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vell 是一家神奇的技术公司,它自行开发和收购了很多不错的软件和标准,涵盖 NetWare、IPX、WordPerfect、Quattro Pro,Unix,SUSE和Mono。它曾有心挑战微软的霸权,最后不免以失败收场,但在开源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它所扮演的角色无可取代: - 1993年它收购 Unix System Laboratories 并由此获得 UNIX 版权,并在 SCO 诉 Linux 社区这个世纪大案中保卫了 Linux。
- 收购 Ximian 和 SUSE,使得 GNOME 和 Mono 等开源项目得到了一个相对宽松的发展环境并进入企业市场。
- 与微软达成了专利合作协议,并且增进产品互操作性,也促成了 Moonlight 项目开发过程中 Mono 团队和微软公司 .NET 团队之间的初次合作。
可是和 Sun 公司类似,因为运营状况不佳,2010年11月 Novell 被 Attachmate 财团以22亿美金价格收购。这家专业收购公司的财团很快开始重新组合各种资产,在大约半年后开始对 Novell 公司进行大规模裁员。各个产品组中 Mono 团队受到的影响最大,全部成员失去了饭碗。 裁员目标的选择当然体现了 Attachmate 管理层的市场判断。他们知道 SUSE 是个优质资产,必须加以保护。但他们没看好当时正值发布初期的 MonoTouch,和尚在全力研发中的 Mono for Android 这个极有市场潜力的产品。这种短视不仅给两个极有价值的项目带去不确定的未来,也直接导致原有用户连已经购买的产品都不能激活。 Miguel de Icaza 在这个关键时间做出了一个重要的选择,体现出了做事的腔调。首先他安抚人心,团结团队中各位成员,然后立即给正在外地休假的 Nat Friedman 打了个电话。两个从1999年就合作的老朋友一拍即合,准备自己投资创建新的公司来继续 Mono 系列产品的开发。和给 Mono 项目起名一样,他们再次选择了猴子这个机灵的家族,把公司命名为 Xamarin(来自 Tamarin 这个猴子的分类)。 虽然 Mono 依然是一个开源项目,Xamarin 员工参与其中并没有障碍,但是 Attachmate 当时仍然掌握着 MonoTouch 等收费产品的代码版权,怎样通过合适的渠道拿到这个版权对于初生的 Xamarin 来说。 这里 Miguel 采用了一个神奇的方法,一面保留和 Attachmate 接洽的可能,一面利用 Mono 开源项目的源代码来从头开发 MonoTouch 和 Mono for Android 的模仿产品。为了避嫌,这次原来开发 MonoTouch 的几个工程师转去做 Mono for Android,而预研 Mono for Android 的几个工程师开始从头重写 MonoTouch。 大概是因为技术方面已经没有特别挑战,Xamarin 很快开始了产品封闭测试,准备在最短时间内将它们推向市场。很多老用户也开始给 Attachmate 压力,而潜在新用户更是焦急地等待新产品的发布。 2011年7月事情峰回路转,Attachmate 资源整合后刚刚建立的 SUSE 主动找到 Xamarin 来谈合作,并在一揽子协议签字后将 MonoTouch 和 Mono for Android的版权拱手相让。当然作为交换,Xamarin 公司继续为 SUSE 客户提供 Mono 相关产品的技术支持服务。Mono开源项目的主导权也正式由 SUSE 转交到 Xamarin 手中。 经过这次合作,Xamarin 终于卸下一直担心的专利包袱,全力投入到新产品的开发之中。有趣的是,之前交叉开发的过程中据说团队里诞生了很多全新的想法。在拿回 MonoTouch 等产品版权后,这些新想法也逐步在产品之中一一实现,总算没有白费气力。 值得注意的是和 Novell 时代的 Mono 团队相比,Xamarin 是一家更为纯粹的移动平台开发工具公司。很多带有 Novell 时代印记的老技术明显不再大幅改进,失去了活力,包括: - libgdiplus 和 Mono 的 Windows Forms 实现
- Mono for Visual Studio,一个在 Visual Stdio 中开发和远程部署调试 Mono 程序的插件
- Moonlight,开源的 Silverlight 实现
同时也有部分 Mono 核心团队的成员因为个人原因加入其它公司或者创建了自己的公司。不过他们其实从来没离开过 Mono 这个业已庞大和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各自又在新的岗位上推动了 Mono 的发展。 附带提一个2014年9月发生的趣事。MicroFocus 公司宣布收购 Attachmate 集团,就此获得了 Novell 这个厂牌。而几年之前 MicroFocus 同样收购了 Borland 公司。这两个古老的著名品牌最后以这种方式聚到一起,令人唏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