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件”和“零件”是机械制造业应用最为频繁的词汇之一,也不难理解。在平时的交谈中,也无需严格追求其准确性,也能理解对方所说的是什么意思或什么东西。但是,如果要真正解释什么是“工件”或“零件”,这两个词汇有什么区别,却不是都能说得清楚的。然而,在某些时候却是必须要分清楚这两者的区别,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近日重学GB/T3480.5-2008有此感悟。GB/T3480.5-2008《直齿轮和斜齿轮承载能力计算,第5部分:材料的强度和质量》,及其历次版本有GB8539-1987和GB/T8539-2000《齿轮材料及热处理质量检验的一般规定》。为我国的齿轮热处理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作用。
GB/T8539-2000等效采用ISO6336-5:1996国际标准的内容;GB/T8539-2008等同翻译和采用ISO6336-5:2003的内容,是一个产品质量控制标准。在应用过程中,感觉对个别词汇的中文翻译不是很准确。GB/T3480.5的表5渗碳钢所对应的ISO6336-5的Table5–Case hardened wrought steels的具体检测项目中,原文多处采用“…the part or on a representative test bar.”,显然,“part”的中文应指成品零件。而GB/T3480.5均译成“工件或代表性棒”。在此,如何理解“工件”和“零件”的差异,值得探讨。
查阅《外研社新英汉词典》,“work piece”和“part”分别翻译如下: Work piece:(制造过程中的)作品,加工产品。 Part:部分,要素,一员,(书籍等的)部,篇。(身体的)部分,器官。[~s]局部:零件。
查阅《中华现代汉语词典》,工件和零件分别解释如下:工件:作为工作对象的零部件,如机械加工过程中的零部件,也说制件。 零件:可以组装成机器、仪表等各种设备的最简单原件。
由此可看出,“workpiece”工件与“part”零件的意义有很大的区别。加工制造过程中的作品称为“工件”,而已经加工完毕的成品,可以直接组装成各种设备的称为“零件”。对应的时间和空间也完全不同。GB/T3480.5标准表5中序号9对应的各级检测内容栏中文翻译为“有效硬化层深度是指表面到550HV或52HRC硬度处的距离”是准确的。但在项目栏的硬化层深度检测要求,中文翻译成“…或在齿宽中部位于齿顶圆以下的齿顶高上检查”。该处的“上”字含义值得探讨。查阅ISO6336-5原文为“…or measured at mid-face widthone addendum below the tip circle ”。
按GB/T3374-92《齿轮基本术语》标准解释,所谓齿顶圆(tip circle),即“在圆柱齿轮上其齿顶圆柱面与端平面的交线,称为齿顶圆”;而齿顶高(addendum),是“齿顶圆与分度圆之间的径向距离”。如果按GB/T3480.5-2008标准翻译的中文,“…齿顶高上检查”的“上”字,是上方或上面的意思,明显翻译成了方位词,很容易理解为在轮齿的齿顶高(线段)范围内的任意点检测,这显然不符合检测零件有代表性的主要工作部位的要求。并且,原文“one addendum”是“一个齿顶高”的意思,是指齿顶圆以下的一段距离。而实际也是在距齿顶圆以下的一个齿顶高处检测,是在齿顶高长度线段的端点处检测。检测位置非常明确具体,具有唯一性,也是齿轮零件传动时的齿面主要接触部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上”主要指一定区域范围;而“处”则明确指定某一点。所以,建议“上”改译成“处”更准确。翻译成“…或在齿宽中部位于齿顶圆以下的距一个齿顶高处检查”。或“或在齿宽中部位于齿顶圆以下的一个齿顶高处检查”。如此,有点近于GB8539-1987的表述,“…,于齿宽中部齿轮法截面上,在半齿高处沿垂直于齿面方向,自表面测至维氏硬度值为550HV1处的深度。”这里的“半齿高”,应理解为全齿高的一半,约等于一个齿顶高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