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氢能的应用中,液氢具有较高的体积与质量存储密度,适合大规模运输及应用,能够显著降低市场化应用的成本。本文将着重分析氢液化技术的研究进展以及国际上的液氢研究项目: 日本 WE-NET ( World Energy Network) 及欧洲 IDEALHY ( In- tegrated Design for Efficient Advanced Liquefaction of Hydrogen) 。从压缩能耗、液化能耗、运输能耗、总能耗四个方面进行高压氢与液氢的能耗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液氢的运输能耗随里程增加缓慢,高压气氢的运输能耗随里程增加成直线上升; 运输里程在约 500 km 时,液氢的总能耗将低于高压气氢,液化能耗在总能耗中占的比例减少。 低温液态储氢在存储密度、容量上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随着发展方式、人口及消费模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快速增长,由此导致的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首先,我国能源结构呈现“富煤、少油、缺气”的状态,能源结构单一,以有限存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我国成为遭受污染、风暴、干旱等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年来,燃 煤、扬尘、汽车尾气等地面颗粒物的排放是我国雾霾的主要来源。据《中国机动车环境管理年报2017》显示,2016 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95亿辆,排放污 染 物 4472.5万吨,其中氮氧化物( NOx) 577.8 万吨,颗粒物( PM) 53.4 万吨。 其次,我国的 CO2减排面临迫切性。2015年,我国签署《巴 黎 协 定》,目 标 是 在 2030 年 中 国 单 位GDP 的二氧化碳排放要比 2005 年下降 60% ~65%,非化石能源在总的能源当中的比例提升到20%左右。低碳绿色能源的开发在减排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最后,我国目前的能源供应安全面临严峻挑战。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 2018 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 71%,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高达 43%。因此,绿色清洁高效低成本的能源开发利用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 氢能以其来源广、可储存、可再生、燃烧热值高、可电可燃、零污染的特殊禀性,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清洁高效的二次能源,成为国际能源变革的重要选择,被视为 21 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氢能对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以及优化能源结构具有一定的支撑作用。 然而,当前我国氢能利用的主要特点是“就地生产,就地消费”,全生命周期商业化应用中诸如制取、储运、应用等各环节还不够成熟,而储运是其中的瓶颈环节。目前常见的储运方式是高压气态氢及液态氢储运。 高压气态储氢方式相对成熟,截止 2010 年 10 月,215 座加氢站中,80%以上都采用了高压氢气存储的方法。然而,氢气的密度低,20 MPa 压力下,其密度为 14.4 kg /m3,即使未来达到 70 MPa 的储运压力,其密度也仅为39 kg /m3。对于储氢密度来说,一个充气压力为15 MPa 的标准高压钢瓶储氢重量仅约为1.0%;供太空用钛瓶的储氢重量也仅为 5%。 针对以上存储密度低的问题,近年来,研究人员把目光转向了液态储氢方式,液氢在常压下的密度为70.9 kg /m,相当于70 MPa 氢气密度的1.8 倍。车载液氢瓶的存储密度可达到6.67%。因此低温液态储氢在存储密度、容量上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目前我国的液氢主要是为航天服务,相应的在运行的氢液化装置位于航天发射场场区内,且装置均为国外进口,相关液氢产业链的民用化技术严重滞后于国外发达国家。 鉴于此,本文首先概述了氢液化技术的发展,并对不同的氢液化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了国际氢能研究项目 WE-NET 及 IDEALHY 的大规模氢液化流程的特点,为今后氢能的商业化应用做技术储备。此外,定量对比分析高压氢气与液氢应用中在同样的初始条件下从气源到终端用户使用所涉及的能耗。最后,总结了目前氢液化过程相关技术的研究热点跟难点,并对未来液氢的大规模应用进行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