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120|回复: 17

刘瑜

[复制链接]

16

主题

921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399
发表于 2016-12-24 12: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逛逛论坛 于 2016-12-24 13:08 编辑

算了,不给论坛惹麻烦。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0 收起 理由
A龙 + 50 谢,无妨!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8

主题

5156

帖子

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281
发表于 2016-12-24 14: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没啦?现在口袋扎的这么紧么

点评

有点印象 送你一颗子弹  发表于 2016-12-24 14:3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4 14:2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藏头诗?

点评

这些人已经美利坚了  发表于 2016-12-24 16:15
异政人士,对TG政策有不同政治见识的人,知乎上倒是大大方方在讨论这个人  发表于 2016-12-24 16:01
许多东西,你放下了,是个永远的困扰,每天都出现,无法避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76536
发表于 2016-12-24 15: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说出这个名,就足够了,有心的自然会去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3536

帖子

5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7395
发表于 2016-12-24 17:3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清华女公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478

帖子

814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144
发表于 2016-12-24 19:5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外国很多异政人士在很多节目上谈的挺欢的,我就想咋就没人像清末时的革命党那样勇猛呢

点评

本世纪已经告别革命党了。  发表于 2016-12-24 20:0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12-24 20:24: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948022/answer/20901266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1.读过一些刘老师各个时期的作品,但是不全部。很明显的是,刘老师是受过良好政治学专业训练的。她所写的文章(尤其是越靠近期)相比其他一些被广泛认为是“公共知识分子”(1)的作家来说,无论是论据的给出和推据方面强很多。(注意:个人并不完全赞同她文章的观点,尤其是早期的很多作品,估计她自己现在回头都不忍直视。)但是就论证的过程和论据的选择等方面是高于很多“公共知识分子”的。

2.的确不能完全以SSCI或者CSSCI的数量来直接衡量大部分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原因的话,在我之前在知乎的专栏文章中有所提到,
a.“在社科领域内。因为理科(如物理,数学等)一个研究时代的热点是有限的,所以可以通过一个或者几个国际平台(期刊杂志)进行直接的相互批评并达到相互促经的作用。而社会科学因为贴近的是人类社会现象的表达,所以它在同一个时代中的研究范围是非常宽泛的。甚至在一个较小的研究领域内往往全世界同时代就只能找到不大于10位的学者进行讨论,研究和促进。”
b.社会科学领域中国际期刊的编辑池往往也有自己的观点,同行评审(Peer review)的时间之长可能很多理工科的同学是无法想象的,反复修改,改到最后很可能发现这已经不是自己想说的东西了(经常发生)。
c.1万字其实真的不能将一个社会科学的工作交代清楚,大部分要真正能够被同行接受,同时能让社会接受的作品还是要通过“书”的方式。那写一本专业的社会科学研究书籍这个下的功夫绝对要和发一篇nature平行难度级别了。如果有田野调查的话,经费和时间都是蹭蹭得上去,例如公民文化 (豆瓣)。有Interview的话,那个写作周期可能需要10多年都不止。比如邓小平时代 (豆瓣) ,付高义的这个作品也能算是针对政治人物的政治科学作品,算是靠面谈和依据文件档案堆积和互相佐证的很不错的作品。(当然这个方法可能只能在威权体制中比较好用,在minzhu体制下,面谈的研究方法会因为意见过于分化,而找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这个在本文不细谈了。)可以看得到,写一本能够得到市场和学术界都有所认可的书,前期的阅读(研究方法的基础,政治逻辑和哲学的基础,先贤作品的积累等等),资料的收集,撰写,市场化等等,这每个阶段都不容易。
所以以上a,b,c三点说清楚,在绝大部分社会科学领域,用sci或者ssci数量来评价一个学者是不公允的。如果有需要的话,我能举出很多社会科学领域内,一辈子就交出几本甚至一本作品的世界级大牛们。

3.作为一个专业研究者,以自己的本体论发出自己对社会的反思,没什么错。事实上不止是中国,包括美国,大部分的政治科学作品都只是停留在很小的知识分子圈子或者象牙塔中。一个专业研究者利用自己一点时间写写专栏文章(用一些小事来谈谈自己对某个事件的看法等),我没有看出来这有什么错。至于她的观点对不对,已经在社会形成了很多批评和反思。这个没什么。只是意见不同,没什么了不起的,大家亮出观点,但是有些网友爱用讥讽的词汇,我觉得不合适。不过个人觉得对刘瑜老师来说,这个也起不到什么太大的负面作用。要对社会产生一些影响的人,心脏不大是不行的。通过专栏的撰写能够吸引一些固定读者,引起普通民众的思考等等,但是,写专栏毕竟不是学术工作者的主业,可能刘瑜老师现在自己也明白了这之间的关系。政治学研究者在接近40岁的情况下,是有很大的压力要自我交代,交出一本像样的完整性的研究一个问题的专著的。虽然个人不能说,以很多小文章攒起来一本书就不是学术书籍(因为现在在国际学术界也有这样的汇集出版的潮流),但是如果没有一本完整的以研究兴趣,证明和论证为结构的全流程的书籍恐怕对于她个人的学术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对于一个希望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点什么的职业研究者来说,如果一生没有这样一本书,可能自己也是交代不过去的吧?

