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所有“移动”的概念都是负面的,例如“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现在,移动代表机会。移动者随时在寻找最有利的时空,把自己“投资”在最有效益的地方。 全球化时代,“移动力”就是竞争力。除了外语,你还需要5大隐性能力,才能在全球畅通无阻。
2005年美国“新劳动力技能委员会”请来自政界、企业界与学界的专家,热烈地在华盛顿举行关系下个一百年美国国力的会议——修改美国从幼儿园到中学的课程。这将是美国百年来幅度最大的一次教改。他们的目标很清楚:减少美国的“全球文盲”(global illiteracy)。所谓“全球文盲”,当然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为了让美国学生未来具有在全世界移动的竞争力。
全球移动的能力,的确已成为许多大企业升迁中高层主管的条件。事实上,在欧、美、亚洲等大型跨国公司,都已把人才的“移动能量”当作重要目标,致力培养员工能够理解、驾驭多元文化的素养。
譬如韩国的三星电子,自1990年开始的16年间,共派出3328位“地域专家”,到超过80个国家历练。这是三星为了培养外派人才所建立的制度。三星刚刚开始国际化时,发现外派主管不只学习语言需要花许多时间,更要了解当地文化,才能发挥作用。因此每年选出250位(不到全集团百分之一)优秀员工分散到世界各国体验研究,每天将心得写上公司网站,回国后成为公司重要的咨询对象,也是升迁的潜力人选。
又比如,福特汽车金融(中国)公司总裁胡裕翔表示,身为总公司“亚太地区人事委员会”一员,他评估某人是否适合升任地区总经理时,会看他有没有在其他国家历练过,“这已经变成必备因素”。他说,只有离开过自己从小生长的地方,到别的国家、文化中“浸染过”,才能跳脱熟悉的观点,用比较宏观的角度看事情。
突破心理疆界 大胆移动出去
根据国际外派服务公司一项长达16年的调查发现,第一次外派的人当中,因为“个人适应不良”而提早离开的比率高达67%,“能力不足”比率也高达59%。这背后代表的正是移动能力,例如弹性、跨文化沟通力等。然而外派者若是已有一次以上的经验,则适应不良的比率会大幅下降至39%,“家人不适应”下降至43%。
作者IESE商学院教授费尔南茨访问了贝尔、可口可乐等20家跨国公司中国地区负责人。其中,贝尔大中华区执行官埃尔玛就说:“最困难的是你第一次决定接受一个海外工作。”费尔南茨从中得到的结论是:移动本身就会累积移动能力,尤其是那些专业外的能力。在《世界是平的》这本书中,作者弗里德曼写道,过去,希望自己是生活在纽约的平凡人;现在,希望自己是生活在中国的天才。你的移动勇气有多强,你的舞台就有多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