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4|回复: 0

大模型不办正事——ERP难接入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9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95356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只要点击一下,就能自动生成采购订单。”
这是某家制造企业在ERP系统中上线新功能时的宣传语。这家企业近期集成了国产大模型平台,希望借助AI提升采购效率、减少人工干预,于是将其接入了ERP系统中的采购模块,设想是:由大模型根据历史数据、库存状态和物料需求预测,自动生成采购申请单,并同步至审批流程。
功能上线之初,团队充满期待。AI助手确实展现了强大的语言生成能力,采购申请写得既专业又流畅,甚至语气都颇为“懂行”。但实际使用中,很快暴露出一连串问题:
模型虽能写出一份“像样的申请单”,但物料编码经常错配、库存判断逻辑混乱、交付周期计算偏差大;
由于没有和主数据、库存系统深度打通,AI并不掌握物料分类的实际逻辑,生成内容“像是采购申请,但又不完全是”;
审批流程无法顺利衔接:AI生成的订单缺少必要字段,审批流读取失败,系统反复报错
最终员工只能将AI生成的内容复制、粘贴、修改,再重新走人工流程——反而多了一道工序。

项目团队很快意识到,。AI会写申请,但并不理解ERP的业务边界、流程依赖、数据完整性要求。更关键的是,大模型擅长胡说八道,ERP系统则运行在规则、结构和确定性流程之上。两者之间的张力,不是一句“接入API”就能解决的。

这个案例并非个例。2025年,越来越多企业尝试将AI嵌入ERP系统。也许,他们会陷入类似困局:
系统里“多了一个助手”,流程中却“多了一层摩擦”;
调用了最先进的大模型,生成的内容却无法真正落地;
本想借AI提效,结果还是回到了最熟悉的手工填表。
为什么ERP系统这么难“变聪明”?为什么大模型在这里显得力不从心?

作为企业信息化的“中枢神经系统”,ERP并不是一个“信息展示平台”,而是一整套强流程、强耦合、强规范的业务操作系统。它既复杂,又“脆弱”。大模型一旦接入不当,不仅无法提效,反而可能破坏原有系统的稳定性。
ERP系统表面上看数据密集、模块丰富,似乎是大模型的“用武之地”。但恰恰相反,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数据环境,对大模型而言并不天然友好。
ERP系统的操作依赖一套严谨的数据格式、字段类型、编码规则,例如物料编码、科目编号、业务单据的字段顺序等,往往是“只接受一种正确格式”,没有语言冗余空间。
而大模型的优势在于处理自然语言交互,胡说八道。它不能100%准确输出。
结构化越严密,留给AI“容错与补全”的空间越小,模型的生成优势反而无用武之地。
结果就是,大模型生成的内容“看上去合理”,但只要字段格式稍有偏差、值域不合规、字段顺序不对,就会被ERP系统拒绝或无法进入下一流程。AI擅长的“灵活性”,在ERP里却成了“漏洞”。

ERP的本质是把整个企业的关键流程打通,一个看似简单的操作,比如“生成采购申请单”,背后可能涉及多个模块联动:
库存是否足够→库存模块;
预算是否批准→财务模块;
供应商是否合规→采购主数据模块;
是否有已签合约价格→合同模块;
下单是否跨部门→审批流配置模块……
这些流程并非线性串联,而是高度耦合,规则繁复且动态变化。大模型若要真正“介入”,就必须理解这种复杂的流程逻辑,甚至具备“跨模块推理”能力。这是当前大多数通用模型难以胜任的。
模型能写一封语言流畅的采购说明书,却无法判断:这次申请是否符合预算?是否违反审批级别?是否超出年度限额?一旦这些业务规则未被识别,模型就容易“说得对,但做得错”。
只有真正理解业务全局逻辑的大模型,才能在ERP系统中实现高质量的建议与决策辅助。

ERP系统运行在一个高度安全和责任敏感的环境中,处理的往往是组织最核心、最敏感的数据:
财务报表、工资薪酬、供应商合同、采购价格、客户结算……
每个字段的修改、每条记录的流转,背后都涉及审批链路、数据权限、责任界定。
在这样的系统中,AI模型如果“越权调用”数据,或生成了一个未经授权的操作请求,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更关键的是,ERP系统天然追求“责任清晰”——谁申请、谁审批、谁执行,每一步都可追溯。
大模型输出建议的过程是基于概率的,没有传统意义上的“责任人”概念
这使得AI在ERP系统中往往陷入一种“身份尴尬”的局面:
它能提供建议,但系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这些建议;
它生成的内容,没有办法自动触发审批流程;
没有一个标准机制来“背书”AI的输出质量。

大模型在ERP系统中面对的,是结构性矛盾:
一个讲求灵活、预测、模糊语义的智能体,要嵌入一个强调秩序、确定、规则导向的系统中,这之间不是插件级的对接,而是范式级的冲突。
这也决定了,大模型要想在ERP中发挥作用,必须重新定义系统边界、接口逻辑和数据通路,而不仅仅是“开一个窗口,让AI说两句话。”

大模型的强项是概率生成内容,但它绝没有理解能力,理解不了企业的业务规则。
以ERP为例,采购审批的顺序、费用分摊的标准、库存策略的上下限,这些属于企业私有的“隐性知识”,而不是互联网语料中能学到的通识。
模型可能知道“什么是采购单”,但不知道“这个物料在A部门必须走三级审批,在B部门可以直购”;
它可以生成财务摘要,但可能忽略内部对“成本归集”字段的填写逻辑和审计要求。
结果就是模型生成的内容在语义层面“看起来合理”,但放进ERP流程中就会“原地报错”或“流程断裂”。它说的和你要的不在一个语境。

ERP系统的操作高度依赖上下文——当前用户的角色、审批历史、相关项目状态、库存数据等——这些内容本应是AI做出判断的依据。
然而现实中,大多数企业并没有提供一个标准化机制,让AI可以“看见”这些上下文。
结果就是:AI每次响应都像“重启一次对话”,它不知道你刚刚提交了哪个申请单,也不知道你昨天驳回了哪个合同审批;
它无法理解你所说的“这个订单”指的是哪个编号,也无法关联到相关的应收账款信息。
在ERP语境中,缺乏上下文=AI无效输出。这不仅影响交互体验,也限制了AI参与复杂流程的能力。

ERP系统的核心优势之一就是流程刚性,所有操作可追踪、可回溯、可管控。但这恰恰也让大模型的“柔性建议”难以进入正轨流程。
例如, AI生成的“采购单草稿”如果没有经过字段格式校验、规则核验、角色匹配,就无法提交审批。

AI的智能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看到多少”。而在ERP系统中,数据往往分布在多个模块、多个数据库之间:
供应商数据在SRM系统,财务记录在财务模块,库存信息在WMS平台;
每个系统都有权限控制、接口限制、字段差异,AI模型很难获得“全景信息”。
结果就是,AI判断时只能基于“部分信息”给出建议,这种“盲人摸象式决策”,既无法精准落地,也容易引发错误判断。

在传统ERP系统中,流程是为“人”而设计的,每一步都写明“谁负责、做什么、到哪一环”。但当AI介入后,这种边界被打破了。
AI生成了内容,员工需要审核,但系统里谁来担责?
如果AI操作出错,责任归属如何划分?
员工是否可以拒绝AI的建议?他们对AI的信任来自哪里?
没有清晰的人机协作定义和责任分界,员工要么完全依赖AI、放弃判断;要么完全排斥AI、继续手动。这会让AI介入流于形式,甚至加重组织内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5-10-25 10:35 , Processed in 0.08481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