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76|回复: 0

风险投资商们争相到大学抢教授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7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71373
发表于 2021-8-29 15:4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投资界8月19日获悉,自动驾驶公司飞步科技官宣了一笔亿元B+轮融资,投资方为同创伟业、德屹资本。3个月前,这家公司刚刚拿下数亿元B轮融资,达晨财智、德屹资本、浙大友创、招商致远等一众风险投资商出手。大家出手这家成立仅四年的创业公司,很大程度是看好背后的掌舵者——浙江大学教授何晓飞。这只是风险投资商们投教授的一缕缩影。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贾佳亚创办了思谋科技,成为崛起速度最快的独角兽之一,IDG资本、真格基金、联想创投、基石资本、红杉中国、松禾资本等一众知名风险投资商们都来了。此外,迦智科技创始人熊蓉教授、灵汐科技核心创始人施路平教授、裴京教授、张悠慧教授、华卓精科掌舵者朱煜……教授创业者的阵容愈发壮大,更别提李泽湘、施一公两位教授创业“鼻祖”。

中国创投圈罕见的一幕正在发生:风险投资商们开始到各大高校“抢”教授。甚至有早期投资机构悄悄梳理了一份教授名单,涉及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等各个方向。这背后,是中国硬科技创业正迎来黄金时代。知名风投机构甚至报销学费让合伙人再到高校进修,为的是能跟教授等技术出身的创业者打成一片。以往“清贫”形象的技术科研群体,正迎来技术造富的时代。

这两年最火莫过于思谋科技背后的贾佳亚教授——他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博士阶段由香港科技大学和微软亚洲研究院联合培养,师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邓智强和微软前全球执行副总裁沈向洋。2004年,贾佳亚加入香港中文大学后,从助理教授做起,短短几年,便成为香港中文大学终身教授。

与大多数学者一样,贾佳亚一直埋头在计算机视觉AI领域20余年,很少对外发声。直到2017年,贾佳亚加入腾讯优图实验室,担任腾讯杰出科学家,这一消息瞬间在产业界引起千层浪。从那时起,很多风险投资人开始留意这位教授。

2019年底,贾佳亚离开腾讯后,便带着学生沈小勇创办了思谋科技。资料显示,这家公司致力于AI、5G等技术在智能制造、超高清视频领域的运用,助力产业实现全面数字化、自动化和智能化。贾佳亚教授创业的消息,瞬间引起了行业震动。当时,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最先与贾佳亚和沈小勇建立了联系。

一顿晚饭过后,IDG资本便决定投资。“我了解此前有很多公司邀请贾老师。原本他可以继续选择在一家成熟企业做技术总指挥,但能够坚定选择进入一线做产业赋能与拉动——创立思谋科技,这是很难得的。”IDG资本合伙人牛奎光曾谈过投资思谋科技的原因。2020年1月,IDG资本成为思谋科技的天使投资方。

贾佳亚用了一个跨洋电话,就为思谋科技引入了第二笔融资。彼时正值疫情高峰期,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在电话里与贾佳亚交流了几个小时。随后,思谋科技于2020年6月宣布完成数千万美元Pre-A轮融资,由IDG资本领投,真格基金和联想创投跟投。很快,贾佳亚执掌的思谋科技引爆了创投圈。四个月后,思谋科技拿到了超1亿美元的A轮融资,新投资方包括红杉中国、松禾资本、基石资本、闻天下投资等。
那段时间,思谋科技常常被各家投资机构拿到内部会议上讨论。“我总是能听到这家公司的消息,很多科技领域的投资人几乎想认识他们的人。”一位常年关注硬科技的投资人透露。
今年6月,思谋科技完成2亿美元B轮融资。至此,成立仅1年半的思谋科技快速成为独角兽企业。细数本轮投资方可以发现,除了红杉中国、IDG资本、基石资本、联想创投、真格基金、松禾资本等老股东以外,只有具备产业资源的新股东和暄资本、雄牛资本、绅湾资本加入。

