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荟萃山庄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5|回复: 0

不安全的微信

[复制链接]

2万

主题

2万

帖子

19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98009
发表于 6 天前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媒体报导,8月25日,上海张女士(化名)介绍,当天,她上班像往常一样打开企业微信,她登录方式是选择的使用微信登录,登录后发现是陌生人账号,是一位周姓同学。她表示,她完全不认识这个周姓同学,也和她没有任何交集,而且通讯录里面可以看到六万多名师生个人隐私信息。
另外,她发现,她还可以来回切换自己的账号和陌生人的账号,同时掌握了两个完全不同身份账号的访问权限。
她对平台安全漏洞问题表达担忧:“万一被不法分子拿到这些信息怎么办,学生接诈骗骚扰电话不得接到手软。”

对此,同济大学信息化办公室工作人员称,企业微信现在主要是用于新生(入学)激活和人脸识别,同济大学学工部工作人员称,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因为关乎学校每个师生(信息安全),已将此事反馈给相应部门处理。
8月26日,企业微信回应称,“已关注到这个事情,正在跟进处理中。”
报导称,据接近腾讯公司的相关知情人士透露,此类案例很可能因运营商对停用的手机号码“二次放号”后,原号主未解绑相关服务导致,原号主停用手机号后未解绑企业微信服务,新号主通过该手机号登录时误接入原组织架构。
报导引用北京安剑律师事务所周兆成律师的说法认为,“二次放号”只是一个诱因,而根本原因在于其平台的安全机制存在缺陷,未能有效防止非授权访问,受影响的同济大学师生有权对企业微信(腾讯公司)提起民事诉讼。
有网友分析,“企业微信的解释显然是甩锅,即使是二次放号原号主未解绑服务,那权限也仅限于原号主的权限。”“这不是微信的问题嘛,微信不是一直这个德行,毫无安全可言,电信也是帮凶。”

社交平台“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创作者正面临日益增多的隐性规则与不确定性。近期,一名作者在文章中披露自己多次遭遇平台审查,并将这套机制概括为“红线、黄线、灰线”三级。受访者表示,长期以来,网文创作者与普通网民始终处于无形监控之下。
据中国数字时代(China Digital Times)网站最新披露的文章《微信公众号文章敏感词审查的经验谈》显示,审查主要分为三个层级。红线级涉及国家敏感政策、暴力、宗教民族等议题,一旦触碰,文章将被直接封禁;
黄线级允许文章发表,但会限制广告投放;灰线级则往往因读者投诉被触发,平台倾向于顺从投诉方情绪,最终可能删文,且作者几乎没有申诉渠道。

9月30日,网络作家赵先生表示,这种分级机制“看似清晰,实则模糊不透明”:“创作者既无法了解具体的触碰点,也得不到官方解释,只能在反复试探中写作。”
他认为,表面上是平台在操作,实际上是官方将审查责任外包给企业,迫使每个作者在不确定性中自我约束。
不少网络作者亦有类似感受。一名新媒体写作者邵康在社交平台留言:“写公众号就像踩地雷,你永远不知道哪里埋着敏感词。”

上述文章还表示,平台的判定大多依赖敏感词库的自动筛查,缺乏语境判断,导致“宁可错杀一千”的情况时常发生。
创作者往往无法得知违规原因,只能凭经验不断修改。文章作者说:“很多时候,文章被删掉,自己都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河北一名网络技术员陈昊(化名)告诉记者,这种“词库式”审查逻辑非常粗糙:“系统不会理解上下文,只要命中库里的词,就会触发警报。人工复核有限,许多无害内容也会被误杀。”

网络审查体系有深厚的历史背景。自上世纪末互联网普及以来,当局逐步构建多层级监控,从“防火长城”(GFW)到社交媒体的自动过滤,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审查网络之一。
近年来,随着舆论环境趋紧,官方要求平台承担更多“内容审核责任”,微信公众号作为庞大的自媒体平台,自然成为监管重点。
安徽一名学者指出,当局的逻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确保政权安全”:“这不是某个平台的选择,而是体制环境下的必然。企业为了避免风险,往往宁愿过度审查。所谓网络安全已被上升到政权安全。”