4.刘瑜在进步,写这个评价前,找了最近她写的几篇来看,很明显,阅读的量上有了进一步的推进和突破。对于知识结构的把握也更加全面起来,这是一个学者逐渐成熟的表现。要知道影响中国比较优秀的社会科学学者的主要问题是坚持作学者的冷清贫穷和学而优则仕带来的热闹的生活,两者之间的强对比。所以一个学者一定小有名气之后,能够抵挡得住各种名和财的诱惑,不断突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体系,这种练心的过程是很难能可贵的。当然有很多学者无法突破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因为不愿意脱离自己已经非常熟悉的知识结构,这也是成熟带来的代价,接受新鲜事物就比较慢和更难一些了。

5.用好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刘瑜可能在中国所有政治研究者中名气和销量是最大的那几个了。从目前看过的刘老师的东西来看,她对自己社会影响力的使用还是有节有度的。既没有“丧心病狂”得咬和自己意见不同的观点,对于别人在学术方面的批评也算是有理有据有度的回复。不过个人估计,完全是个人估计,刘瑜老师有点骑虎难下,一来名气大,社会活动太多,能阅读的时间太少,撰写一本专著会力不从心;二来,估计因为她的名气(注意,而不是她的观点。书商和媒体已经将她划好了线。),拿一些真正有国家研究资金支持的研究项目有困难;三来,因为这个名气无法得到国家级别的研究支撑,一旦退出公共视野,定下心来做一些长线研究,也会在资金上和心态上有很大的难度。

至于刘老师的家庭,隐私生活,朋友们难道不觉得去人肉这些个人信息,也是一种暴力吗?
读不懂或者没有耐心读懂别人作品和思想的人,才会去八卦和趴一些别人的隐私来满足自己所谓的“研究能力”。
所以刘瑜老师关闭自己的社交软件,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和家庭生活,是个明智的选择。


未完,挖个坑,等有时间再补。估计没时间。

更新:注1:
可能我和其他朋友对于“公共知识分子”的概念不太一样,我之前提过一次。大家有兴趣的话,看一下这个注释。
其实我个人认为的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是个理想的状态,可能我对这个词的定义不同吧,我认为的公共知识分子应该是在很多领域内都通读了很多东西,很多方面至少政治经济很多领域都非常在行,并且能够应对媒体以各个领域中专业学者的能力回答问题的水平。无限趋向于到这个状态的人是有过的,比如Schumpeter,写经济发展理论前读完了他之前300年内几乎所有经济著作(不过他比较早期了,对社会的直接影响不算多,那时候工具也不算太发达)。比如Herbert A.Simon,他是政治学起家,但是拿了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对组织管理学又有深厚造诣等等。当然还有Milton Friedman,读过他的书的朋友,可以知道他的知识面有多广,而且都非常接地气,当然他的电视辩论节目影响了一代美国年轻人的思维。比如现在还非常活跃的博主兼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Paul Krugman,也是个苦读然后尝试往我定义的那个方向上走的人。如果将国内的被定义为公知的老师们与他们作对比的话,差距还是很大的。
许多东西,你放下了,是个永远的困扰,每天都出现,无法避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主题

4728

帖子

2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26544
发表于 2016-12-24 20: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我还是更喜欢秦晖和金雁的文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564

帖子

755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56
发表于 2016-12-25 11: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找来看看。谢逛大叔!
就说给自己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主题

564

帖子

755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556
发表于 2016-12-25 11:47:40 | 显示全部楼层
ylan 发表于 2016-12-24 20:50
其实,我还是更喜欢秦晖和金雁的文章

《学问中国》里,有秦晖的一篇“文化决定论的贫困——超越文化形态史观”。
里边有句话特别好,

科学的认识就是"有益的假说"不断在证伪中扬弃自身而求得前进的过程,不可证伪(因而也不可发展)的"绝对真理"是很少有科学价值的。

点评

读金观涛的《兴盛与危机》,也读钱穆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多读一些,认识一个东西,就更深刻一些  发表于 2016-12-25 11:58
所以,多读一些人,还是有益处的。比如,读许良英的《民主的历史》,再读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有不同的体会。  发表于 2016-12-25 11:57
哈哈不怕土匪,就怕土匪有文化。金雁的东欧方面文章,真好  发表于 2016-12-25 11:52
就说给自己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4-12-25 13:12 , Processed in 0.121715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