思谋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沈小勇向投资界透露,贾佳亚除了负责融资相关事宜以外,还把控着公司发展的整体战略。“贾老师就是我们的导师、引路人。他帮我们找到对的方向后,我们就踏实执行就好了。”

贾佳亚只是一缕缩影。不久前,在火爆的机器人赛道,一位浙大70后女教授熊蓉也开始被风投们关注——今年5月,熊蓉带着学生创办的迦智科技刚到字节跳动和联想创投的融资;一个月后,这家公司宣布完成亿元级B+轮融资,由襄禾资本领投,深创投跟投,老股东字节跳动与联想创投继续加投。

说到教授投身创业,一定少不了两位“鼻祖”——李泽湘和施一公。

1961年,李泽湘出生于湖南的一个教师家庭。在刚刚恢复高考的1978年,李泽湘从湖南永州农村考入中南矿治大学(中南工业大学前身)。颇为幸运的是,18岁的大一新生李泽湘被来华访问的美国铝业公司选中,送至美国私立名校卡耐基-梅隆大学就读,此后他又去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麻省理工学院,在大洋彼岸完成了本、硕、博、博士后的学习。

1992年,李泽湘怀着“想办一所大学”的热情归国,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在港科大,李泽湘担任电子工程系教授,创立了科大数控研究实验室及自动化技术中心。当时,深圳设立一个专项基金和深港产学研基地,这里也成为李泽湘下场创业的开始,他在此创办了主打运动控制系统的固高科技。李泽湘就于东莞松山湖成立了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诞生了云鲸智能、松零机器人、海柔创新、欧卡智能、松灵机器人等超过100家机器人/智能硬件创业公司,基地在孵企业市场估值已超百亿元。2016 年,李泽湘还与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香港大学陈冠华教授,联合22位香港超级教授及科技精英共同创办HONGKONG X 科技创业平台,扶持在港青年创业。
一位刚刚拜访完教授的投资人在朋友圈“点赞”中科院前沿技术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并分享了定位。定期去各个高校“报到”,已经成为了一些投资人的日常。北京一位早期投资机构负责人透露内部的秘诀:“我们需要在创业者萌生创业的念头之前,就捕捉到他们的动态。所以,我们会经常去学校了解教授的项目动态。”
甚至有专注早期的投资机构已经悄悄梳理了一份教授名单,涉及人工智能、云计算、机器人等各个方向。“我们时刻关注着业内有知名度的教授、科学家的动向,也时常问问他们有没有创业的项目。一旦他们有相关想法,我们便会马上出手。”上海某天使投资人向投资界透露。
为了比其他机构更早挖到教授,很多投资人常常动用自己的人脉网络,通过二度、三度、甚至四度人脉,联系各个高校的教授。“最近几年,通过朋友找到我的风险投资人确实不少,也有一些投资人拿到我的联系方式后,直接打电话说想见见我。”
另一位研究普适计算的北大教授告诉投资界,从他开始研究一个“智慧养老”相关项目的时候,便有不少投资人主动联系他,像中科院系的投资机构或一些天使投资人一直与他保持沟通。

哪些投资人喜欢“泡”在教授的实验室?“除了中科院旗下的投资机构要做科研成果转化外,一些美元基金会有这样的动作。”一位来自上海的FA介绍,不过这也与投资方向有关。“一些很前沿的技术本身没有产业基础,所以投资人看中学术界的专家,最具代表性的群体莫过于高校教授。”
技术创新要求创业团队要有长时间的技术积累,教授创业的显著优点就是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虽然他们在商业落地上有所欠缺,但这一点风投可以帮上忙。顶级科学家的才华和时间,是真正意义上的稀缺品。”刚刚抢到一个热门教授项目的投资人如是说。

“更重要的是,有过创业经历的教授也会引导学生走上创业路。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沿着一条线挖掘到不少好的项目。”一位上海天使投资人补充说,他们刚刚投的两个机器人项目都是来自同一个教授的实验室,“因为有了这样的案例,我们更加愿意围着教授做投资”。

