新加工。。。
安装结束,空载试验。 结果发现俺们按图装配后,油马达旋转带动齿轮箱再带动丝杆的传动,使轧辊上下运动的方向和甲方现场运行方向正好相反。仔细分析设备传动链,俺们是完全按图作业的。这就意味着,对方原先设备在装配上没按图作业。是四根拉杆两两装反了。这样正好传动方向倒了一下。再次和对方沟通确认,是按图还是按现场。甲方也感觉奇怪了,因为现场一直就是这样使用的。为此甲方考虑到因为后面几台都得修复,所以决定还是按图装配。将现场的将来修理时全部改正过来。
让甲方派员过来验收一下,看看还有什么地方得按要求整改下。。。 第一台终于可以出厂了。。。 第二台又已进入了维修现场。并开始解剖。
话分二头: 先说第一台进入甲方车间。 隔天电话过来了,问为什么润滑油加不进去,
因为原先设备是单点人工润滑,这次要求整改成了集中式润滑。甲方指定了快速接头的型号。加油时直接用干油泵站快速接入。 问:是用的什么润滑油站? 答:就是用的厂中常用的啊! 问:看看你们用的干油站是用在单线还是双线的?现在设备上是双线的分配器。因为当时决定确认的是用双线。 。。。。。。 先试试吧,不行就买个双线干油站。没几个钱的。呵呵。
第二台继续拆卸, 各种情况不断,有重复前一台的,也又有新情况产生的。 作为设备上重要件的的四根拉杆,清单上是要求每根在解剖后多得检测尺寸及直线度之类的形位要求。磨损处能修复则堆焊重新加工,假如没法修则报废更换。 此设备上的拉杆检测后,发现有二根直线度明显超多了,弯得太多甲方决定作更换处理。因此将备件发到了车间。 结果在安装时发现新发来拉杆上的外花键与现场修理设备的内花键,无法很好的安装配合。这不行,也得和甲方协商,这不是提供了不合适的零件么。。。嘿嘿。 当然,通报甲方是必须的,但工作还得做。修正吧,否则没法用。制造费用又多了出来了一块。 。。。。。。
第二台又发到了现场。 第三台又进入了拆卸现场。 新的轮回又开始了。 。。。。。。
第二台进入生产线使用没几天,电话过来了。甲方工程师问轴承座拉杆孔处磨损量大约是多少?现在车间拆卸下的拉杆孔磨损量有多大? 行,让检验将数据给了出去。 隔天,甲方又电话,让派技术人员和修理人员过去讨论分析一下现场线上技术问题。 带了修理人员同去了甲方,先让甲方工程师带了去了车间生产现场。在甲方点检的陪同下,观察了正在工作的已通过修理的设备。 发现在坯料进入设备瞬时,设备上部会产生瞬时上翘现象。乍情况?有间隙?
会议室中,甲方几位及俺们俩打开了图纸,根据装配图和安装情况进行了一番分析。 结论就是大轴承处配合处虽然稍大了几丝,但影响不会这么大。而是轴承座拉杆孔径处磨损大了,有个几十丝的,虽然此处拉杆套重新制造了,也根据图纸要求作了对拉杆的压紧。 这些对卧式使用时影响不是很大。问题是此台是用在立式使用上的,这样就能解释开始使用时正常,而时间长了,预压紧螺栓松后,整个拉杆因为在重力的影响下,使拉杆在已磨损的轴承座拉杆孔中偏位。 甲方工程师也根据前几天拿到的轴承座拉杆孔磨损量的情况,再根据现场设备的三角放大原理,认为理论分析和现场工作情况比较吻合。 此情况不太好处理。因为除非重新更换新轴承座,否则处理比较困难,风险也大。因此决定此情况暂先放一下。。。
第三台继续拆开,发现更大的事了,因为此台设备来时外观一看就是大轴承破碎。 将已破碎的轴承取出后,发现大轴承孔磨损严重,拉杆也也存在磨损后不园现象。 是修理后用还是报废后重新投料。。。
得立即让甲方决定。 因为此轴承座在俺们原先预估时说明过,从原先经验看,时有产生磨损使孔径增大现象。不过被甲方商务给否定了,认为不太可能。而甲方技术人员认为存在这种可能性。因此在意见不统一时,拖了一句是如果拆卸后发现磨损现象严重,让甲方现场判定再决定。 原先经验一般也就大个几丝十多丝的。这次,发现主轴承孔已大了二到三毫米,,而且孔内局部存在沟槽。而拉杆孔也局部磨损了并且存在椭圆现象。 假如采用孔内堆焊后重新加工,不是不可能。但也存在质量上的不确定性。因为此件比较复杂,主轴承孔周边厚度变化比较大,有部分相对壁厚较薄。材料又是碳当量比较高的,焊接时比较有难度,怕焊接时整个轴承座产生不可控热变形或者焊接时产生开裂现象。再是拉杆孔虽然磨损了,但孔径不是很大,又存在局部薄壁想堆焊重新加工,难度很大。 假如重新投料制造,制造费用得重新核算增加。这到是小事,主要是时间来不及。。。车间现场没有备用机了。万一线上设备出了问题,会处于没机可调,整个生产线会停产,损失会更大。 作为甲方,考虑到修理时间问题,认为堆焊为好。但作为维修企业,因为此堆焊存在风险性,最好是采用重新制造。 通过协商,双方认为还是先试一下,先将此四个轴承座孔堆焊后重新加工看质量情况。拉杆孔因为磨损量不是很大,才几十丝,所以算了。怕此处堆焊时,热应力更加复杂影响到大轴承孔处。 有时试了再知道。 总算,四只轴承座在维修时,一切顺利。
各种情况,不过毕竟做了几台同类机了,所以修理时间越来越短,也越来越顺了。 一台又出厂了, 新拖回的一台又开始拆洗了。新的一个轮回又开始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