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可叹这位为了燕京贡献大半生的异国人,在回国前才有机会回去(杭州)看望亲人墓.谁知,这竟是最后一眼,今后再无机会。
1946年10月19日,司徒雷登在杭州故居前的留影
1946年10月19日,司徒雷登与教友们合影于'父亲的教堂'杭州天水堂前
尽管他为燕京大学募得巨款,但从未为自己留下一点什么。
他一生简朴,素无积蓄,由于没有在美国国内工作,也没有社会保险。
1920年傅泾波成为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私人秘书和助手
1952年,辞去大使职务后,生活来源仅有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理事会每个月发给的微薄退休金,生活相当拮据,晚景凄凉。燕大有钱,但司徒雷登本人却没钱,他很少买衣服,袜子和内衣上都是补丁,哪怕1946年到1949年当过驻华大使,到了晚年仍是一文不名,无任何积蓄,寄居在亦生亦友的傅泾波家中,在美国连立锥之地都没有。
当大使时,月薪为1000美元,但他又要拿出相当一部分捐献给燕京大学,作为建校之用,确实素无积蓄。回到美国后,因为他长期在中国,没有在美国工作过,所以没有社会保险,而且年老体衰,工作的机会已经没有了。
司徒雷登的夫人艾琳.司徒雷登(路爱玲),早在1926年6月5日就病逝于北京。
司徒雷登的儿子杰克也出生在中国北京,后来在密西西比州的一个小城当牧师,收入很低,没有能力照顾父亲。幸好,美国的一家慈善机构——亚洲“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理事会” 每月提供给司徒雷登600多美元的退休金。
其实,在回国3个月后司徒雷登即中风卧床,晚年的司徒雷登在一次中风后偏瘫了13年,因经济窘迫,请不起人服侍,病中生活和护理完全靠傅泾波一家悉心照料,连上厕所、洗澡也得全靠傅泾波帮助。待傅泾波体力不支、气力不济时,便叫自己的儿子傅履仁来帮忙。
1962年9月,司徒雷登在华盛顿一家教会医院悄然去世,终年86岁。
晚年的司徒雷登得到傅泾波家人般的照料(1954年)
傅履仁(左)、司徒雷登、傅泾波(右)在美国合影
1962年9月在他临终之前,他给秘书留下了两个遗愿: 一是将当年周恩来送他的一只明代彩绘花瓶送还中国; 二是将他的骨灰送回中国,安葬在燕京大学的校园内,与妻子为邻。 司徒雷登的妻子路爱玲1926年6月5日病逝于北京,就安葬在燕京大学公墓。
司徒雷登夫人艾琳·罗斯·斯图尔特
关于傅家,其实能写的也很多,只捡和本篇相关的吧.
傅泾波1900年出生于北京,祖上是满族正红旗,早年傅泾波就读于北京大学和燕京大学,后成为司徒雷登的秘书.在司徒雷登死后,傅泾波将其骨灰捧回,希望将来可以将其合葬于燕京大学司徒夫人的墓地。然而这一合情合理的愿望与要求竟然在其有生之年未被实现.事实是,直至今天,仍没有被实现.
1973年,傅泾波受邀访问中国大陆;
1982年傅泾波访问台湾;
1984年再次访问中国大陆;
1988年10月27日傅泾波在美国去世,临终前嘱托其子定要将司徒雷登之骨灰送归故里,
可叹傅家两代人心心念念的就是将司徒雷登的骨灰送回大陆安葬燕京,然,终不得愿。晚年长期照顾司徒的傅泾波及其女儿傅海澜回忆,这位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姓的老人家晚年常常望着中国的方向,
身在美国心却盼着回中国,在他心底,他仍执拗地以中国为家,哪怕这个国家如此深地误解着他甚至伤害着他。
他精心地保存着所有跟中国有关的对象,卧室墙壁上四处挂着燕京大学的照片。
傅履仁(1934年-2010年),美国首位华裔陆军少将
据统计,从1919年到1952年,燕大办学仅33年,注册的学生达9988名,为中国培育了一大批高水平人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2人,中国工程院院 士11人,各学科带头人超过100人。 “二战”时,中国驻世界各大城市的新闻特派员,90%以上是燕大新闻系毕业生。“二战”结束,在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 举行受降仪式,中国派出的3位记者均出自燕大。1979年邓小平访美,代表团21人集中了当时中国的精英,其中燕大毕业者竟达7人之多。
爱,就是要花时间经营,就是要至死不渝,就是要地老天荒永在一起。试想,若没这份爱,司徒雷登怎会在日本人占领北京后还坚守燕大?怎肯在日本人监狱中坐牢3年半?
(搬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