当然,风投们在争抢教授时也不是没有顾虑。最直接的一个问题便是,教授是兼职还是全职创业?“从投资机构的角度来讲,我们一定希望教授专家学者们全职创业,不要给自己留后路,当有后路的时候这个事往往干不好。”国高创投总经理、星河资本合伙人阎镜予表示。
“其实早在2016年,风投们追着教授投就曾掀起一阵风潮。但我们投了几个项目后发现都没有很好地与产业结合。”一位来自深圳的风投告诉投资界,现在公司在看教授项目的时候,会有三点要求:一是领先且独特的技术;二是在学术产业有着很好结合的创始团队;三是目前已经有一点市场份额的项目。

与此同时,教授们在选择投资方时也有自己的标准。“我们不是特别看重投资机构的品牌知名度,而是在意投资人是不是真正懂技术、懂行业。如果大家能够聊到一块去,那融资事宜自然水到渠成。”一位刚刚出来创业的中科院教授表示。
技术背景人才得到了空前的重视。8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刚刚正式发布《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强调要进一步激励科研人员多出高质量科技成果,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更大贡献。
这份《意见》包括了多项重要措施:如简化预算编制、加快经费拨付进度、加大科研人员激励力度以及拓展财政科研经费投入渠道。其中,更是明确指出要发挥金融资金作用,吸引民间资本支持科技创新创业,优化科技创新类引导基金使用,推动更多具有重大价值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创投圈也捕捉到这一趋势。据不完全统计,高瓴上半年在硬科技领域的出手就已超过80起,表示硬科技是“历史性的结构性投资窗口期”。受大环境影响,海外硬科技人才的加速回流是一个关键指标,他们在短时间里极大的补充了中国公司的技术实力。高瓴认为,硬科技创业正走在高需求、高助力、高壁垒、高水平团队的快速进化过程中,这是高瓴押注科技赛道的前提——这些因素保证了企业在促进产业进步的同时,还能在技术和商业中找到平衡。
投资界曾参加了奇绩创坛在今年6月举办的春季路演日,这家投资和创业孵化机构背后的掌舵者正是AI大牛陆奇博士。在现场,参与路演的33家早期公司100%为技术驱动型企业。不仅如此,这些创始人既有清华系,也有毕业于麻省理工、斯坦福的博士,甚至还有材料学科学家、航空航天专家.....绝大多数都是技术出身。
华登国际董事总经理黄庆感慨,随着科创板和注册制的落地,并在红筹企业和未盈利企业上市、科创企业员工持股和股权激励、研发费用和未弥补亏损、硬科技属性评价等方面,设置了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操作规则,真正使得中国的硬科技投资和创业,实现了投资到退出到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数据显示,在科创板首批挂牌的25家企业中,其中11位创始人拥有博士学位、8位拥有硕士学位,博士和硕士加在一起,占比达到了76%。截至目前,科创板企业平均研发投入为1.14亿元,研发人员占公司人员总数比重平均约为28%,平均拥有发明专利104项,均高于A股其他板块。
相对应的,硬科技创业的崛起,也对投资门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硬科技中最为重要的半导体为例,陈大同的多年体会是,做半导体投资一定要深入懂得半导体的规律,遵循从国产替代到技术创新这一基本趋势。“投资人没有四五年的磨练,是无法吃透半导体行业的。不要求投资人都成为半导体专家,但至少要是半个专家,起码要懂一些技术。”
达晨财智执行合伙人、总裁肖冰也曾透露,现在达晨投资一线已经基本不招学金融或财务的人,而偏向那些具有数理化生背景的技术人员、研究学者。用他的话来说,VC正跟科学家走得越来越近。在这种背景下,达晨向投资团队提出要求——“和科学家交朋友”。
为此,达晨内部为了鼓励员工继续深造,甚至报销学费。此前,达晨信息技术行业业务合伙人窦勇为了深入行业,专门到澳门科技大学念了信息技术专业博士,学费全部由达晨报销,一度在创投圈引为佳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4-9-29 18:22 , Processed in 0.08857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