相关研究亦揭示了这套审查方式的规模。据知情人士透露,各大平台内部维护着庞大的敏感词库,部分词条多达数万,涵盖政治、历史、宗教及社会事件,并会在重大会议或突发事件前后快速更新。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公民实验室(Citizen Lab)在研究报告中曾指出,微信等平台普遍使用动态更新的词库,并在政治敏感时段加强封锁。例如十九大召开前夕,涉及领导人和会议议题的词汇一度大面积被屏蔽。
自2011年以来,也持续整理并公布被封锁词语,形成“敏感词库”档案。其数据显示,新增屏蔽词多集中于群体事件、社会运动、维权个案以及对体制的批评,且在重大政治节点前后呈爆发式增加。
许多普通用户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浙江一位网民表示:“我只是转发了一条外媒报导的链接,第二天账号就被封了,没有理由,也没有申诉机会。”
山 东 网 民 张先生则在朋友圈抱怨:“发了几句牢骚就被系统屏蔽,朋友们完全看不到。我才知道原来朋友圈也会被审核。”
一名技术员补充说:“平台一方面依靠关键词匹配,另一方面也用算法对用户行为进行分级。一旦被系统标记为高风险,即便是普通语句,也可能触发封禁。”
在这种氛围下,许多用户逐渐形成自我审查,不敢随意评论社会议题。长期研究互联网动态的四川作家毕先生表示:“在大多数国家,平台审核通常以公共安全和法律为核心,而在中国,更多出于政治稳定的考量。许多网民明白这一点,因此选择沉默。”

10月28日,在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委网信办站台、腾讯主办的一个内容创作者活动上,腾讯公司总编辑、公共政策副总裁朱殿君宣布腾讯成立“正能量算法工作专班”。他声称这是从机制上抑制“不良信息”的传播。
朱殿君称,微信“好友点赞推荐”功能进行去中心化推荐,允许用户查看并调整自己的内容偏好,打破算法形成的“信息茧房”;从源头对内容进行“净化”,云云。
据悉,抖音、快手、腾讯、滴滴、美团等多间中国互联网企业,今年3月曾在网信办主办论坛上签署一个所谓“算法向善南宁宣言”。

对于腾讯宣布成立“正能量算法工作专班”的新闻,在遭严厉管控的微博上,网民也有零星调侃:
“哈哈,这是什么黑暗料理?”
“多多关注腾讯又拿出了什么新招数?看来是想把我们变成‘积极向上’的大人了。”
“好消息,以后微信只推送正能量消息了。”
“当兴趣变成了工作,兴趣就索然无味。当正能量变成专班,正能量会……”
“AI也要是正能量AI。”
“再弄一个负能量排查工作专班。”

在海外X平台,知名时评人李承鹏(大眼哥)撰文对此表示,“腾讯一直是各大平台最正能量的(最无耻),过去还惺惺作态声称‘从不监控用户发言’,这次是公开脱裤子跳舞,为中国彻底《1984》化进一步做出贡献。”
他表示,因为发文章他被封了8个微信号、90多个微信公众号(另有微博号132个),前年已到了连在微信公众号审核文章的资格都没有,贴上文章,一直转圈,毫无反应,用别人的电脑,用“眼李大”“Big眼哥”“李成都”“李哈密”都不行。“帝国从不在乎经济有多发达,只在乎是否有效控制。”
他最后说,“大家保重。”
北京资深媒体人高瑜也在X上给李承鹏文章点赞。她表示,“中国网民哪一个使用腾讯社交平台的没有受过它的害?”
高瑜举例自己被封过三个微信号,最后一个经历不能发群不能发朋友圈几年限制之后,2023年8月忽然被禁止到12月31日.,到了年底恢复使用,她只向一个微信友发了“新年好!”她回答“祝微信正常!”
不过8个小时,2024年元旦,又接到微信通知禁止使用到12月31日。去年最后一天,她一字未发,今年元旦就被永久封号。
高瑜表示,腾讯明明就是封杀言论的重要工具。“它的新机构‘正能量算法工作专班’,更透露着邪气和煞气,是指向所有网民思想、言论和社会关系的一只魔爪,腾讯已经成为政权绝对控制体系的一部分。”

根据康考迪亚大学官网消息:从2024年2月12日起,微信将在康考迪亚大学无线和有线网络上被禁止使用。
如果试图在康考迪亚大学网络上访问微信最终都将无法连接,但居住在Concordia Residences的人除外。
如果您仍想在设备上使用微信,您可以使用Eduroam访问该应用程序。
这是康考迪亚大学“封杀微信”步骤的第二版本。
在2023年11月14日发布的第一版本中,康考迪亚大学仅仅是在学校设备和学校购买的个人设备上禁用了微信。
康大此前表示,由于加拿大政府宣布因为网络安全风险,将禁止在政府发行的移动设备上使用微信这一社交媒体网络应用程序。

鉴于这一变化,魁省政府宣布禁止在魁省公共机构的设备和网络上使用微信,立即生效。对于康大而言,该禁令适用于:
康考迪亚大学拥有的所有设备;
部分或全部由康考迪亚大学支付购买的个人设备;
由康考迪亚大学研究经费支付购买的设备;
由专业发展津贴(PDA)资金支付购买的设备;
用于访问康考迪亚大学拥有的网络(包括WiFi网络)的设备。

康考迪亚大学要求在校人员:
在所有康考迪亚大学拥有的设备上卸载微信。
请勿在任何大学计算机、移动设备或网络上使用微信。

为了确保康考迪亚大学遵守新准则,教学和信息技术服务(IITS)将阻止微信应用程序继续运行。除了康考迪亚大学,魁省的另一所大学麦吉尔也同样在校方设备上禁用了微信。
麦吉尔大学官网表示:禁止在任何麦吉尔管理/拥有的设备上使用微信,但个人可以继续使用个人帐户在其个人设备上使用微信。
相比康大的全校网络封杀,麦吉尔仅仅是禁止了校方设备使用。学生或教师使用个人设备连接麦吉尔大学的wifi仍可以登陆微信。
目前,官方宣布禁用微信的大学仅有以上两所。多伦多大学、滑铁卢大学、UBC大学等中国留学生聚集的学校尚未做出任何表态。

今天(11月4日),中国前特工Eric在X平台上披露,国安部第十局长期通过微信、抖音、TikTok等社交平台,监控海外华人、留学生和异议人士,把这些平台当成它们的全球情报工具。
这个第十局,正式名称叫“对外保防侦察局”,也被称为“对外安全与侦察局”,主要干两件事:一是防止体制内的人被策反、叛逃;二是主动监控并打压海外反共活动。Eric说,他们的目标就是,让“党的眼睛触及每个海外华人”。
Eric还透露,第十局能调用多个部门的情报资源,比如负责掩护特工的一局、二局,以及拥有电信拦截技术的十四局,还会跟统战部、公安部配合,形成一个跨部门的全球监控网。
在数字监控上,第十局可以直接调取微信等中国主流平台的数据。

Eric指出,刻意封锁国外通讯软件,就是为了让人们离不开微信,好方便全面监控。甚至有些中资背景的集团,在从事特定非法活动时,也会要求员工别用国产软件,这其实就是一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安全警示。
针对海外异议人士,第十局手段繁多,包括技术监听、人力间谍、邮件骚扰、网路攻击、心理施压,还会利用侨团、留学生群体进行地面监控。Eric说,近几年有不少留学生或异议者回国后被捕、失踪,都和第十局的海外监控直接有关。
更夸张的是,这个机构还涉足“舆论战”。他们会针对YouTube、X等平台上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人建档,分析他们的性格和政治立场,再通过假账号实施“围猎”或“离间”目标人物,试图操控舆论方向。
Eric也揭露,情报系统常用商业活动做掩护,搞所谓“以商养情、商情双赢”。像2024年爆出的中国安洵信息技术公司内部文件就显示,他们开发的黑客工具被用来盗取海外社交媒体账户、邮箱密码,帮助国安部门搞监控和舆论操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机械荟萃山庄 ( 辽ICP备16011317号-1 )

GMT+8, 2025-11-19 05:39 , Processed in 0.091201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